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讲了20分钟学校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3 18:2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讲了20分钟学校文化

张文质

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4&do=blog&id=290800



昨天下午参加福州鼓楼区的教育论坛,作为“嘉宾”,发言了20分钟。会场上有500多位的校长、教师以及市区教育局领导,人数构成了压力,而20分钟的限制,几乎让你很难有腾挪的空间。



可能我谈论的还是“老三篇”,先说到这所学校的会场毫无儿童色彩,可以看到成人文化对儿童的强势,然后话题转向一所学校的营造,从建筑的结构、色彩、内部空间、楼梯、厕所等等,我们都可以观察一下到底以谁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有什么特征,以成人(管理者)为特征又有什么特点。我的目的是要转向强调所谓的学校文化应该建立在对儿童和儿童特性的尊重上,必须以儿童的发展为目的,这既是回归之路,又是教育的再出发。只有教育回到教育,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教育。我忍不住说到,比较可怕的是,有人提倡“创新教育”时,所有的学校都在“创新教育”,而现在是“和谐教育”,大家都和谐了,明天会有什么新花样?学校是否应该与“政治”有区别,有距离。我接着说:“我不敢说学校文化应该去政治化,但我内心确实是这样想的。”后来我对自己的体会是,我无非想说明自己是个有“异心”的人而已,应该有人这样纸上谈兵,哪怕就来一下。



虽然只有20分钟,我还是准备了好几天,当然主要是一直想着这个问题,我习惯事前认真准备,现场即兴发挥。



下面是我拟的发言提纲。



我对学校文化的思考



1.    儿童文化是学校文化永恒的主题。

2.    学校所有的文化发展的交集点都在于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上。

3.    发展儿童的核心在于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使儿童在自己的意义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4.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文化的核心视角应该在儿童身上,所以学校首先需要以儿童的眼睛和儿童的心灵来理解与建构自己的文化。

5.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进一步说,学校文化往往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以儿童为本位的,强调儿童性,比如安全、舒适、童趣、丰富,等等。比如你会直观的想到:幼儿园色彩斑斓,小学是鲜花盛开,中学是绿树茂萌,大学是古树、常青藤。二是以儿童发展为本位的,强调普适性价值,凸显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选择性、自主性。强调儿童身心灵的和谐发展,凸显文化发展的身心灵的适应性,阶段性、个体的差异性。三是以学校的个性为本位的,一定是基于儿童性和以发展儿童为目的,突出学校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目标,文化可以借鉴,但往往又难以移植。

6.    学校要形成自己的文化,需要价值判断力,需要校长与教师的共识,需要师生的共识,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识,需要社区与社会的支持。同时,学校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需要在坚持中一代又一代教师共同积累、维护、调整与提升。



前几年我曾接受了《中国教育报》也是这个话题的访问,下面是我的三条回答。



1、关于校园文化的理解



张文质: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一所学校、尤其是一所“老学校”一定有岁月掩藏不去的荣光。我仍然清晰地记得,有一次踏进一所百年老校并不宽阔的校园那一瞬间,三棵巨大的据说有八百年树龄的香樟树带给我的震惊。其实,我这种体验就是对这所学校由树木、建筑以及特殊的气息所组成的文化由衷的景仰。文化首先就是我们的生活,你稍加辨析就会发现,我们生活趣味、情调、质量、追求的变化其实就是文化品格的变化,也许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的学校文化都不可能脱离于时代。另一方面,文化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传统,有一个学者说,要经过多少年的跋涉才能形成一点点的历史,又要经过多少年历史的陶冶,才能形成一点点的风格,这个风格其实正是文化的写照。学校文化建设,也许更需要对属于每一所学校的“传统”重新发现、认定、弘扬。在这一方面,分歧甚多,经过无数的破坏、抛弃、误解,我们的文化也是“不成熟”的,正是这个原因,学校教育更容易陷入一种虚无、急功近利、无章可寻、无“文”可依的状态。学校文化建设应因于时代、以成全人、带给每一个人幸福与希望,校园文化核心点应该建立在对每一个具体的个人的陶养、润泽与成全上,这既需要勇气、责任感,更需要一种耐心。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学所说的那样,教育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发展越缓慢越好,在这种缓慢中才能沉淀下一些特别有价值的东西。文化建设需要的正是这样慢的心态,历史感和对未来负责任的精神。



2、关于校园文化建设



张文质:美国的著名教育家鲍耶曾经谈到过:对任何学校而言,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最为重要。建设学校文化如果没有共识就难谈建设,没有对职业的认同感、甚至忠诚度,没有合作性的伙伴关系,所谓的文化往往只可能写在墙上,印在文件中,根本难以践履。因此在我看来,既看重物质形态的文化,更为看重生命形态的文化,尤其是校长、教师,他们身上所凸显出来的文化是最需要审视与变革的。所以建设校园文化要从培养人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素养说起,我认为校长和教师都需要有更强的“范本意识”,正是这些范本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文化形态和品位。



3、关于校园文化中的问题



张文质: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曾经说过“晕校”现象。就是由于学校过于严苛的竞争、管理、压制所造成的。毕业多年之后,只要一经过学校,哪怕是从学校墙外走过,仍然会产生眩晕感和恐惧感。我们现在的学校最缺少的就是人性的温馨、对每一个人细致的帮助与充分的肯定。管理主义盛行,很少能够考虑每个孩子的需要和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动辄辱骂、批评、打击,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是很难有一个健康、自信、平等与民主的心态的,加上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孩子们的童年早早就被剥夺,生活极其贫乏、单调,你说他们怎么能对未来充满信心呢?灰色童谣表达的是灰色童年的声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8:16 , Processed in 0.09379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