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教材:难以平衡的尷尬
2005-4-6
作者:kyrootcn
翻开初中语文新教材。一股清新之气便扑面而来。陈腐的课文多被删减,取而代之的,是更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时人美文、哲理佳作。课文前后,是精美的插图和亲切的对话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组合,更易引起中学生的共鸣,体现出“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崭新理念。相对于旧教材来说,新教材的使用无疑是挖掘语文学科内在魅力、提高国人母语水平的一个必要的步骤。
但是,对于新教材这道美味大餐,我常常感到色尽而味不足,味至而香不够——就是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仿佛那个著名的“航海家悖论”:一直向西,最后将走到东边。不知不觉间,物极必反。新教材也是这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平衡之处,让学生费解、让教师尴尬。
知识与智慧难以平衡的尴尬
语文新教材的选文体现了一个总体的特色:张扬人生智慧。也许我们所要求“积累、熏陶、感悟”的也正是这些人生智慧吧。其中包含对生命的态度(《敬畏生命》等),对苦难的态度(《我的老师》等),对美的态度(《花的话》等)……所有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体现着一种更显著的人文精神。
应该说,这一系列的文章,都在诉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人生哲理,而这种人文精神,与我们现在普遍重视的信仰缺失问题又息息相关,更加切合时代对于国人人文素质的要求。所以,这种对人生智慧的侧重,应该说是非常必要的。
可是,我们看到,新教材一方面强调人文教养,另一方面却“故意”忽视了对语文知识的奠基工作。虽然,在教材中专门开辟了“汉语知识”的单元,似乎是对于语文知识的一个集中要求。可这个单元所编排的内容全然没有旧教材严密的系统性,与课文无结合可言。有的还失之偏颇,设计一些让教师也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第一册的“比拟”,把本来很清晰的“比喻”“拟人”概念搞乱,非要让初一学生去分辨“喻”与“拟”的区别,实在是难为他们了。
其次,新教材对于课文把握的要求大大降低:过去许多要求背诵的课文不再做明确的要求,课后的练习题大大减少,让老师们对作业的设计感到很头疼。常常是一节课下来,气氛很好,可学生却不知道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针对什么发出自己的疑问。教师也不清楚该怎样把知识的讲授与课文很好的结合起来。二者都处在了尴尬的境地。
素质与应试难以平衡的尴尬
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最近常叹气说:“新教材使出题越来越难。”使用新教材后,最让人为难的就是教学评估。我们目前采用的测试手段十分单一,就是使用试卷进行考试。可是,新教材所强调的语文能力与这种测试方式却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客观的说,笔试的形式非常适合对于语文知识的考察,可“积累、熏陶、感悟”单单用笔头又如何能够科学地评估出来?如果真要检测新教材所要求达到的语文水平,我建议最好能加入无纸化考试、面试、听力、社会实践等更多的评估方式,而从现实来看,这显然在近期不太可能。
过去我们常说考试出了“偏”题,就是指考试题目超过了大纲规定。现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对于知识和能力要求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可以预见,将来我们的学生所遇到的“偏”题、“怪”题将会随之越来越多!更自然的是,到了毕业年级,为了应试我们的老师依然会坚持过去的复习方法,这样我们的初三学生在前两年的轻松过后猛然转变学习套路,反而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这时,一种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估之间的尴尬就产生了。
“高不成”与“低不就” 难以平衡的尴尬
新教材推出了,许多地区都在进行如火如荼的实验。新教材培训会上,实验学校的老师对他们各种围绕新教材的语文活动作了报告和总结,可以说是搞得有声有色,让人眼花缭乱。学生的作品更是妙趣横生,让许多老师徒生羡慕,恨不得马上拿到自己的学生身上一用。
可是这一用,问题就出来了,很多手段竟行不通!究其原因,学生水平不同。对于那些基础扎实、聪慧过人的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在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上搞新教材的活动是如虎添翼,可用在更多的平凡普通、基础薄弱的孩子们身上却是痴人说梦。没有基石,哪来积累?没有经验,哪来熏陶?没有功底,哪来感悟?
如果说过去的教材是“繁”、“难”,新教材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就显得有点“飘”、“虚”。看则好看,入口不实在。对他们而言,真还得先把基础夯牢实了,他才感得出来,悟得出来,否则,就是空对空,就是莫名其妙。
遗憾的是,新教材的编排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这个实际。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一点就通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适应语文活动的。实际上,有些学生能够举手回答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猛然要求他博学敏感,那是不可能也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应该说,对知识的识记是一种低标的要求,熏陶和感悟是一种高标的要求,忽视低标要求去追求高标要求,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也许会成为侃侃空谈却不学无术的“知道分子”,而陷入眼高手低的尴尬境地中。
新教材所存在的所有尴尬,总的来说,就是一种不平衡的走了极端的尴尬。这极端,就是太模糊,太虚浮,让老师难以把握,对学生不切实际。在此想建议我们编写教材的老师:系统编得细一点,步子放得慢一点。可千万别在陶醉中走得太远,突然发现,一直往西走,却走到了东边啊!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第十四中学 作者:刘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