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魏书生VS许锡良,刘铁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0 12:20: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魏书生VS许锡良,刘铁芳

株洲八达小学 琴无弦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完善和自身完整。                            ----帕克·帕尔默



在不明白教育是什么的时候,这些文章会让人感到困惑,因为它会打乱你之前已有的一种思维模式。      

我不相信教育神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aea3f00100hg4c.html

魏书生为什么能够成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aea3f00100hg4j.html

魏书生:中国教育界的陈永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aea3f00100hg4m.html

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有什么危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aea3f00100hg4u.html

魏书生:一个听话者的教育技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aea3f00100hg50.html

何谓班级民主管理

——再谈魏书生班级民主管理的非民主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aea3f00100hg54.html

对习惯的追问 ——评 魏书生先生的习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aea3f00100hgkg.html

究竟什么是良好的习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aea3f00100hgki.html



张汝伦说:“当我们有困惑的时候我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破罐子破摔,自己折磨自己,让自己更加痛苦更加低落;还有一种就是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振拔之途。看书是一个途径,读书可以使自己的境界得到提高。”我属于前一种,庆幸的是在痛苦和低落的时候一直没有停止阅读,在里面寻找些许慰籍。

魏书生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个老师。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实践家,比起那些光讲大道理,掉书袋的所谓教授强多了。在刚做教师的时候,读了它的《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班主任工作》等一系列的书。写得很直白,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几乎可以现学现用,这是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很容易被一线教师认可的原因。

我们很多的老师太想知道怎么办,却不愿意去想为什么,而魏书生的教育方法便是告诉别人怎么办。

写文章反对魏书生的教育理念的许锡良和刘铁芳教授,也是我非常尊敬的老师,读他们博客上的文章,几乎是每天必做的事情。

遭遇许锡良,我知道算是幸运还是不幸。他的文章改变了我看事物的思维方式,让我学会用怀疑的眼光去看事情,警惕而戒备。怀疑是一件很可怕的东西,当你怀疑一些事情但又找不到证据证明的时候,人很容易产生自我贬低感和自我毁灭感。

曾在网上和他聊过一次。当我说既喜欢读他的文章,也喜欢看余秋雨和于丹的文章时,他立马就说,那你并没有理解我,或者读懂我。你不可能既同意我的观点也同意他们的观点,这是原则性问题。一种水火不相容的状态,偏激而固执。后来我明白了,这就是个性。

而现在正是这样我既认同魏书生,也很欣赏许锡良。而这也是两种看来水火不容的观点。

能够提出个人的教育观点和理念的人都是在认真对待教育并思考教育的人。

前者在努力实践,适应现阶段教育现实总结出的一套个人的教育方式方法。

后者站在一个理论高度,放眼更遥远的未来,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孰是孰非?

干国祥说:卓越教师创造课程,优秀教师改进教学,普通教师制定规则,平庸教师制造问题(他还会认为自己在解决问题)。

如果从这个分类来看,魏书生的教育方法应是把教师放在普通老师的一个层面。他的“课堂教学十条要求”,“七个一分钟”,“八个学习习惯”都是落实在规则层面的东西。

作为教师个体来说,魏书生是成功的,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形成熟练化的教育的技术。作为技术层面的东西,对老师的个人的素质要求不需要太高,具有可操作性而且极易推广,一葫芦画瓢即可。如魏书生本人,规则控制再加上权威人格,老师可以几个月不在家学生依然可以学出好成绩,这对于师资缺乏的中国是多么宝贵的经验。学生学习了而且还可以节约师资,节约师资的同时节约工资,一个人可以身兼几职,一箭三雕,可见推广的意义之大。

从某个角度来说魏书生的教育方式的红火是时代的产物。而技术阶段也可以说是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对个人来说无论采取何种教育方式,都无可厚非,因为本来就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是如果把这种技术层面的教学理念作为所有老师的们终极发展目标,成为全国教师学习的典范时,我们不得不警惕了。

帕克·帕尔默说:如果教学不可局限于技术层面。我就不会因为要把我作为教师的独特天赋才干硬塞进强求一致的方法的框框中而痛苦,不用遭受遵循别人开出的强求一致的标准而痛苦。真的,当今教育中,处处感受到这种痛苦: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教育技术捧上天的时候,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

如此看来仅仅是一种教育技术或教学模式的推广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是相当于车间的加工程序。可怕的是,他们还被更大的推广,学校变成了企业,课堂变成了车间,教学变成了流水加工线,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在加工线上抹杀殆尽。

我相信从魏书生个人来讲是在满腔热情地从事教育,进行教学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对他的自身出发点产生怀疑。如果说这样的教育理念有局限,那是时代和环境的局限。

而人类的发展便是在不断地突破自身的局限,科学如此,哲学亦如此。

肖川先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我们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深切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是一个教育方向的问题。我们不停地跑,争取领先,但是如果这个方向本身是有问题的话,我们很难说,我们不停地往前跑,究竟是通向理想还是通向深渊?

从某种意义上说,做错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满怀热情地做着错事,我们还浑然不觉,以为自己在做着无比正确的事情。文革时期的教训让人必须时刻警惕。

而许锡良和刘铁芳教授便是冲破这种教育理念的局限的先行者。很佩服他们的勇气。个人认为,他们对魏书生的批判,不是针对个人的,而仅仅是针对这种教育现象的。他们要唤醒的是所有的集体无意识者。他们是有着真正独立思想的学者,是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学者。

《蜗居》中宋思明对海藻说:“你和小贝都没有错,错就错在缺少了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所以不管是认同魏书生的人还是反对魏书生的人都没有错,只是看教育的层次和高度不同。前者看到的是近期目标,后者考虑的是终极目的。

教育的目的不是填塞知识,而是点燃火把,培养独立的思想人格和创新精神;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用人格影响人格,用激情点燃激情。

唯有如此,“钱学森之问”才不会成为无解之谜。

                                          写于12月18日凌晨3点

后记:这是期初时布置的一篇学习魏书生的作业,我完成它,用了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期间很困惑很迷茫,也很艰辛很艰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5 00:37 , Processed in 0.06087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