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议课不学崔永元 文/陈大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0 15:27: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议课不学崔永元

看到这个题目时,请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对崔永元并无成见,这里只是就一位朋友的看法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而已。

有一位朋友和我算志同道合的教师教育工作者。我曾经受邀在他们那里活动,这位朋友参与了,而且本着对当地教师负责、对我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对我有一些提醒,写了“ 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实践研讨活动’效果一般”的博文,他的负责精神让我感动,而对他的提醒则让我感激。因为彼此志同道合,所以想把自己的想法再说一说,想互相启发,相互影响。

在这位朋友的博客上,我看到了这样的文字:“我的看法‘一般’主要是我的要求太高。我非常想具体地看一看你的议课环节,而时间压缩后,议课变成了你与作课老师两人间的对话,特别是对话之中,我又没看到出彩的东西。也可能是我看崔永元的东西多了,所以两人之间的对话也没有什么,而我就把你与崔永元相比了。”

其实,我相信“一般”也可能是这位朋友出于对兄弟的关心而有所隐忍。这里且不说。

说一说和与崔永元相比的问题。

就思维敏捷与深度、表达深刻与流畅,我都不能和崔永元比(不过,我并不自卑,也没有想过达到他的水平),这是实际状况。现在进一步,假如我有了崔永元的水平和能力,我能在议课时采用吗?我的回答是“不能”。

首先,对话对象并不完全一样,崔永元对话的对象可以说是高手中的高手,彼此又有备而来。我要对话的教师是第一次参与观课议课,而且满怀得到肯定和鼓励的愿望,对这样的教师,过于尖刻和深入就可能使献课老师穷于应付而难堪。所以我在观课议课中有一个策略,先看环境和对象,再选择对话策略和内容,有的可能会很深入,有的则只是一种程式和流程的示范。

其次,议课毕竟解决的是生活问题、行动问题,而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说得漂亮并不一定让授课教师接受,也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其改变。让授课教师愿意听,愿意用才是有效研究课的前提。这肯定和“实话实说”要说得精彩,说过以后可以不管效果不同。

对于讲座,这位朋友说:“听完陈教授的‘怎样观课议课’讲座,我似乎觉得他其实只能算是把新课程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以前中小学老师们很喜欢的‘听课评课’中罢了。”“效果一般”是我需要检讨的,但“把新课程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以前中小学老师们很喜欢的‘听课评课’”却说出了观课议课的核心理念。我现在对教育的总体认识是:“什么时候真正‘以人为本’了,教育就像真正的教育了。”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尽可能把人当成目的,而不是手段,这里也就有了尽量避免“用一个教师的受伤来让其他教师快乐和受益”的行事原则。

古人有这样的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具体的议课实践中,面对的是一线教师,首先我要保护他们,不让他们受到伤害,其次,我还要想如何成就他们,使他们“立”和“达”。这样,我就需要克制自己表达精彩的欲望,把舞台让出来,先让一线教师表达,自己相机引导和启发。我也想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洋洋洒洒地表达出来,但我知道就在洋洋得意的时候,很多上课老师会交织着的尴尬、厌恶、讨厌的心情。正是基于曾经的教训,我才意识到需要让出舞台。

在议课时,建议要稍晚提出,这就成了一个原则。出于帮助别人的动机,我们都想给教师以建议。但给他人建议本身微妙地隐含着这样的信息——我能处理得比你更好。这样,对于别人主动给予的建议,我们很多时候都倾向于拒绝。那建议什么时候出场呢?在别人需要的时候。在观课议课中,我主张共同询问。在授课教师愿意反问和征求意见时,这时出场才是合适的时机。如果他不愿意听,也不愿意问,那就下来慢慢说,而不是非得现场公开说。这样,公开观摩的议课活动一般不容易出现精彩,这是出于对公开场景下教师心态的特殊理解和把握的一种选择。

当然,观课议课也不是装聋作哑,什么也不说。《论语》中孔子有云:“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什么意思呢?“陪君子说话容易犯三种毛病:不到该说话的时候自己却抢先说了,这是急躁的毛病;该自己说了却不说,这是故意隐瞒的毛病;不看别人脸色,不管该不该说便轻率开口说话,这叫睁眼瞎。”这样,何时说、如何说就成了我们要修炼的艺术。

“批评使人进步,表扬使人落后”这样的观点很有道理,所以观课议课强调要“直面问题”,但直面问题毕竟需要一个过程。就我自己来说,就我自己来说,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我曾经在成都师范附属小学上过一节语文课。这所学校的教研空气纯正而浓郁,大家又比较熟悉,听完课,大家就直面问题展开批评。这是我第一次面对如此集中而尖锐的批评,尽管大家也给我留了面子。但开始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脸有点发热,还是有些挂不住。我不断提醒自己:“这不是你自己期望的吗?你不是也经常用这种方式和一线的中小学老师交流吗?”四五分钟过去以后,我才能完全把精力集中,才能沉着冷静地认真听取和分析大家的批评。

现在,我非常感谢教师们在那次活动中的批评:一是他们帮助我思考和体会语文该怎样教。二是让我接受更真实的我。我开始意识到必须经常接受这样的话:“你错了。”“你不行。”我慢慢不怕批评,脸皮也慢慢“厚”了。三是让我知道了接受批评何其艰难。我发现我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坚强,我有一个容易受到伤害的心。由此,我不能希望其他中小学教师有一颗比我更为坚强的心,我不能去伤害他们的也容易受到伤害的心。尽管他们需要变得坚强,犹如我们也需要变得坚强一样。但这需要一个过程[1]。

这次经历使我意识到: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方式保护中小学教师参与献课的积极性,以更有效地促进老师们反思!



[1]陈大伟.我的教育道路.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成都.2008.1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6 00:30 , Processed in 0.09537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