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络时代的私生活公共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9 22:3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络时代的私生活公共化

张颐武



最近一段时间,接连爆出了不少公众人物的私生活的事件,无论是卡恩的牢狱之苦,还是施瓦辛格的私生子风波,或是中国微博上的自曝“私奔”,虽然性质不同,情况有异,却都让人看得目瞪口呆。无论是权倾一时的国际组织的头头、名重一时的明星兼政客,或是本来名声不大却由于自曝而名噪一时的商人,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时代,绯闻、八卦、犯罪等等都在媒体和网络的平台上展现了出来,将许多原来似乎自有其尊严的大人物弄得格外的荒诞。而我们也由此有了更多的揣测,觉得证明了人就是表里不一的的有之,感到有复杂的阴谋论的有之。这些又通过网络的传播变成了我们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常态。

人们对于这些事情的看法其实也是矛盾的,一方面觉得这些事情仅仅是私生活的不检点,其实未必具有多大的公共性,也是人性和欲望所造成的复杂性的一部分,未必就完全不可思议,我们也都认为炒作这些其实未必就有很大的意思。但另一方面,人们又情不自禁地关注这些事情,受到很大的吸引,充满好奇和兴奋。其实自从有了现代的媒体,这种事情就已经层出不穷,但网络的传播又将人们变成了更为具体而微的围观者。网络让我们的私生活公共化的程度前所未有地加大了。个人的私生活的问题早已不复是个人面对的问题,也不再是在一个小范围内作为奇闻异事流传的事情,它们一开始就具有某种全社会焦点的性质。社会通过媒体和网络让人们的行为无所遁形,很容易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同时又提示了私生活对于公共生活具有的巨大的影响力。个人自己的事情常常就不是自己能够担得下来的,它所影响的是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引发的是公众的兴趣。无论是法律或是道德,后面都有公众或媒体如影随形。好像它们既是法律或道德的一部分,又是好奇心和发掘隐私的人性的另一面的一部分。这种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加重了我们对于别人的私生活的好奇心,但也加重了我们对于社会的焦虑感。

现在看来事情其实有两面:

一面是公众人物未必就是传统所界定的概念,如原来未必非常“公众”,但一“私奔”,就引起了公众的强烈的兴趣,就变成了公众人物,再加以持续的透露消息,这两个人一下子就变成了公众人物。这样的事情是不少人今天知名度的来源。他们总是用夸张得多少有些离谱的言行,刻意地逸出社会规范来吸引眼球。当然这些事其实也就是在社会规范的边缘打“擦边球”,一面是无伤大雅,另一面又确实离谱。这就是最好的炒作的题材。从芙蓉姐姐到凤姐再到私奔,都有主动和被动两方面的结合。没有积极“炒”,这些人不“公众”;没有公众对于离谱行为的好奇,这些人也“炒”不起来。

另一面是真的公众人物其实被严格地要求了。公众的监督无时不在,无地不在,不检点、不注意随时就可以毁掉一个人一生的努力,而且你还没有话说。这其实要求真正的公众人物谨言慎行,当心自己的言行。道德的约束和境界的提升当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应该想到,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个古老的常识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更加现实化了。

总之,对于个体,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总是需要的,对于公众、网络和媒体,冷静和不起哄也有意义和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30 17:35 , Processed in 0.06494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