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的散文翻译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15 18:5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好的散文翻译心

谢有顺
  散文现在是一种繁荣的文体。写作者众多,发表的数量也惊人,但整体的面貌并不令人满意。尤其在散文的话语上,讲究、节制、有个性的文字,其实不是很多。我以为,散文的语言,在本质上应是优雅而富有美感的,粗糙和夸饰是散文的大敌。因此,散文要写得好,不仅要面对一个有意味的实感世界,还要面对一个优雅的语言世界。   
  南帆的散文,就是优雅而有美感的文字。他既重历史疑难的探询,也重现实人心的解析,正如他的笔墨,既有批评家的睿智,又有散文家的自得,这使得他的文字,在历史与现实、理性与感性之间,往往穿梭自如,有着一个学者不多见的优雅和沉实。   
  我喜欢读这样的文字。清晰而准确,隐忍而节制,没有怒气,拒绝夸张,不人云亦云,也不斤斤计较。他写作视阈的宽广,见证的正是他生命的厚度,这一点,在他的散文写作中表现尤为明显。《辛亥年的枪声》(海峡文艺出版社)作为一本新散文集,不仅关涉他对历史、故土和先贤的追思,也书写日常生活和渺小事物背后的隐秘心事,事的大与小,情的浅与深,映照出的都是南帆那智慧的面影——他不会因为介入重大问题的思索,而忽视对细节的发现;也不会因为流露出对小事的警觉,而遗忘生活背后那条长长的历史阴影。他也犹疑,那是因为真相的消隐,正如他的幽默,往往是为了缓解内心的迷茫。   
  这迷茫,常常出现在他面对历史时的那个瞬间。“历史”二字,对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大词,是材料、事实和铁证如山的现场,因此,写作历史大散文的人,一般都会显露出一种独断的文化自信。南帆笔下的历史,却闪烁着完全不同的面貌。他承认历史比绯闻更伟大,但并不简单地把历史等同于客观的事实、严密的考证。相比之下,他更关心人与历史的微妙关系,以及在历史的缝隙中依然还活跃着的个人气息。因此,即便在诉说正大的历史,南帆也对传说保持着浓厚的热情,比如他在讲述“有些温情的林纾”时,就坦言“没有必要用呆板的考据求证传说”,“传说不是证明细节,而是证明这些先辈没有退出生活。传说也是历史——这是盘旋在人们心中的另一种历史。”(《戊戌年的铡刀》)   
  正是对“另一种历史”的持续关注,南帆一系列谈论历史的散文名篇,才向我们敞开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情世界。在《辛亥年的枪声》中,南帆的注意力没有集中在广州起义这一事件的影响和意义上,而是突然对林觉民的内心轨迹有了兴趣。尤其是那个写《与妻书》的林觉民,作为一个带着体温的个人,开始在历史的裂缝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个声音的出现,其实就是对传统历史描述的补充。   
  补充就是发现。和历史考证所不同的是,当下的散文写作面对历史时所匮乏的正是发现和理解。一个散文家笔下的历史,如果体积过于庞大,他必然会取一种“去纠正”的写作态度,相反,如果他从一条细小的缝隙进入,就会取“去理解”的平等姿态与历史对话。这样的散文,视角是小的,但由于作者所选择的点可以准确地将自身的力量集中起来,反而有可能通达一个广大的世界。因此,我尊敬那些谦卑地“去理解”历史的人,这表明,他们在历史面前的感觉没有板结,还有强烈的好奇。“历史是由无数段落草草地堆砌起来的,没有人事先知道自己会被填塞在哪一个角落。古往今来,多少胸怀大志的人一事无成。如果不是历史凑巧提供一个高度,即使一个人愿意将自己的生命燃成一把火炬,照亮的可能仅仅是鼻子底下的一个极其微小的旮旯”(《辛亥年的枪声》)——这样的历史表述,使历史开始向文学转化,或者说,历史获得了一种文学般的动人面貌。  
  历史需要的是求证,而文学则允许假设和想象。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素来喜好吟诗作赋,后来听从梁启超的规劝弃诗从政,不幸殉难。南帆不禁假设:“如果说,林旭专攻词章之学,哪怕成为游历边塞、出入青楼的浪荡文人,是不是反而有机会尽享天年?”林觉民不负天下,但负了一人,这人就是他的爱妻陈意映。面对他长笑而去的身影,南帆问道:“他挥挥手将陈意映抛在彼岸——他有这个权利吗?”南帆总是通过假设和追问,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疑难和不安。或许正是因为他对一切僵化的观念史失去了信任,他的写作才会有意无意地去留心细节和可能性。南帆善于在经验的丛林和细节的描写中发现曲折的小径,使读者在会心一笑或若有所思中获得智性的愉悦。   
  这就够了。如果说理论是对思想问题的重大发言,散文更多的就是打扫生活的细节,清理思想的碎片。南帆的理论文字绵密冷静,动情之处不多,但他的散文,往往会毫无设防地泄露出他的心事和情怀——这是一个学者极为美妙的一面。梁实秋说:“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心声翻译得好的散文,往往就有澄清澈底的风格。南帆的散文,大概是称得上“澄清澈底”的,有细节,有情怀,更重要的是,无处不在地洋溢着一种智慧的警觉。   
  这样的话语表情,所翻译出来的是一个现代书生的理智和旷达,它值得读者细细地品味。(光明日报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8 06:52 , Processed in 0.12433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