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文辉:非遗保护的困境及其保护中的矛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 09:0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孙文辉:非遗保护的困境及其保护中的矛盾

2011-05-18
华声在线  

  非遗专家孙文辉在接受专访时指出,“非遗”的保护,离不开“政府主导”。地方政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正如隆回县的同志所说,文化遗产最大的保护是政府,而往往最大的破坏者也是政府。这话一点也不假。一条老街,一户居民可以翻修的只能是他的私房,而只有政府才有可能毁灭一条麻石路。地方政府首脑的权力很大,保护或破坏的作用很大,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非遗保护的认识还真的不够。为什么那么多的发达的、不发达的国家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遗保护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何在?这些并没有引起当政者的深入思考。因此,不断有专家大声疾呼:“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GDP!不要因为拿非物质文化遗产赚钱而最终毁了这些珍贵的遗产。”

  孙文辉说,保护非遗,很害怕几个词:“发展”、“开发”、“打造”。

  在改革开放时期,这几个都是好词、褒义词,可对非遗保护工作,却不一定好。

  A、“发展”。在保护工作中,常常出现一些偏差。如傩戏,是一种古老的戏剧文化,是许多戏曲剧种之祖。在对傩戏的利用中,有的人就对傩戏加以“发展”,在比较“单调”的场面上加伴舞,安排“四龙套”,这就破坏了傩戏的原始本真,“发展”到了后来的戏曲形式了。

  B、“开发”:在非遗工作中,我们提倡“合理利用”,而一些地方变成了“开发利用”,让一些手工艺产品的传统图案、工艺、技艺变味、消失;让“泼水节”天天泼,让“元宵节”天天过。

  C、“打造”:我们常听到“打造”的说法。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把当地的文化遗产“打造”成“××名片”、“××景观”。所谓“打造”,自然离不开“打”和“造”。在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中,一座古建筑被打毁、打掉得了,为了应付社会舆论,又“造”一个假的文化遗产,形成赝品泛滥的奇观。更有很多文化遗产被“打造”得半真半假、不古不今。既“打”又“造”,遂使文化遗产保护乱象丛生。

  孙文辉说,在非遗的保护方面,比起我们邻近的省分如湖北、河南,比起如我们资源相当的省分,如广西、云南、贵州,我省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由于投入不足,在抢救方面,实际上对非遗欠账不少,影响了普查与抢救。对项目、对传承人的保护,也缺乏力度。一些国家级项目和传承人,由于国家的补贴尚还可以,但省级市级的项目和传承人就十分可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一个部门的问题,在我省,目前似乎只是文化厅的问题。这对我省非遗的保护最大的不利。

  在文化事业的投入上,我们常被一些部门所忽悠,一些资源垄断的文化企业(如广电、出版),应当无条件地支持我省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但他们往往在此时以企业的身份出现,拒绝了对本省文化事业的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到今天的普及,还不到十年。我们的保护工作还是做了不少,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遗产的消失速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非遗法〉的颁布与实施,我们期望我省的工作能更上一层楼。如何上,说老实话,还得靠我们各级地方政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4:22 , Processed in 0.0788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