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房的文化收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9 15:0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房的文化收藏
2010-12-24
来源:天津网

笔者曾在沈阳道买旧砚一方,砚池凹陷,感慨之余吟诗书写其上:“石凹将欲穿,捧砚仰前贤。不敢再磨蹭,惜之每一天。”倩人刻上,延请赵伯光、曾昭国题画,灿然一件文玩也。

时代不断进步,语汇总在变化。文房二字唐以前专指官府掌管文书的地方;唐宋以后,文房成为书房的别称;再以后,供文人赏玩和摆设在书房的器物被人称之为“文房”。词义的变化说明了什么?书房不仅仅是放书,更是文人雅士陈设文玩清供之所,您看,文房先是“偷袭”了书房之名,而后本为书房的文房又被“文房清玩”夺走了词义。再看现在,收藏的专场拍卖,“文房”屡创天价,小小的文房引发界内高度关注。文房之藏,此时不出手还待何时?

器物文玩占领厅堂书房,并非是攻城略地的侵略,说到底是文化的占领。文房的魂魄是文化,文化的外在张力是典雅端肃灵动,一旦器皿玩物赋予了文化的灵光,见之,养眼;赏之,怡心;把玩之,提神。这就是文化的辐射力感召力。一言蔽之,文房的第一动力源于自身的“文化”。

说到这有人会说,文化能当饭吃?目前在收藏界有两位公认的收藏大家,一是王世襄,二是马未都。前者出了大名,后者赚了大钱。两人的极相似处是,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文化的古董商永远“瞎买瞎卖”,没有文化的工匠永远“瞎拼瞎凑”。文玩器物上负载的一切气息,靠学识文化来托起它,水有多高,船有多高,你赏玩的眼光上限就有多高。不管你信不信。

旧社会古玩行有这么句话:“总看总有不懂,总学总能弄懂。”文玩行水深谁都知道,但若有了文化这条船,不仅载得自己还载得别人。讲一件真事,一次和作家冯骥才闲聊,说到他被请去鉴赏一批古玉,冯骥才说,先不说那些古玉是真是赝,仅一个别人未察觉的细节,他断定其中有假。那位信誓旦旦讲自家祖上收藏“故事”的妇女,在收放“古玉”时,那打包捆扎熟练和熟悉的动作,就是一个“潘家园”。这是小说家观察社会的敏锐,察觉到古玉与新货集散地潘家园的关系,由此得到准确的判断。这就是文化,文化不仅“自救”,还救了欲花大价钱买“古玉”的人。

文化不是摆设,但文房清玩是摆设;文房清玩不会说话,但书房客厅摆设的文房却诉说着主人的文化。收藏文房,某种意义上是聚敛文化。文化的积淀积攒着对文房的需求,也决定着清供文玩的品位。所以说,缺少文化的文房收藏正如清代学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的,女人之美美在媚上,“媚态之在人身,犹火之有焰,灯之有光,珠贝金银之有宝色”。文房清供之美,美在“文”上,有文化必有品位,有品位必然器物有宝色,宝物生灵光也。

因此,文房收藏首言文化,斯文斯言,吾谁与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30 23:23 , Processed in 0.06342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