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写的“人”字,隐约可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 06:4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写的“人”字,隐约可见
李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无疑是2010年中国教育最重大的一件事。可以说,作为一份引领中国教育未来十年的纲领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有来头、有深意的。因而,最后文本与“征求意见稿”的区别,非常值得玩味。

在大大小小的区别中,令我最兴奋的,是把“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长成才”变为“健康成长”,我以为,这是中国教育在官方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飞跃。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年多来,“钱学森之问”一直困扰着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很多人,几乎成了一道无解的难题。但其实,钱老先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喻为一道“高等数学”题。要解答这道题,还须有初等数学的基本功。中国教育首先要解答的一道初等数学题是,“我们的学校如何培养人格健全、有活力的人”——未成人,何以成才,又谈何杰出人才?没有健全人格,没有生命的活力,何以创新,又谈何人力资源强国?

培养人,而不是直奔培养“人才”,这是在向着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学生被工具化,终其缘由,是教师被工具化,学校被工具化,教育被工具化。长期从属于政治逻辑与经济逻辑的教育,需要有它自身的逻辑。“十七大报告”将教育列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的社会建设之首,“规划纲要”则明确了教育是一项需要保障的“公民权利”。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教育自身逻辑在中国的逐渐生成。一个大写的“人”字,隐约可见。

然而,教育的“以人为本”,除了终极以学生为本之外,还需要首先以教育工作者为本,以教师为本。我们看到,“规划纲要”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保障措施”的第一项,位列“保障经费投入”之前,其用心可谓良苦。但其实,作为教育之主体的教师,作为教育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的教师,似乎应获得更加靠前的“身位”,而不是在第四部分作为“保障措施”的首条缓缓登场。

在“教师队伍建设”之下,主要有五项内容,前三项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后两项是“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我以为,后两项应该在前三项之前,因为它们是制度保障,是前三项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我们有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师职业制度,何愁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从教?何愁留不住高素质人才终身从教?何愁教师的素质、师德和业务水平不高?又何愁“造就”不出一批又一批的教育家?

教师职业制度,包括教师的遴选、培养、管理、专业发展、专业支持与评价制度等。在“规划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中,有“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等的描述,我认为,还应该有“教师职业制度改革”的一席之地。

“全教会”过后,教师培训会进一步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长期以来,教师培训的效果从整体上难如人意,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除了要从培训本身的“有效性”去反思外,还需要从培训制度乃至整个教师的管理制度去反思。想想看,教师是带着怎样的表情与心情去参加培训的?整天疲于应付各种管理与评比,还要在休息时间“被训”,再有效的培训,也有效不到哪里去。什么时候,我们的教师培训能够不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就像在西方的学校那样——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有了真正的希望。

其实,最令人担忧的还在于,教育管理者以为通过培训就能把教师素质提高,就能把教育质量抓上去,而全然不对自己的教师政策与管理进行反思。有的管理者,甚至从骨子里瞧不起教师,只把教师当作他的一颗棋子或工具,这样,他对教师的态度与管理方式,可想而知。然而,要提高师资的整体质量,除了提高入职门槛外,最关键还在于重新审视和改革我们的教师政策和教师管理制度,真正让教师“焕发出生命活力”。但我们知道,对于管理者来说,“训”教师容易,拿自己“开刀”,难。

尊重、相信学生的道理,现在很多人都明白了,但尊重、相信教师的道理,还有很多人不明白。要成为人力资源强国,首先得建设教育的人力资源强国。教育的人力资源要强,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政策与制度,吸引、支持和激励优秀人才安教乐教,创造性地教。

教育首先是立人、培养人,而不是一上来就培养“人才”。在这样的共识之下,我们是否可以期冀,视教师为“人”,而非“分数流水线工人”或“牧羊犬”。毕竟,只有“人”才能培养出“人”。每天走进数百万间教室里的一个个被称为“老师”的人,是否有人格的尊严和专业的素养,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热忱,是否有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将决定着我们的下一代是否能够成“人”。



李茂,教育媒体人,长期译介西方教育,关注中外教育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原载《教师月刊》2010年第1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10:55 , Processed in 0.1219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