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编城市志总述撰写初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7 11:2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编城市志总述撰写初探

作者: 邓先海

    提 要: 新编城市志设总述乃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创新之举。旧志用“地理沿革” 或“沿革”来总揽全貌,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总述的作用。黄炎培主编《川沙县志》设置“ 概述” 应视为方志体例上的一次创新与突破。董一博有关述体的论述是对社会主义方志学理论的一大建树。总述的作用有五个方面, 即引读、综合、贯通、导向和统领全志。其特点有六个方面: 一是概括全志, 鸟瞰全貌; 二是打通全志各篇章间的内在联系, 并形成有机整体; 三是揭示各类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 四是述而有论, 弥补志书因述而不作产生的不足。总述不应该将全志各编( 篇) 简单地“浓缩”, 要因地制宜确定其基本要素。撰写总述要处理好总述与志首序言、凡例、各编( 篇) 概述以及整体性与专业性的关系。总述的撰写要体现综合性、思想性和高度概括性, 要坚持实事求是,要具备应用价值, 要突出地方特色。

    关键词:  新编城市志    总述撰写    基本要素
新编城市志设总述乃新方志的创新之举。提高总述的编写质量, 是地方志尤其是城市志编纂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笔者在此想就总述述体、总述的基本要素、总述的撰写方法与实践提出一些看法, 以求教于志界同仁。
    一 总述的渊源、功能及特点
    在城市志的编纂中, 总述一般列在志首, 以总括一地断限期内的大势大略, 大致在20 世纪90 年代被新方志编纂者广泛重视。旧志中虽没有今日新方志中严格意义上的”述体”, 但仍能从浩如烟海的旧志典籍中寻出端倪。古代志书最早用”地理沿革”或”沿革”来总揽全貌, 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总述的作用。早在东晋常璩所纂的<华阳国志> 中设了总叙和序。自宋代以后的许多旧志, 未能在叙、序的体裁上继续创新。南宋淳祐《临安志》 在各篇之首设小序。元朝袁桷所纂延祐《四明志》, 全书20 卷,卷卷有短序。明万历《会稽县志》 全志16 卷, 分4 类19 门, 类有总论, 门有分论。但古代志书中的总叙、前言、总论、分论、小序等, 或陈沿革, 或交代背景, 或点明意义, 或提示要点, 或阐述义例, 只是从某一角度, 将全志从纵向予以浓缩而已。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在所纂志书的篇首改用序例, 并指出: “各属专志, 譬立垣庸自守, 详于门内而不知门外” 。黄炎培在1937 年主编《川沙县志》时, 破除陈规, 在20 卷卷首均设概述。他认为: “一般方志, 偏于横剖, 而缺乏纵贯, 则因果之效不彰 ,” 将使手此书者, 读概述后进而浏览全文, 其繁者可以用志不纷, 其简者亦将推阐焉而有得 。黄炎培除在志书中设大事年表以弥补旧志缺乏纵贯的弊端外, 还将旧志志首的小序改为概述。尽管概述的内容不够完善, 但应视为方志体例上的一次创新与突破。尔后, 黎锦熙在《方志今议》 中又提出概述要提要钩玄, 使人们对概述的认识向纵深前进了一步,但如何提要钩玄黎氏未能进行科学的阐发。
    由于首轮志书的断限期基本上是贯通古今, 横涉多种学科、行业, 分类日益细化篇幅大为增加, 地方志体裁如不能与时俱进, 势必影响志书科学叙事。因而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 许多方志理论工作者大力提倡在新方志编纂的过程中运用述体。尤以董一博关于设置概述的3 篇宏论为著① , 他主张通过概述, 打破藩篱, 使门内外比比相通; 通过概述, 明确各类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 揭示规律; 申大势大略, 跳出旧体例的雷池, 叙而有论; 显示特色, 为扬长避短, 开发优势求训致用。他还说: 概述编是“综论全志, 网络各编构成的大势大略, 纵横贯通,综合利弊, 勾勒特点, 概其盛衰荣枯之因, 述其优劣长短之势, 以多维关系立体鸟瞰全貌”, 是全志各编( 篇) 的系统分析和综合。董一博有关述体的论述是对社会主义方志学理论的一大建树, 为方志界和史学界所推崇。在新编城市志的编纂实践中, 不少有真知灼见的总纂者真切地感到在横排门类前, 须有一个纵贯全局、统摄全志的总述, 以纠正旧志体例的弊端, 丰富志书的历史科学价值。总述在志书中的作用, 笔者以为大致有五: 一是引读, 帮助读者“不及读全文而大致了了”; 二是综合, 帮助读者掌握全志的主线及来龙去脉; 三是贯通, 帮助读者了解事物之间互为制约的内在联系; 四是导向, 帮助读者在重视继往的同时更重视未来; 五是统领全志各编, 加强城市志的整体性。从已经编纂出版的城市志来看, 好的总述具有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概而述之的功用。其特点大致有六: 一是概括全志, 鸟瞰全貌。能够把全志的大势大要有机地贯通起来, 构成一个总体, 形成高屋建瓴之势, 以解决志书门类横分过多造成的弊端。二是打通全志各篇章间的内在联系, 将全志形成有机的整体。三是揭示各类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四是述而有论, 弥补志书因述而不作产生的不足。对各种主要的人、事、物采用述而有论的方式, 述其兴衰起伏, 言其经验教训, 强化志书的资治和教化作用。五是通过对众多资料的分析、综合, 把握全志所记事物主要方面的情况,高度概括, 帮助读者了解和认识一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六是增强志书的服务现实功用, 即可了解一地的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情况, 借以扬长避短, 开发优势, 为地方建设提供借鉴。
    二 总述撰写的基本要素
    总述的撰写, 是有别于志、记、传、录体裁的, 没有前人的模式可借鉴。由于处在探索期,也未形成可供遵循的统一要求。因此, 对如何撰写总述进行深入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总述不应该将全志各编( 篇) 概述简单地“浓缩”。如果把几百万上千万字的志书的内容“微缩”到几千上万甚至三四万字的篇幅内容之中, 就会类似于内容简介, 势必面面俱到, 难以展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因果仍旧不彰, 有违新编城市志设置总述的初衷。总述要反映一地断限期内的大势大要, 就得在众多需要概括的要素中, 确定它的基本要素。从《武汉市志( 1980~ 2000) 》的编写实践和武汉市已出版的9 个市区区志的总述撰写来看, 其主要要素大致有七: 1. 地理、建制变化以及下限时人口等基本概貌。这些内容往往放在总述的开头, 作为开头语。2. 政治( 包含军事) 活动的历史发展轨迹。在《武汉市志( 1980~ 2000)》中, 总述叙述全市改革开放21 年的发展轨迹, 把全市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作为另一要素进行纵述。而在武汉城区首轮区志总述中, 由于断限大多是上至事物的发端, 下至2000 年, 因而总述大致为断限期内的政治( 包括军事) 活动大事的历史演绎。3. 城市建设的发展轨迹。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市政设施、道路建设、交通事业、电信事业、公用事业、园林绿化、环境整治、房地产事业等。4. 经济建设的发展轨迹。主要包括工业、商业、高科技产业及园区建设、农业等。5. 教科文卫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阶段性的变化。6. 精神文明创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历程。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进程。7. 所存在的问题和远景规划的描述。一般作为结束语。
    以上归纳的只是武汉市、区两级志书总述中的一般基本要素, 如果当地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内容, 亦可把其作为基本要素之一。如武汉的!汉阳区志∃ 总述∀ 就把旅游业作为总述的基本要素之一, 放在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等要素之前, 政治军事活动要素之后, 突出了汉阳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旅游资源的地域特点。
    三 撰写总述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新编城市志的总述, 应与整个志书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并起到提要钩玄、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认为, 撰写总述前需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 总述与志首序言、凡例的关系。总述、序言和凡例, 三者都出现在志书的卷首, 其撰写的内容分工, 随着时代的进步, 已有较为明确的界限。总述的“总”是大略、轮廓、梗概的意思, “述”是叙述、陈述, 含有按时间顺序纵向记述之意。序言则是对本志宗旨的阐述、内容的评价或编纂得失的评议, 以及对本地发展的预测和设想, 以增强志书的学术性、权威性。序言的作者可以是领导, 也可以是专家、学者、著名人士以及编纂者, 文风不拘一格。凡例, 是提供读者的阅读说明, 不仅包含志书的编纂纲领、宗旨内容的说明, 而且也包含对编纂出版技术的说明, 具体说明内容范围、材料来源、取舍标准、体例运用、分类方法、文字处理等。然而, 在具体的撰写过程中, 常常出现侧犯旁侵的情况。在总述中记述了志书的编纂宗旨、内容说明, 甚至有些内容还涉及方志体例的运用等。如果说黄炎培在概述的草创阶段, 把概括本志之大要同说明混合的话, 那么在新方志比旧方志更具有科学性的今天, 总述与序言、凡例在职责范围内应是各司其责, 互不侵犯。正是基于这一点, 方志的撰写者们提出了真知灼见, 诸如总述可以夹叙夹议, 但不能写成概论, 尽量不用展望之类的话语。
    ( 二) 总述与各编( 篇) 概述的关系。新编城市志为了增强志书的整体性, 在大量的撰写实践中, 丰富了述体的体裁。在市志之首以总述开篇, 在各编( 篇) 之前设概述, 在各章之前设无题序言, 形成了市志中三级设述的体例。而这三级述体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弥补了志书体例中因横排门类导致的内容的不连贯性。总述是史实总体简明的叙述; 概述是各编( 篇) 的前言; 无题序言是章下的开头语。二者的写作目的是相似的, 在各自不同的范畴内均具有全局性、提纲性、导引性的作用。但在规模上有大小之别, 层次上有上下之别。就述体的系统而言, 各编( 篇) 概述与全志总述的关系应看成是由系统分析到系统综合的过程。具体地说, 总述是用观点统率资料, 各编( 篇) 的概述则基本上是寓观点于资料的概括之中。总述强调的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制约和影响, 编( 篇) 概述要重点说明编( 篇) 内事物的沿革和发展态势。总述也不是各编( 篇)概述的“拼盘”。它们之间的关系应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个别是各种事物系统和过程的特殊本质, 一般则是同类事物系统和过程的共同本质。总述的任务就是从众多的特殊本质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及规律。对于那些若干部类的若干专业中共性大于个性的内容应放在各编( 篇) 中记述。如果总述过多地反映各个不同的事物, 那么映入读者眼帘的就仍然是树木而不是森林。
    ( 三) 总述的整体性和各编( 篇) 专业性的关系。一部城市志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它由若干个子系统结构而成, 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新编城市志总述在与各编( 篇) 概述之间, 即系统与分系统之间起着一种媒介作用, 可视为他们的桥梁。因此, 在总述一地大势大要时, 必须站在全市的高度, 全局的角度去勾勒, 所以总述不能带有局部的、部门的痕迹。以大局部代替整体, 实际上既看不出一地一业的全貌, 也看不出所记城市具有的地位和功能, 还会影响__总述的价值。总述的撰写不能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概括一地的全形大势, 否则难以揭示事物兴衰起伏的内外在动因。因而, 总述在撰写时, 除了纵贯还要横看, 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点出所处时代背景, 在同类城市中所处位置及影响, 让总述能在三维空间中“活” 起来。
    四 总述的撰写方法
    顾名思义, 总述要在“总”和“述”两字上认真下功夫: 总揽全局, 总率各编( 篇) , 总结历史; 循大端而述, 循大势而述, 循特色而述, 循应用而述。总述的撰写一要体现综合性, 它是一部志书诸多要素的全面展示, 而不应该是某一方面史实的论述; 二要体现思想性, 可以明确地反映编著者的思想或观点, 也可适当加以议论; 三要体现高度概括性, 选择资料不求全, 只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大事要事, 对大事要事也不求完整性, 而是能展示事件的本质意义。这就在体例结构、资料使用、撰写方法上要突破传统志书固有的规则, 吸取史书的一些写法。因此可以说, 总述的撰写介于志书和史书之间, 是两者优化的结合, 它既是志书的开头、引言和概述,也是有叙有议、观点鲜明的论著。完成总述的撰写任务, 是对志稿由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思维方式的一次质变, 是对全志书稿仔细研读后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
    总述在新编城市志框架结构中处在一级目的地位, 这就要求总述的撰写者着笔点主要放在综合的地理概况, 着重写自然条件; 概括基本要素的历史发展轨迹, 纵述历史, 时经事纬, 综合概括各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兴衰原因、经验教训, 反映客观规律; 横陈现状, 着重写国民经济效益、趋势、问题。写好总述必须坚持一条根本原则, 即实事求是。写进总述的史料一是要真实可信, 二是要具有应用价值, 三是要突出地方特色。所采用的资料要能够反映地区全貌, 诸如生态环境、资源潜力、人口素质、综合生产力、产业结构、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等变化的主要数据, 都是撰写总述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笔者结合从事《武汉市志( 1980~ 2000)》总述撰写的实践, 认为在总述的撰写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 在总其全貌时, 力求写出深度和广度, 做到观点正确。总述是志书的纲, 也有人把它比喻为衡量志书质量高低的标尺。因此, 总述编写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把地方的历史发展轨迹放在其所存在的历史范围内, 通过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的过程, 从宏观上进行考察, 概括和点明历史发展的动因和规律, 写清各主要发展阶段上的变化特征。即使是对旧事物的否定, 亦要注意历史地、辩证地否定,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体现出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二) 在各编( 篇) 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的概括, 叙议一体, 提要钩玄。所谓宏观的概括主要是指角度, 指能从众多事物的特殊性中经过思维而抽象出来的共性特征。编纂者要站在城市志的整体角度、全社会的角度, 抓住能反映一地全形大势主要要素的概括资料, 提纲挈领, 实事求是地进行提炼或概括, 用战略的眼光遴选精要, 求大略小, 求同略特, 求深勿广, 不宜夹带史料,或对使用的史料加以佐证。叙是议的基础, 议是叙的点睛之笔, 用精辟的语言点出事物的基本面貌、基本规律。
    要善于运用对比法、类比法, 以突出一地的地位和作用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一是把某一类事物的发展作新旧对比、前后对比, 显示出阶段性的变化, 如关键年份资料的对比,各时期数字的比较。二是把同一类事物放在同类城市的范围中去比较, 可以充分显示出城市功能的大小。把握这一事物在同类城市所处的地位、水平和优势, 资治的作用会更强。在总述编(篇)的撰写过程中, 要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叙述过细, 废话多, 精语少, 深入到各编(篇),又跳不出来, 实际上是没有经过系统消化、升华到理论分析的过程, 仍在原地踏步, 所以不能给读者以真谛。应该说, 没有理论高度的总述, 其结果只能是陷入到原志当中, 不能自拔。二是似乎站得很高, 大发感慨, 架空评论, 水分多, 内容少, 实际上是居高而不能临下, 从抽象到抽象,悬在半空, 不能给读者以启迪。所以, 总述在表述上应叙议一体, 在叙述中, 可采取夹叙夹议、叙中带论等多种议论形式, 要善于抓住反映一地全形大势的基本要素, 组织和精选材料, 又要从理论的高度进行阐发。
    (三) 纵横并用, 以有利于总述基本要素的表达。在已出版的新编城市志中, 不少地方对志书总述的撰写进行了实践, 精心构思, 出现了先纵后横法、纵横交叉法, 为不少撰写者所赞赏和效仿。
    先纵后横法中的纵述主要是纵向展开一地之要素, 诸如政治军事、城市建设、经济、科教文卫各项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建设等, 打破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传统观念, 作者立足方位的每一次转换, 即推出一个新的层次, 从不同的方面来展示要素发展的轨迹和全形大势, 以较少的文字驾驭众多的内容, 层次清晰, 内容突出, 事物概貌大体明了。纵横结合法, 主要以纵述一地要素兴衰起伏的发展为主线, 把基本面貌与特点、基本规律与得失的勾勒放在纵述的过程中, 即从纵的方面注意时间的连贯性; 从横的方面照顾空间的平列性, 纵横交错, 彼此关联, 条分缕析, 浑然一体。这种表述方式能突出反映历史发展进程中阶段性的变化, 有着较强的地方特点和时代特点。两种方法各有特色, 但也各有不利的方面。前者不利于反映每一要素在不同时期阶段性的变化,后者则不容易突出总述的基本要素, 如不得法, 还会形成流水账。在编写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四) 在尽可能避免总述与各编(篇) 概述的交叉重复上, 除了在角度上宏观鸟瞰外, 还要注意善于变换笔法。总述与各编( 篇) 概述的部分重复是不可避免的, 但这种重复是从全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是经过对具体表象进行提炼、抽象的过程。因而总述是一篇概多实少的文章, 无法想象一篇游离于志书各编( 篇) 概述的总述, 能给读者一个全志基本面貌的完整印象。过于注重避免内容的交错, 势必会分散撰写人员在总述的谋篇命笔上的注意力。解决的途径是, 除用宏观的角度鸟瞰一地历史断限期内的历史发展轨迹外, 还应变换笔法, 纵横并用,融会群籍, 自铸新词, 使读者在阅读时忘记这种重复, 给读者一种醒人耳目、启人心智的作用,增加总述的可读性。
    (五) 总述撰写时不能拘泥于直观的史实和数据, 尽可能运用概括的语言、数字、事实。总述编( 篇) 的撰写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踏着别人的脚印, 按葫芦画瓢是不可取的。撰写总述的同仁一定要树立“使人人摹拟因袭、生吞活剥为可鄙, 使人人取精以宏, 成一家之言”② 的良好风气, 在反映一地全形大势时, 力求创新, 力求出新。

( 联系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汉口解放公园路小区16 栋A 座市地方志办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6 12:19 , Processed in 0.0955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