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一生叹息
熊丙奇
教师:一生叹息
又一个教师节将至。编辑约我写点关于教师的文字。面对这个题目,脑子里总是曾经在《大学有问题》一书中提到的几位教师的影子。我想,我恐难写出什么新的文字,就把那几段旧文字搬出来吧。
教师老金
2003年岁末。一个异常寒冷的冬日。
51岁的金老师走出办公室,忍不住打了一个寒战。一声叹息,空气中留下一长串白雾。
一辈子不抽烟的老金,突然很想抽支烟,他希望自己的烦恼能随烟飘去。刚才的一个消息,再一次宣布了他在今年的职称评聘中落空,他知道,这辈子的教授梦,将几乎无法实现。
他在想,回了家该如何跟老伴说呢?老伴还等着他这次能评上教授,能拿到更高的住房津贴,去买一套房子!
屈指一算,自己20多年的教龄,是学院里课上得最多,也是学生们打分打得最高的教师,是被学生投票为整个学院最受欢迎的老师。但是,即便他每周要亲自为三个班级批改高达一尺的作业本,即便他再认真地为每次上课准备最新的资料,也不能改变他没有“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现实——这是评教授的条件。看着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几乎从来没上过讲台,30出头就当上了教授、博导,老金只能怪自己不善钻营。
朋友从来不会给他好脸色:谁像你这么老实?还亲自批改学生作业?还傻里傻气去当班主任,而且把“主任”真当回事?把这些时间花在编几篇论文上,你早就当上教授了。
没有人同情老金,除了他的学生。学生们在网上发帖子,认为这样的教师如果不是教授,这个校园里就没有真正的教授了,虽然论文少了点,但是他的为人师表,他教学生的水平,却是一流的。
“老金,其实你也算不得什么好教师,好教师都是淡泊名利的!”不知谁的一句话,让老金顿时无地自容。
在大学里连教授都混不上,老金确实有点惨。一句话:不懂入乡随俗。
吴教授和教授
还有3个月,吴教授就要满60岁了。10天前,他刚收到学校人事处的通知,让他准备明年开春办退休手续。
吴教授是这个研究所的所长,一手把这个研究所从无到有再到强地拉扯大,他多少有些舍不得。他并非留恋这个所长位置,早在5年前,他就提出辞去这一职位,让贤给一位40岁的博士生导师,但学校不同意。
虽然年近60,吴教授的干劲仍然很足,他喜欢与一帮年轻人一起工作,有时为一个课题甚至可以讨论到天边泛出鱼肚白。他觉得还可以做,还有精力做。可是,学校有规定,要求所有教授,除非是院士,到了退休年龄就一定得退休。
多年来,对这个问题学校里一直有争议,很多人认为某个人的年龄不应该是他从事科研活动能力的标尺,从事科研活动有黄金时段,但争取科研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应是平等的。只要你展示给大家的是活跃的思维和旺盛的创造力,即使70岁,你也可以和30岁的年轻人竞争,反过来,哪怕你博士刚毕业,但你的科研能力有目共睹,你同样可以获得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但争议归争议,学校的一刀切照样切得干脆利落,套用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有些时候,是年纪大了不行,要求某些岗位的应聘者、某项科研计划的申报者必须45岁以下、35岁以下;有些时候,又认为年纪轻了不行,连机会也不给年轻人。
在他所从事的学术研究领域,吴教授可以称得上权威,获得过国家大奖,担纲过千万元的科研项目。但是,吴教授的学术生涯却并不得意,从50岁出头开始,学校就为他申报院士,总是到了关键的最后一轮,由于种种因素而功亏一篑。据他身边的人说,吴教授为人比较高调、张扬,以致“关系”没处理好。
“要是院士评下来,您老就不会退休了!”一道工作的年轻人喜欢与他直来直去。
一直声称不在意院士称号的老吴,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一个头衔,改变不了自己的学术水准,却能改变自己的地位以及未来人生的轨迹。
朱教授本来也是3个月后就要退休。可是这几天,人事处长一见他就满脸的歉意,要收回发给他的退休通知书。老朱却希望把它留下来作为人生的一个纪念。
一个朋友很务实地为老朱算了一笔账:如果按原计划明年退休,退休金以3000元一个月算,活到80岁,可以拿到72万元。而现在评上了院士,估计学校给的院士津贴一年12万元,加上工资,到80岁的话,可以拿到300多万元!
朋友说,这仅仅是钱,还有名气和地位,据说,有关待遇相当于“副部级”。你看,这几天来的记者,是你过去60年见到的记者的总和吧?今后,你还会被邀请参加各种场合的活动。院士这个头衔此时到来,真是时候。要不,你退休了,最多到民办学校发挥一点余热,或者自己找点课题研究研究,可谁还会知道你这个糟老头子是谁。
“难道一个院士头衔就真那么重要吗?其实,也就是几票之差。”老朱有时想,要是某个院士没把票投给他而给了别人,他也许现在正拿着退休通知书,孤独地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组织部门办理各种手续,然后回到家中,推开窗,看眼前高楼林立,叹自身如此渺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