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警惕:教育者的“阅兵情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4 20:0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警惕:教育者的“阅兵情结”
文/子虚


  2008-06-07











    军队这玩意,就人类生活长河来比照,大不了一朵灰色浪花,绝非值得永垂不朽的东东。“历史局限性”算一个好词,除了用来找一些似乎不得不找的借口而外,的确,揭示了“具象历史”的无趣无奈无意义。在我看来,军队的存在与军队符号的喧嚣,绝对属于全人类的某种历史局限性。宏观看去,军队嘛,其起始,即意味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不得不进入弱肉强食的冷血季节;其终结――如果真有终结的话――或将意味着“丛林时代”的终结与一个相对较好那么一点点的一个新鲜时光的莅临。
    军队是干嘛的?谁都知道,是拿来打仗的。承平日久,似乎马放南山,但并不意味着军队没用了,“时刻准备着”是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是也。当然,军队不止可以用来打仗,还可以用来检阅。检阅军队,是谓阅兵。诠释为,部队按规定的队形和礼节,接受阅兵首长从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的仪式。世界上,是有一些国家特看重阅兵,比如前苏联,比如北朝鲜。在我看来,不阅也罢,拿那些钱出来,多炮制点面包黄油,对大众而言,远比炮弹导弹洲际导弹来得实惠来得幸福。据说,并非过去发生时的普京也喜欢这一套,未必好事。
    无论佛教的净界,基督教的天堂,乃至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似乎都没有军队的座位。应该也不会有阅兵式的举行。为什么阅兵?在我看来,无非炫示强大显示威风,所谓“凛然不可犯”云云。苏芬战争前夕,芬兰只有区区五万国防军,估计很难排布出一个“堪称盛大”的阅兵式来,但就是这支军队,加上由于国爱我所以我爱国的国民,硬是把十倍与己侵略军挡在了防线之外,让强大的苏联红军大丢其脸。我要说的是,搞不搞阅兵式与军队是否能打胜仗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必然联系。


    虽说,从人类历史总体坐标看去,军队并不具备什么“终极价值”,但从“历史局限性”的视角看去,起码现阶段,军队还是不能取消的,阅兵式还是无望取消的。我的想法是,不能取消,但还是可以少搞的。不过,睁眼看看新闻,会发现,对阅兵式的嗜好,还真不止军界,还真不止国家。在一些同志的努力之下,阅兵这一“国家行为”,早已“飞入寻常官宦家”。2004年10月22日,古井贡酒产地安徽亳州贪官李兴民被宣判,报上的标题是“安徽阅兵书记一审被判12年,阅兵曾花去百万”。1997年2月28日,李兴民在亳州主持阅兵式,当时《亳州报》的头版标题为“显示警威,鼓舞人民――我市举行盛大阅兵式”。其实,李书记所阅者,警察而已。没准,兼有城管。呵呵!
    任何一种社会行为,都必将投射于人们的社会心理。即使大众看阅兵,也不仅仅是“看热闹”那么简单。收获诸如安全感、民族自豪感等等情怀情愫,算是常态。至于这种通过阅兵式获得的感受是否够真实可靠与可持续,当属另一回事儿。或许,我们也可以揣摩一下“阅兵者”本人的心理上的反应与投射。为什么称揣摩呢?因为,普通人没有站在城楼上或敞篷越野车上“检阅部队”的经验,而那些“亲自检阅者”基本不会出来说即使出来也不会说出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绝对属于这个世界的真相之一,所揭示的道理,与“不生孩子不知肚子疼”相类,均体现着经验的不可取代。
    于是,只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干活啦!如果我在阅兵台上或阅兵车上,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军队向我高呼首长好首长辛苦了之类问候与尊敬,我想,我的感觉定当“好极了”――比上广告商当买雀巢咖啡喝还要好。尽管,社会公共权利属于公民个人权利的一种“自愿让度”,但,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上,这种权力基本上处于一种“高度异化”状态。也就是说,公共权力更多地表现为对个人权利的压制与剥夺,而非维护与成全。所以,阅兵式一类仪式,在我眼里,被诠释为一种“异化了的公共权力的耀武扬威”。仅此而已。就此,我觉着,国家对阅兵式之类公共活动的定位,最好,将其与即将到来的端阳节一般看待为好,仅只一个“文化仪式”,而已!


    扯了半天,回到教育。温和提请大家注意一个概念――教育者的“阅兵情结”。这个概念是刚才捏造出来的,但其所对应的教育现实,相信大家一点儿也不会陌生。一度,小学课堂里,小学生被要求背着手端坐着,否则,便接近于违纪,起码,也算是精神不够振作。中学生呢?变本加厉,连发型都被要求统一,男生最好板寸,女生短发齐耳。1989年开始的大学军训,很快,延伸到了基础学校。至今我都想不明白,那种军训究竟有什么价值。学校的所有集会,学生都被要求整齐划一,似乎不这样,就会亡国灭种似的。这一切的背后,矗立着“全国学生一套教科书一张考试卷”一类宏大且机深之物件。当然,最广大的教育者们,或许,并不知其详。
    我从小也是在这种整齐划一的要求下长大的,尽管,长得并不模范。记得上了初中以后,便没有拿过任何类似三好学生等级的奖状,为证。上学时,就背诵过伟人的一句话,是谓“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解放军”。很久很久以后才明白,这是一种消灭差异性的努力,最终,属于一种将大众的生活变成军营的努力。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服从谁的命令呢?当然是伟大统帅――只要做了统帅,那自然是无比伟大的。呵呵!再后来,读到很多话,诸如“参差多态乃自然界欣欣向荣的唯一奥秘”等等闲言碎语,渐渐开始怀疑起来,直到,找到话语背后的宏大科学背景。
    教育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求,还是学生的成长需求服务于“教育规范”?我觉着,当今的中国教育人,都得面对这样一个似乎漫不经心的问题。中国的教育,已经习惯于拿所谓“国家意志”为意志了,根本就没有过教育以及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殊不知,所谓“国家意志”的本质,在现阶段,其实就是“政府意志”。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国人从来就轻车熟道,拿捏得法。于是,政府 “假国家之名”而指令国民兹事体,也就层出不穷。其中,当然包含着对中小学生这种“小国民”的指令与要挟。这种要挟的实施,当然离不开基础教育学校,离不开中小学教育机构。


    所谓集体主义,一直被中国及其教育当作其核心价值来膜拜,容不得半点儿质疑与否定。在一般国民与教育者的头脑里,俨然,只有集体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谁要质疑此种主义,大约非但不能教书,简直不应该做人!根据我的经验,最广大的中国基础教育从业者们,并不知晓集体主义的来由与依据。拿主流意识形态所孜孜乐道的马克思先生的话来说事,显得比较简洁。他说,所谓共产主义,无非“自由人共同体”而已。说文解字可见,先得承认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的”,方可谈什么“共同体”;且,这个“共同体”一定的是大家“自由意志”的缔约结盟才是。社会、国家乃至联合国等所有“自由的个人”之外的社会组织,无不以“自主自由的个人”作为其前提。这些“自主自由的个人”的自愿授权,构成所有社会组织得以存在的“法理依据”。
    没有自由的个人,便不会有自由的社会。不以“伟大的个人”自愿结盟作为基础的任何集体,基本上,都只能算作某种“奴隶团队”。中国的崛起,有待我们的教育提供资源和条件,来成就千千万万个“伟大的个人”。而目前,中国的教育者们,很多人,依然存有异常严重的“阅兵情结”,这种情结的背后,存在着他们对学生们成长的种种堪称陈腐的心理预期――诸如听话,诸如服从,诸如整齐划一,诸如连他们自己都不知所云的“集体主义”。中国教育界,充斥着此类只知喊口号而绝对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砖家,及准砖家。他们唯一的能耐,就是,在面对可能天然成长的孩子们的时候,举起手中那块足以泯灭生机的砖头,以所谓“集体主义”的名义,随时,准备着朝着谁扔出去,砸过去。
    集体主义神话在我价值体系中的动摇,看上去,倒是与教育无干。记得,第一次直观而具象的震撼,发生于1984年洛杉玑奥运会开幕式的电视观摩之中。我的目光,自然会聚焦在中国代表团入场之时。军容整肃,不出所料。最后,东道主美国队入场了,没成想,人家哪里像是一次“出征”,简直是一场游戏。运动员们,嘻嘻哈哈着有之,做鬼脸者有之,简直是一帮吊儿郎当不三不四的主儿。当时,我感到很是震惊――这样一帮不入流的家伙,怎么能够代表美利坚合众国呢!结果呢,人家硬是以绝对优势拿了金牌总数第一名。当然,引发我的反思的,绝对不止区区几面所谓金牌。看着人家运动员在开幕式上的随意和幸福,觉着,这才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嘛!干嘛来了?玩儿来了。这就对了。玩就玩得放松,玩得高兴,别那么处心积虑,那么煞有介事。看着看着,觉着,那些个家伙要是在中国学校里,哼,和我一样,也当不上三好学生的。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0:08 , Processed in 0.09998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