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您不可不知的作家;舒飞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2 17:0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舒飞廉
孝感老乡
  舒飞廉,男,又名木剑客、村上春草,本名郑保纯,湖北孝感人,1974年生,199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任《今古传奇•武侠版》主编期间,倾力辅佐小椴、沧月、沈璎璎等当红武侠年轻作家,携众人开创大陆武侠新格局。现任《今古传奇•故事版》主编。天涯闲闲书话著名ID,仗剑天涯斑竹,曾连载《飞廉的村庄》长帖,用诗性散文缅怀失落的村庄,文风清疏,一时无二。后经华夏出版社结集成书。

  很多从乡村读书出来的文人,都有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情结。每天开着一辆银白色的轿车上班,白天坐在写字楼里编辑悲欢离合的古今故事,晚上回到东湖边的家里坐在电脑前写博客,心里却想着“希望尽早地,结束在城市里的事务,尽早地将老家里,已经锈迹斑斑的锄头,扛到肩上去”。这个城里的陶渊明,就是舒飞廉。

  舒飞廉开始写作是很早的。写《寒水村来的棋手》的时候,他才刚满二十岁。无论作者本人是否还愿意提起当时的少作,该文本质量其实已很可观。

  从结构上说,武林镇,寒水村,崇宁山,平原上,重返寒水村,每一次地点的变更,都违背主人公本人的意愿,命运像一根看不见的细线,不停地把他从自己想要的生活道路上拉偏,最终虽然他凭着自己的意志从歧路上走回,却发现人生第一个岔口即是引发整个荒诞人生的原因。线性而回旋的叙事虽不甚新奇却也差强人意,虽然笔者认为这样一个回旋式的结构仍因过于精巧而显得笨拙,若能开放叙事,更放达一些,是否会有更新的气象。 内容上,寒水村来的棋手已不能被简单地归于哪一种类型小说之中,这几乎是一个好作品所应该有的必要条件。“刘四脸色马上骤变,转身敏捷地叼起杀猪刀,踏上窗沿,顺着下水道飞快地滑下去了,抓起女儿的手,便向村南的树林子奔去。那姑娘一路都在不停地回头。”从这样冰冷而迷人的句子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他对奇侠文化的特殊爱好。

  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虽说舒飞廉尚在学院的象牙塔中,他却凭天生的直觉,有意识地抵抗着本国文科教育粗暴的教学方式,将他自小从乡间汲取的语感营养注入文中。(例:有一会,袁安想到了铁匠的女儿秀秀,那姑娘健康、朴实、漂亮,他们完全可以与镇上其他的年轻人一样结成平凡而普通的夫妻,吵架,打牌,生养一堆孩子,但这种可能性已被母亲隔断了。)

  当然,舒飞廉其时并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行文让人想起卡夫卡的《城堡》,也有卡尔维诺,甚至希腊神话故事的影子。话说回来,就算是仿痕深深,这样的起点也不算太低。

  此外,如果说此文还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飞廉喜爱白描的天性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舒展,他的语言中沉淀了一些学院出身的文艺腔,过多铺排的形容词和精巧节奏显然并非他的长处。可有可无的拖拉行文,让他的作品层次仍然泯然众人。(例:“房间里弥漫了烧糖醋鱼甜蜜而又酸楚的香气,这香气赋予了家庭实在的意义,令人觉得舒适、平安。很快汤盆与菜碟便聚集在餐桌上,丰盛的晚宴与母亲沉默郑重的脸色,反而令袁安觉得神伤,这是他在武林镇的最后一夜了。”)

  舒飞廉从不讳言民间文学对他的影响。在他的少年时代,接触到的读物无论文白都属于民间创作。笔者认为,民间文学的特点是无视感情,安于天命。也许在很短的篇幅之内,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必须将主观色彩强烈的内容进行剔除,因此民间文学常常呈现出一种:生命如同草芥,只需用平实语言进行叙述即可的超客观态度。甚至可以说,为了迎合市井的口味,油滑是被允许的;为了起到教化的目的,说教也是被允许的。但是关注细节情感,进行夸大,煽情,却不能容忍,也不被需要。这种特点是优是劣且不去说它,但是对西风东渐的学院派文学,对目前本国开始盛行并有燎原之势的呓语式文体来说,无疑是一个家族长辈的辛辣耳光。

  也许,这将成为舒飞廉区别于其他作家的独到之一。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7:04:20 | 只看该作者
城里的陶渊明   文 / 冯致

——舒飞廉印象
[/td][tr][/tr]
很多从乡村读书出来的文人,都有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情结。每天开着一辆银白色的轿车上班,白天坐在写字楼里编辑悲欢离合的古今故事,晚上回到东湖边的家里坐在电脑前写博客,心里却想着“希望尽早地,结束在城市里的事务,尽早地将老家里,已经锈迹斑斑的锄头,扛到肩上去”。这个城里的陶渊明,就是舒飞廉。
飞廉,编杂志,弄武侠,吟诗歌,写书评,作散文,样样皆有声色。不过,我认为,有着田园情结的的飞廉,迄今最成功的作品,还是他写自己家园的《飞廉的村庄》。曾经有将近半年的时间,《飞廉的村庄》是我的枕边书。我将它放在我的枕边,关灯前读上几篇,那些故乡的气息,便会即刻盈满四周,使我恍惚觉得自己又睡到了老家的床上,仿佛那些鸡鸭猪狗,花鸟鱼虫,就在我的窗外,明天一早,它们会和我一起,从睡梦中醒来。
也许,从《飞廉的村庄》这个鸡蛋里面,可以挑出许多骨头,然而我对《飞廉的村庄》的喜欢,还是到了狂热的程度。也许,爱一本书和爱一个人一样,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吧。
我不是作家,也不是文艺评论家,对于《飞廉的村庄》的好处,实在谈不出一个道道出来。从读者的角度来看,《飞廉的村庄》最大的好处,在于“性灵”二字。对于鸡鸭猪狗,草木鱼虫,瓜果蔬菜,风霜雨雪,人事器物,飞廉莫不有一股温柔的情怀。这种情怀,是优秀作家的灵魂。要成为优秀的作家,大概都需要这个灵魂吧,就好比找一份好的工作,需要一个高的文凭一样。
幼小的事物是可爱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子,还有小孩儿。就是猪,小时候也不像长大后那么肥胖、脏乱、懒惰。早晨的太阳也是好的,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春秋的丽日就更不用讲了。我要说的是植物的初芽。陶渊明诗中讲:春雷发东隅,草木纵横舒。朱自清写道:春来了,草欣欣然张开了眼睛。一个植物由沉睡中醒来,或者是由种籽发生,一样能唤醒人的柔情,令我心里微微发疼。(《树的初芽》)
从飞廉的博客里,我知道,飞廉最初是写诗的,是华师极有才情的大才子。因此,他的散文,带有诗人特有的敏锐纤细的触觉。这些触觉,实则是天人的沟通和交流,只有像飞廉这样有天眼的人才有,不是每个凡夫俗子都有的。同样生活在鄂中寰水边的小村庄里,飞廉看到和感受到的,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却看不到,感受不到。例如写节序的变化,在飞廉的笔下,是那么的在人的心里,激起波纹。能如此细腻地感受到季节变换的人,一定是个诗人。
看一段飞廉写春天的文字。
二月初二。花朝节。草木生发新芽。牛站在稻场的草垛边吃草,看着漠漠春雨中的田野,心里一定也非常高兴吧,鲜嫩多汁的新草就要从枯草中挺身出来。河滩边的草要绿得早一些,所以二月底,村中就有老人二三里路,将牛走牵到河滩上去,让这些嚼了一冬枯草的家伙换一换口味。
桃花与梨花都将在本月里开放。绵绵烟雨之中,飞廉的村庄将回到春天的怀抱里。三月烂漫的春光正在孕育之中,清寒的二月,时光的消逝是缓慢的。所以春天里,四月华美,三月明丽,我倒是更喜欢二月一些。人的初恋,人的童年,皆有成长的苦涩,被漠视的痛楚,又有清寒中的坚忍不拔。这一切都与早春的二月很像吧。(《二月初二》)
再看一段飞廉写秋天的文字。
早上起来去菜园里摘菜,路边的草地上,田里的菜叶上,是一团一团冰凉的露水,有一天,厚厚的露水终于会变成白霜吧。下雾的天气多起来。肖家坝池塘里的荷叶枯了,大片的荷叶,一下子就像老头子们皱纹密布的脸。从哪一天开始,就不能下池塘游泳了呢。树上的蝉,又是由哪一天开始,就闭上了嘴巴呢。这样的日期一定是有的,只是很少有人能留意吧。秋风真是非常的厉害,赶走蚊蝇,让蝉闭上嘴巴,一件一件地在我们身上添着衣裳。了不起啊。(《秋风起》)
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7:06:36 | 只看该作者
《飞廉的村庄》是牧歌,也是挽歌

    “一年已过去一半,就像去金神庙,已经走到梅家桥一样。”——就这样口气平淡地说着话,《飞廉的村庄》把我们带到了另外一个时空。这本关于乡村生活的写景叙事抒情的小随笔,是我读过的关于乡村的最优美的文字之一。舒飞廉最初在“天涯·闲闲书话”论坛每天一段地帖这些小文章时,也许并没有想着它们的结集出版,但我深信,这一批文字是可以流传久远的。

    这是一个在城市中生活的农村孩子的记忆。在记忆中,风物被蒙上了一层牧歌式的情调,但这种牧歌,却不是几次转手之后的粗劣模拟,而有着真切清新的气息。读着飞廉的文字时,有时候心里是非常感动的:他珍惜地保存着他的感受,保持着它们的饱满、清新与细节的毫无破损。他把他的乡村看得如此珍贵,他的记忆也因此而珍贵。

    《夏天最好的辰光里》,他这么写:“夏天最好的辰光是清晨五点到七八点的时候。朝晖挂在东边小河堤的松树上,飞廉的村庄在清凉的南风的抚慰下。门前泥地上,蚯蚓翻出了新土,新织成的蛛网挂在短巷里,蜘蛛屏心静气地蹲在网中央,等着第一只蠢头蠢脑的苍蝇,园子里葵叶上露珠重重,蜻蜓还在用两只纤细的脚爪抱着细枝睡觉,它们的翅膀也濡湿了露水,想飞起来都很难。”为了评介而摘引出片断来,就好像只能从村庄里拿一棵草、一棵树的模样和味道向人解释这个村庄有多么美一样,是非常为难的事。但既便如此,还是能从中看出,飞廉如何在一种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将细节相当完美地舒展开来。他简切的用词保证了细节的精确,而词句的节奏使这些细节组成了优美的旋律。

    飞廉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认真地考虑这个问题:当然他有良好的语言天分与熟练的语言技巧,这种风格是从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那里一脉相承而来的。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淡而有味”的风格,一定要求作者有着一种内在的热情。而我确信飞廉有这样一种内在的热情,并且这种热情是一种因持久而显得温存的热情,一种质地纯粹的热情。他对这种热情的直接表达是谨慎的,最常用的是:“这是很有意思的。”而他诚恳耐心的表达更坚决地体现了这种热情的执着——这里,我用了“热情”这个词,我想,用“爱”这个词也是可以的吧。

    但飞廉的成绩,不仅仅在于他保存与表达记忆细节的能力,而是在于,这些记忆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时空,真正建构起了一个“飞廉的村庄”。它有它独立的时空结构方式——在这篇小评论的开头引用的话,通过空间关系来写时间流转,是如此和谐与自然。这种和谐与自然有着现实的基础,而又通过文字得到再现。飞廉的再现,是一种内容与形式非常统一的再现,他的用词方式,他的节奏把握,都与他要书写的乡村是非常契合的,甚至于这种小片断式的累积,也可以从量变到质变,使抒情最后形成了力量。

    读《飞廉的村庄》,在读那些风景民俗的文字时,心情是非常愉快的。飞廉展示了一种自然与社会的美好秩序,暗含着一种和顺的世界观,一种勤恳的方法论,这些东西可以在某个语境里,显得如此简朴而踏实。但是《飞廉的村庄》也毕竟是一本回忆录,是牧歌,也是挽歌。当我读到飞廉笔下的那些人物时,不知为什么眼里就噙住了泪水,这些安分地服从着命运的人,却这样难有一个安稳的命运。在《我们的族谱》里,他这么写:“村里的人,他们在这世上劳作一世,然后归葬到蔡家河高地上的祖坟里,几世以后,谁也不会记起了,只有这么一本书,将他的名字记下来,记下他由谁生养,又生养了谁,他就像这漫长的时光的长链中的一节。”

    在整个文化类型的转变中,无数的村庄将被湮没到时空的洪流中去,改变了面貌。村里的小河漂浮着塑料袋,婚丧嫁娶的风俗也渐渐简化,回过头面对过去,我们应当将它们如何留存?飞廉在他的后记里,引用了许多诗句。他的这些随笔用散文的文体写成,其实有着内在的诗的品质。因此他用他的方式,面对时空的巨大问题,给出了一个古典的但又现实的答案:将村庄,以诗的方式留存。

    《飞廉的村庄》,舒飞廉著,华夏出版社2004年5月版
( 稿件来源: 《南方都市报》 )
4#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7:08:50 | 只看该作者
要让懂网络文学的人来说网络文学的事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从本月开始,《中国图书商报》“网络原创”专版每期将针对有关网络文学的热点话题进行评论,名曰“网文问切”,希望通过对网络文学的追问与把脉,针砭弊端,促进发展。评论不代表本报观点。     从前开新书座谈会,群贤毕至,总会有人言必称:“我还没看到书,不过我先说几句。”这话真叫坦率,同时又透着那么
一股子不负责任的味儿。你既然没读过书,来座谈会评论什么?评论你和作者哥俩好、感情深,还是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不读书就该老老实实搁家呆着,出来做上述发言明显有失水准,这样的事儿干多了,人家想看得起你都难。    近两年,网络文学逐渐为人所接受,有关网络文学的新闻多了起来,有关网络文学的各种会议也明显密实了。但见台上专家学者,西装、衬衫、领带,正襟危坐,开场白里往往会谦虚地表示:“我过去没有关注过网络文学”,“我不上网看书”,“我不太了解原创文学网站的情况”。再听其言,果然没说假话,媒体八百年前探讨过的问题,还拿来当新鲜嗑儿唠,且沾沾自喜,恨不得脑门上标四个大字“与时俱进”。再看台下,一水儿二十啷当岁小青年,双手环抱于胸前,或与同来的朋友窃窃私语,或低头忙发短信,或双目无神直视台上……双方互不了解,气质路数泾渭分明,完全在用两种话语系统进行交流,迟迟找不到思维对接点,气氛那叫一个诡异。
    不过,不能说这样的活动全无用处,起码在向看官传达一个讯息:网络文学已经为主流文坛及机构所接受,成为文学发展之必然。能认识到网络文学的重要性,且能以其为主体进行研究,已经是至大进步,但显然,这些还远远不够,看官们期待更大的进步。
    不了解网络文学该怎么办?很简单,要真正放低身段走下去。去论坛潜水,到网上读小说,进写手会客厅旁听,找“大神”级人物了解网络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种种恩怨、流派渊源、标志性事件,至少得把发展阶段、著名人物、主要作品摸个八九不离十,才适合出来以专家身份讲话。假使你并不了解网络文学,根本就没读过一本网络上的书,却要在公开场合站出来批评人家是毒草是垃圾,人家肯定不答应,顺带着还瞧不起你。
    说到懂网络文学的作家,陈村、舒飞廉都算一个。对网络文学了解的评论家和学者,则很不多见。有时,懂一点的害处比不懂更大。有网友向笔者力荐了一本“网络文学史”,不是为了表扬,该网友是气愤得无语。翻开一看,作者果然神奇,把平素不太上网也不了解网络文学的狗子归为第一代网络写手代表,将2003年就出道的孙睿安排与2007年左右的写手一并为第三代代表……有网站站长评该作品为“逻辑完全混乱”,还有网友评价说“前半部勉强可以看,后半部实在没法读”。在不懂的人眼中,该书绝对是内行文字,代表网络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达到了出版的高度。但是网友和写手们并不买账——要白纸黑字传之后人,必须慎之又慎,一般研究性文字就罢了,这样的“网络文学史”出来,会对不了解情况的读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不了解网络文学无罪,但在需要做结论的时候,一定要去寻找懂得的人出来讲话。网络水深,ID个个是行家,绝对糊弄不得。(青如许)

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7:15:02 | 只看该作者

网友[一缕茶香]谈飞廉作品

且作纸上散步 [img=http://blog.hexun.com/img/xiao.gif]字体变小[/img] [img=http://blog.hexun.com/img/da.gif]字体变大[/img]
最近盘点了一下,发现这段时间又买了不少的书了。看见喜欢的书就忍不住要买下来,堆积了很多的书没读,心里头就总觉得欠着些什么。其实过日子,大抵总是要欠着些什么的,互不相欠的生活看着美好,纵然是欣赏,心向往之,但到底是不能靠近的,那样的日子实属不易,谁又能过得如此纯粹?
列一下我的书单:
《退步集》,陈丹青著。最先看到他的文字是在《读书文摘》,文风从容,儒雅兼蓄,一朝相遇,便令我流连忘返。《退步集》深蓝色的封面,朴素平实。书中对城市、绘画、影像、教育均有涉及,也收录了大量的访谈与评议。佩服他的直言敢说,喜欢他的坦白诚恳。

《飞廉的村庄》,舒飞廉著。怀旧思乡,近乎白描的手法,温和简约,写年少时村庄里的事情。艰苦的生活在他笔下却散发着青草的香气。鸡鸭鹅、树木虫子、秋风白露、寒霜大雪,过年过节……万千气象皆在书中,亲切自然。这书适合夜读,心,沉下来,回到安静的村庄里,回到小时候。关于飞廉,屈原在《离骚》里说:“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儿子的教科书上说,它是龙雀,古代的一种神鸟,也是风神。“马踏飞燕”实际上那飞燕是飞廉。这本书还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插图,意趣盎然。

《五味》,汪曾祺著。这本书收入汪曾祺谈吃的散文32篇。开篇的《葵*薤》就让我由衷的喜爱。从汉乐府《十五从军记》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植物名实图考》到《齐民要术》、《诗经》、《农书》、《本草纲目》,最后是汉代的挽歌《薤露》,让人学到的不仅仅只是生活知识了。至于还学到了什么,你读了便知。汪老笔法闲散,平易近人,隐抒情于白描之中,常常令人会心一笑。他和沈从文的文章都是我极喜爱的。

《华丽一杯凉》,钱红丽著。颇有张爱玲的遗风。文词犀利,视觉独特,文风老道刚劲却又不乏温润柔软。你能感受到她的热情,也能体会到她内心的沧桑。在无奈中读出她的不甘,如身临其境。

《我打不赢爱情》,和菜头著。一直很喜欢和菜头的杂文,恣意狂放,嬉笑怒骂,战斗力极强,原来常到凯迪去搜出来看。从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菜头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与完美主义,胖胖的幽默的和菜头也象《小王子》里等爱的狐狸一样,希望被驯服。这本书的序最后说:和菜头的文章,核心竞争力就是“情”字。

《和而不同》,辛丰年、严锋父子的合集。辛丰年擅长写音乐随笔,深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这本书却是乐评之外的文章,应该是读书笔记,大多是谈历史,用词精雕细琢,严谨。而严锋的读书笔记则偏重于文学性,感性,自然。偏爱严锋的《好书》、《好看》、《好音》,一读再读。

《品园》,车前子著。车前子的文字象是氤氲着一股水气,湿润、清冽。苏州园林的雅韵与幽微在他笔下如水墨画般渐次展开,一幅一幅让人慢慢沉醉,缠绵其中,不知今夕是何年。此书图文并茂,最当得起一个“品”字。

《四十不坏》,孔庆东著。“北大醉侠”孔庆东骨子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幽默。读过他的很多书,印象最深刻的当属《47楼207》。喜欢读他写鲁讯,也喜欢看他说金庸。最向往他在本书中的狂想:人若有一百岁的境界,八十岁的胸怀,六十岁的智慧,四十岁的意志,二十岁的激情,再加上两三岁的童心,不坏,真的不坏。

《瓦尔登湖》,戴欢译。戴欢翻译的这个版本似乎比徐迟的要通俗易懂些。文字十分优美,光看加的那些小标题就很吸引人了。如“诗意的添补”,“青青豆叶”,“冰天的雪湖”。梭罗提倡回归本心,返回自然,诗意的栖居,给狂躁的现代社会吹来一股清新南风。徐迟说这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孤独的书。不过,我觉得读这本书比不上读《飞廉的村庄》更感觉沉静,村庄一书在有趣中含着挥之不去的伤感。
6#
发表于 2008-12-15 13:44:32 | 只看该作者
管老师,《瓦尔登湖》在哪里可以买到?我心仪已久,想买一本,久觅不得.
7#
发表于 2008-12-16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此店似乎在师专街那里.我当去看看.管老师以前赠我看的陈丹青先生的《退步集》,风格卓异,令我大开眼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7-1 00:31 , Processed in 0.83806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