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陆尊孔,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许锡良
之所以写这个题目,是因为有人声称,如果中国不尊孔,现代化就不会有意义。(见秋风先生的《尊重孔子,现代化才有意义》一文)应该说,这篇文章中提及现代化不是最终目的,还得另有意义,并且提到了人的应该拥有的精神信仰与归宿问题,还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文章认为,孔子是现代化的意义,似乎犯有以已之心度人之腹的嫌疑。如果儒家学者说,孔子就是他自己的意义,我是一点意见也没有的,因为信仰自由,每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的方式信仰自己心中的上帝,儒家学者信仰孔子,并以孔子为自己心中的上帝,也无可非议。但是,要说中国现代化的意义就是孔子,中国人的意义与归宿就是孔子,则是无稽之谈,无疑有强奸非儒教信仰者的中国人的嫌疑。
说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就是中国人的意义所在,这种说法全然忘记了,中国传统曾经有过百家,孔子只是百家之一,那时据说中国文化是百家争鸣,极其繁荣,我想这大致是不假的。因为百家争鸣本身就是文化繁荣的证据。只是后来“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才开始进入一个思想被禁锢,文字狱遍地的历史,而且这个时期达二千多年,至今仍然难以摆脱黑暗的困境,这是我们要认识孔子在中国当代的意义的一个大是大非,大前提。这也是当前在中国仍然有不少人认为,唯有孔子才能够代表中国人与中国文化,唯有尊孔,中国人才能够找到生存意义的重要原因。说到底,这种认识仍然是儒术独尊下的思维惯性与认识误区。也许相对儒家学者来说,孔子就是全部的生存意义,至于中国人,本来就是百家的后代,有人信儒,有人信道,有人信佛,有人信基督,还有人信真主等等,他们都感觉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世俗意义上的孔子,要成为宗教信仰的对象是远远不够格的,更不要说成为国教了。我只是希望儒家学者不要将自己的感受强加于每一个中国人,要知道中国人中,还有多少道教徒,多少佛教徒,多少基督教徒,多少穆斯林,还有多少人在以自己的方式信仰自己的上帝。儒术独尊的思维惯性不能够再延续下去了。
什么是现代化?在这个方面中国一直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这种认识误区误导了中国近一个世纪。很长时间里,总以为现代化就是现代机器、建筑、设备之类,也就是鲁迅当年批评过的:上午声光电化,下午子曰诗云。以为声光电化就是现代化,以为钢筋水泥就是现代化,中国人确实在很长期时间里就是这样认识现代化的。且不说赶美超英的岁月里,以粮为纲,以钢为纲,以为钢粮赶上了人家就是现代化,闹出放卫星的笑话,也弄出了后来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这种对现代化的认识误区是源远流长的。至今中国的各类学校仍然把学校教学设备的先进性看成是学校现代化的标志,所以教育现代化基本上变成了教学设备与场地的现代化。大而言之,仍然只是国家民主富强。现代化的确可以收获这些效果,但是,这些仍然不是一个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真正的现代化,其实就是人的现代化。抛开了人的现代化,无论是技术器具层面,还是制度层面,其实都做不到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一切其他有形的现代化都不靠谱。而中国正是在人的现代化问题上,出现了问题。中国人至今仍然固执地生活在对传统的痴迷上。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其世界名著《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提到现代人的性格特征,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即1、是否信息灵通、是否积极参与;2、是否拥有相当明显的个人效率感;3、是否深受传统的影响或者非常独立自主;4、是否易不断地接受新的经验新的理念,或者说,是否思想开放。
作为现代人的主要特征,英格尔斯对现代人作了跨国度与跨文化的研究之后得出了现代人的十二个特征,即:1、乐于接受新生事物;2、准备接受社会变革与变化;3、思想头脑开放,尊重不同看法;4、注重现代与未来,守时惜时;5、注重效率、效能,对人与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6、注重计划;7、尊重知识,追求知识;8、相信理性及由理性支配下的社会(比如相信科学,相信制度的力量,相信理性工具);9、重视专业技术;10、敢于正视传统,不唯传统是从;11、人与人之间互相了解、尊重与自尊;12、了解社会生产及过程。只有具备了这十二个方面特征的人,才能够称之为现代人。而现代人的出现,才是现代化的思想灵魂,才能够说这个社会实现了现代化。有人的现代化,则即使是在一片废墟上也能够重建现代化的家园,比如二战之后的德国、日本。相反,缺乏现代素质的国民,即使整个国家都躺在黄金石油之上(比如中东那些石油国家),也不会有真正现代化的社会。
而中国的问题,恰恰就是人的现代化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国民素质,国民精神,国民信仰支柱都没有现代特色。在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地出现复辟倒退,悠久的历史,巨大的历史惯性,与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得中国人在百年时间里欲进还退,左右为难,徘徊不前。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历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直至“五四运动”时期的民主科学都最后没有得到良好的结果,那是因为,中国人的现代化问题没有被关注到,鲁迅那时关注到国民根性,而且很形象,很深刻,但是至于如何达到改造国民,提升国民素质,他也是始终没有良策。他在其著名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一文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鲁迅知道一个坏的,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变好,这是他的局限,但是也许是他的深刻。而胡适眼睛只盯着一个美国式的精密完善的制度,却不太愿意看到制度后面的文化、精神与人的因素。鲁迅与胡适在中国问题上似乎缺乏了一座可以衔接的桥梁。那座桥梁就是要为中国人找到生存的意义。显然,那个意义只能够是宗教意义上的,是彼岸世界的。而孔子显然不能够担负起这个重担,因为,孔子从来就是生存在此岸世界,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只是一个平庸的俗人,既没有深刻而系统的思想,也没有超脱世俗的精神力量,他自己就是一个毫无信仰的人,甚至也杜绝谈信仰问题(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这与基督教里的耶稣大不相同,耶稣以血肉之躯,得以殉道。三天之后复活。人们崇拜耶稣,而耶稣之上还有天父即上帝。这种信仰体系能够将人的灵魂提升与净化。
但是,那个口口声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正不坐”的孔子,是无法承担这个意义角色的。孔子给中国人留下的遗产中最为沉重,也最为难以根除的文化传统就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价值观念,那种打着仁义的招牌,其实只是“千里做官只为财”,这是孔子带领其弟子为中国人留下的最为恶劣的榜样。在官本位价值中,一个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度与为所欲为的皇权构成了中国人无法摆脱的恶梦。这也是中国人至今无法以现代人的素质并列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
其实,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孔儒学说中对人的那些要求,几乎没有一样是符合现代人的标准与要求的。顽固保守,思想封闭,固步自封,官本位化而非人性化,讲礼而不讲理。而所谓礼,其实只是显示官威的作派,为了所谓隆重的礼仪,甚至不惜将人当成殉葬品活埋,有人看到如此非常残忍的现象,发明了用陶俑代替真人陪葬,竟然被孔子骂了个狗血喷头,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因为用陶俑代替真人陪葬,在孔子的礼仪看来,就严重损害了他用以招摇撞骗的礼仪的神秘感与人们的恐惧感。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格等级制度里,对于不小心越级享受的人更是不依不饶。比如鲁国重臣季氏在家里办了一个家庭舞会,舞会的规模超出了他的享受级别,享用了一次按照周礼(也即孔所谓克已复礼之礼)天子才能够享受的八佾舞,当然舞会费用全部是自费的,这个事情后来被孔子知道,孔子就直接打上门去责问季氏,说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忍受,哪么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够忍受呢?(事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在孔子看来,血腥残酷的活人陪葬事小,越级办个家庭舞会事大。这种精神人格与行为,无论怎样为之辩护,都难以被现代文明所接受。
有人总是拿台湾、香港、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东亚国家与地区目前仍然有人尊孔为由,把这些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说成是尊孔的成果。甚至说成是儒家现代化的胜利。其实,对这些地区略加了解,就不难知道,这些地区之所以有今天的现代化,恰恰是与当今现代化国家的代表国英国、美国这些国家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民主法治思想、以人为本的普世价值与制度在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深刻影响与具体落实,才有了今天的现代化。至于这些国家现代化之后并没有排斥孔儒,那是由现代人与现代社会本质特征决定的。因为民主法治社会本来就是倡导多元共存的社会。动辄独尊,排斥异已,不能够容纳异见,这恰恰是传统社会的特征。在中国二千多年前的孔儒独尊,恰好说明一个以孔儒为主要内核的传统社会是多么可怕。
人类的历史发展到现在已经足以说明,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灵,人是万物的尺度,而神又是人的尺度。可惜,孔子并不是神,他也只是一个凡人,即使再多的帝王在他身上加冕,千百年来,被加封成了高帽通天的“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今天,即使在这个凡人身上套再多的头衔与光环,他也仍然成不了神,成不了中国人的意义。
另外,我要说的是,我突然发现,心中没有孔儒位置的中国人,也许才是真正幸福的中国人。他们独自面对上帝,不再为孔儒等级制下制造出来并强加于人身的贫贱、侮辱、压迫与残害而伤心自卑。他们面对上帝,心中承受有恩典与博爱。
2011年2月21日星期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