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非遗”传承遭遇人才断档尴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 08:57: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北:“非遗”传承遭遇人才断档尴尬

2011-06-11
来源: 新华网(广州) 


新华网武汉6月11日电(记者廖君)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括黄梅县禅宗祖师传说、蕲春县李时珍传说、武汉市武昌区黄鹤楼传说在内的25项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截至目前,湖北已有105项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国家级传承人达39人。

然而,在10日举行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上,许多专家忧心重重地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湖北“非遗”保护面临无人可传的尴尬局面。

“我也急着要把汉剧推出去,但没学的人,怎么办?”汉剧国家级传承人程彩萍激动地说,退休后,她将几十年心血整理了近20张碟,还有更多都没能保存下来,“我都跟年轻人说,要学随时来家里找我,但学的人都没有,我教谁去呢?”

目前,武汉市共有1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汉剧、楚剧、湖北评书、湖北大鼓和木雕船模5项选定了国家级传承人。这些“国宝级”传承人里,以92岁的汉剧大师陈伯华最年长,最年轻的楚剧传承人张一平也已经63岁,7位传承人的平均年龄为71岁。

为了让这些“老玩意”能传承下去,大师们煞费苦心。木雕船模工艺大师龙从发带过一些徒弟,但徒弟全部转行,为寻找继承人,他只得求助媒体。老人迫切地表示:只要脑子灵光,肯吃苦,他都愿意收其为徒。

汉绣为第二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其唯一传人任本荣老人也已76岁。近10年来,他一直在物色传人,还借助媒体的力量宣传,先后有多名年轻人投其麾下,但目前尚无弟子出师,任本荣说,最害怕的事,就是到自己倒下的那一天,仍没有一个人能完全继承自己的衣钵。

一项普查显示,我国764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52.49%的品种因后继乏人等原因而陷入濒危状态,近半个世纪以来,全国消亡了100个传统地方戏剧种。更可惜的是,一些非遗项目还没来得及整理和保护,便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一些国家级项目的传承人感慨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相传,不仅需要接班人,更需要观众,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

在谈到曲艺的传承时,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曾告诉记者说,有些“老玩意”兴起于农耕文明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已难以适应时代需求,感兴趣的人在减少,再加上学成这些项目,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目前由于大部分项目无法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年轻人自然避而远之。


据了解,不少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都在经济上面临窘境。今年,虽然文化部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津贴从每年8000元增至1万元,但对于一些老艺人、老传人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有些地方政府也给予了一定支持,但力度仍待加强。汉绣大师任本荣在招募弟子时,只一条“4年学徒期间食宿自理”,便吓跑了不少应征者。任本荣无奈地说:“政府出钱帮我开了工作室,我很感谢,但工作室没收入,我养不活别人啊!”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守华等专家认为,非遗传承的思路不妨更开阔,不仅等着年轻人来学,也主动将爱好者纳入进来,让古老的文化遗产通过各种方式流传下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2:12 , Processed in 0.11630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