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合成”:“点穴”训练的初步尝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3 15:1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合成”:“点穴”训练的初步尝试

——以高中写人记叙文教学为例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王尔楷

【案例过程】

一、发动学生漫谈写人的误区或困境,引入新课。

1、导入。教师首先发动学生漫谈写人记叙文遇到的最大困惑。

2、教师小结: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高中生练习写人的记叙文,常见的误区有(幻灯演示):

①选材残留了低幼化的痕迹。写人的文章,没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不能给人以思考或启迪。②方法单一而乏味。多数人喜欢概括叙述的写法,缺少具体的故事情节,更无感人的细节。③局限于生活的真实。写人采用“照相式”的实录方法,不能采用“合成”“嫁接”等方法,将人物写充实,写感人。

3、教师简述教学目标(幻灯演示):

初步学习运用“合成法”来描述人物,增加文章的思想深度,做到中心明确,思想健康。

较高要求:初步学会运用“合成法”写人,力争让人物性格鲜明,形象丰满,使文章以情动人。

基本要求:能够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刻画人物,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传递情感态度,传授写作技法。

1、学生自由发问:

生:为写好记叙文,高中生平时应该怎样搜集素材?有人考试前背范文,据说也能解决材料问题,可以吗?(全班学生大笑)

生:高中生写记叙文能够完全虚构吗?如果不可以,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生:听说,以前有考生在考场上写记叙文时闹了不少笑话,例如为了写自己坚强,居然写一家五口人有四个残疾人;还有人谎称自己的父母病故等等。(学生笑)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2、教师强调:写记叙文首先要有积累的习惯和求实的态度,而不能凭空捏造。用幻灯演示夏丏尊、刘薰宇先生在其专著《文章作法·作记事文的第一步》中说的一段话:

“记事文以记述经验为目的……没有腹案的功夫的,并须将各材料一一地用短文记出。”他还提出这样的操作程序:“例如要作‘西湖’的记事文,先就经验所得,摘出种种的材料。先查地理书,假定得到下面的材料:(一)西湖在杭州城西,又名西子湖。……再把自己在游西湖的时候的经验列举出来,假定如下:(三)从上海坐沪杭车到杭州城站,步行三四里就到。……(二十一)山上多树,水底有草。这样一个个排列起来(愈多愈好),然后再对于材料进行一种精密的取舍整理。[注意]这种程序,可应用于一切文体。”

3、例示怎样搜集:采用“合成法”。用word文档呈现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发动学生当堂阅读。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述陈伊玲的形象。教师强调:陈伊玲的形象,其原型来自作者家人、女学员和女医生,是典型的“三合一”形象(幻灯演示下列文字):

①1956年上海合唱团招考团员,作者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去应试,终于被录取了,因此,作者详细了解了全部的考试场面和经过情况。②过了几个月后,作者听说有一个女学员因为在杨树浦一次火灾中救火而倒了嗓子,影响了考试成绩,最后还是被录取了。这件事当时在作者心中引起了震动。③作者那时经常住在医院里,认识一个医学院的实习医生,朝夕相处,发现这个女医生身材修长、亭亭玉立,喜欢穿嫩绿色毛衣和咖啡色裤子,全身弥漫着青春的气息,像春天的早上沐浴在阳光里的一棵青葱小树。

师生讨论:怎样运用“合成法”?

学生发言后,教师强调:所有素材必须描述同一个(几个)人物,表达同一个主题;故事情节可以重新合理组合,人物的外貌、心理和语言也可以有机拼凑。

4、例示怎样取舍:所选材料要能突出人物的个性化与时代性。用word文档先后呈现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杜甫《石壕吏》和胡适《差不多先生传》。发动学生讨论上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然后教师小结:

对高中生来说,写人可以追求艺术的真实。笔墨要集中,选材要精心,让所写的人物个性鲜明,又能够浓缩许多同类人的共性,即有典型性,从而由这个人能够看出时代的特征。这样,文章更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更能给人以厚重感和启发性。

三、提供写作情景,激活学生的平时积累,当堂练习。

1、提供情景一:请三名本班同学走上讲台介绍自己的独特经历(教师事先布置好有关任务),主要内容如下(学生热烈鼓掌。不少学生好奇):

同学甲:爱好广泛;但苦于学业负担过重,考上高中后忍痛割爱,放弃所有爱好,内心十分矛盾。

同学乙:典型的“书呆子”,读初三时为考上重点高中,迫于父母压力,被折磨得精神恍惚,几乎崩溃。

同学丙:原来爱好交往,人缘很好;但是,为了考进重点高中的重点班,最近两年几乎杜绝一切来往,成为“孤家寡人”,心情一直郁闷。

2、提供情景二(学生惊讶,全班肃穆):用word文档先后提供云南大学马加爵、北京科技大学黎力和四川某大学曾世杰三位大学生犯罪的材料。

3、教师公布作文题目(幻灯演示):“他(她):渴求七彩阳光”,“象牙塔下变异的灵魂”。要求:两个题目分别对应于上述情景一和二,选择其中的一组后用“合成法”将该组的三人当做一人来写,写成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4、复习旧知:教师提问:小学与初中学已经学过哪些写人的方法与技巧?

生:有外貌、心理、语言和动作四种基本的方法。

生: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师:请你谈谈怎样运用侧面描写?

生:可以通过写别人来衬托,也可以通过场景描写加以烘托。

师:很好!怎样写好一个人,这里可以小结一下(幻灯演示):

高中生写人的基本技法

较高要求:通篇采用“合成法”写人,不仅描述他(她)的两个以上生活片段,也有恰当的肖像、语言和心理描写(含两个以上的细节描写),还有必要的环境烘托。

基本要求:在真实的基础上能对素材适当作一点艺术加工,能够写清楚他(她)的一两个生活片段,并能运用肖像、语言、心理描写等方法中的一至两种。

5、学生当堂练习

任务一(较高要求):从上述两题中选择一题,运用“合成法”口述一个生活片段,必须包含三个原型人物的故事情节。

任务二(基本要求):从上述两题中选择一题,围绕一个中心,口述一段人物的外貌,要求以其中一人的外貌为原型,再补写一点其他两人的外貌特征。

师:请大家先做一段口头作文,也可以简述其提纲。

生:我选标题一,任务一。写一名高中体育特长生,多次代表学校参加省市级体育比赛,成绩辉煌;但长期迫于文化课学习压力,高三患上严重的忧郁症,不能正常学习。

生:我选标题二,任务一。准备先用倒叙手法写一名成绩优秀而相貌丑陋、说话口吃并患有忧郁症的大学生准备杀人的恐怖场景,然后再插叙他长期受到食堂工友、同班同学歧视奚落的几个片段,以交代他杀人的动机。

生:我也选标题二,任务一。我写的这一段前一半情节基本相同,但我还想补写这样的片段:他还受到了老师,尤其是辅导员的冷落,也饱受了女同学的白眼。

生:我选标题二,任务二。我准备用马加爵的外貌为原型,因为在网上看过他的相片,觉得他比较可怕:铁板的肩膀,满脸的横肉,竖起的黑眉,凹陷的圆眼,朝天的鼻孔,隆起的颧骨……一切都在显示他的凶悍与反叛!

生:我选标题二,任务二。作一点补充:同意用马加爵的相貌做原型,但是我想把他的眼睛换成黎力的那双无神而充满忧郁的眼睛,另外加上曾世杰黝黑的皮肤。这样更加符合人物的处境和性格。(有学生鼓掌)

师:诸位讲得不错,尤其是两位同学补充得更好:说明大家已经基本会用“合成法”了。

四:提供参考文,学生拟写草稿。

特优类:何为《第二次考试》冰心《小桔灯》

优秀类:《穿破裤子的人》(学生竞赛作文)《闲不住的硬汉子》(学生课堂作文)

【案例反思】

写人记叙文对高一学生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他们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早就反复练习过,已经基本掌握了写人的相关知识与常用技法,并初步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目前高中阶段写人记叙文的教学仍存在两个明显的瓶颈:一是,高中生写人的技法及其情感态度一般多停留在初中阶段,表现在习惯采用照相式的实录,并错误地认为“生活中的人怎样写出来也就怎样”;二是,教师教学中,由于认识上的片面肤浅,大都采取不作为或“炒剩饭”的错误做法,表现在有意回避或简单地把初中阶段已学过的写作知识与技法再复习一遍。因此,高中阶段写人记叙文的教学面临着亟待解决的两个难题:怎样让学生走出写人“低幼化”的困境?怎样确保作文指导教学的有效性?我以为,可以采用“合成法”,实行“点穴”训练。

其一:作文指导需要精选和浓缩教学目标,实行“点穴”训练。一节作文课只设一两个目标,而且至少要制定较高要求与基本要求两类标准,坚决反对过早练习应试作文,提倡在自然状态下写原创作文,允许多数学生写“普通文章”。

目前,不少老师制定作文目标喜欢贪多求高,甚至要求大多数作文能达到高考一类文的标准,认为这样“严要求、高标准”就能使学生作文全面提高,快速进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顾学生已有的基础和高中生特有的身心发展特征,喜欢把写人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一般不予考虑)从零开始,再复习和训练一遍,追求的是所谓“系统化”目标;二是不顾作文教学本身的规律和社会的客观需要,将高一、高二的作文教学计划(大多数教师也不愿订出像样的计划)提前纳入高考的系列复习之中,追求的是所谓“与高考接轨训练”之目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听同行们常说,“高一作文就要考高考题型,让同学们早日进入状态”。——更有甚者,不少同仁竟然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所谓的“训练序列”上,以为找到了一个科学合理的训练序列,就能够一劳永逸,万事大吉了。

让我们先看第一种表现。从文章写作的规律来说,不分轻重和难易,将写人的知识技能再复习训练一遍的做法,显然是违背科学的,因而也是低效的;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看,也是荒谬的。——专家研究表明:从智力发展看,“青少年的智力水平已经远远高于儿童期了,具有更高程度的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是他们思维中抽象思维性特点的重要表现”;从个性发展看,已经“进入主观化自我阶段”,“情绪表现也逐渐克服了童年时期的单纯和率真”,开始产生“对成人社会的反叛意识”。①因此,作文指导制定较高要求与基本要求两类标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的有的放矢!

确定教学目标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考量项目。近年来,有人对国家级示范高中、省重点中学和一般普通高中的近5000名高一新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青少年在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学校和教师应当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不能忽视差异去‘一刀切’。”②

作文指导课上,向全班学生推荐一两篇高考满分作文,其动机自然无可非议;但结果往往是拔苗助长,事与愿违,致使多数文章被打入“冷宫”,这样反而严重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热情与自信。经过初步探索,我发现,作文教学没有必要重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作文的标准也不宜定得过高,不能搞“一刀切”,更没有必要教学所有相关的写作知识与技能态度。——事实上,只要找到高中作文体系中的若干“穴位”来训练和引领,便会出现柳暗花明的喜人局面。

那么,作文训练有合理的序列吗?理论上应该是有的;但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训练的“穴位”定得正确,在高中三年按照不同序列来练习,效果上往往难分伯仲。——这恰恰应验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规律的正确性。再进一步说,作文训练序列的研究,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一难题绝对不能够凭个人力量在短时间内就能攻克的。

这节课,我重点指导学生运用“合成法”写一个人。从随机抽查的作文草稿看,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技法,基本形成了高中生写记叙文可以追求艺术真实的感情态度,既创作了精品美文,又写出了普通文章:两类文章均为原创,达到了训练目的。

其二:作文指导还需要提供两种支架:一是必要的素材,二是有梯度的、多种风格或特点的文章(含名家名作、学生获奖作文、学生平时的优秀作文等),以供学生写作前做参照。提供的参考文章至少要有四到五篇,而且必须有同龄人的优秀作文,以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绝大多数学生的读写兴趣与爱好。

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写作素材,原本是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中早就酝酿成熟的成功经验。可惜的是,新中国建国以来这一传统逐渐丢失了。四年前,我曾做过抽样调查,发现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无米下锅”是写作的一大困难③。因此,提供必要的素材是作文指导的必需,更是优良传统的回归!实践证明,本节课向学生提供两种写作情景,基本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深受学生的欢迎。

“无米下锅”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顽症!要从根本上医治好,我们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从教师来说,在高中阶段完整的教学规划中,要树立或更新全面而深刻的包括写作情感与态度在内的作文指导观:彻底摒弃作文指导只是介绍一点文章写作知识和从立意到布局修改操作技法的片面做法,而代之以灌输正确的写作观和从积累到选材布局直至修改定稿全过程的引领与指导。当然,每节作文指导可以有所侧重。例如,这节课在传递正确的写作态度与情感的基础上,着重训练的是积累和选材的能力。其二,从学生来说,要在教师的正确示范引导下,从“受鱼”过程中逐渐学会“捕鱼”。这节课不仅向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而且还把积累和筛选材料的方法教给学生,实现了“授之以渔”的最终目标。

那么,最好的范文是什么?最近,我对我市193名高中生做了抽样调查,发现有52%的同学认为是:“最适合自己模仿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

我认为,真正的范文是不同于其他文章的。——它具有四方面的特质:写作难度上,有等级性;写作亮点上,有引领性;写作过程上,有可仿性;写作风格上,有多样性。因此,这节课我提供了四篇不同的参考文章,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借鉴需求。

事实上,我们经常好心办坏事,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学所有的文体,即使是学生经常练习且难度又不大的文体(如读后感),竟一股脑儿地提供以高考满分作文为主的参考文,结果严重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化表达;二是教师经常不辞辛苦地给学生撰写用作“范文”的一篇篇“下水文”。——需要补充的是,成人写的文章,其参考作用主要在于“情感态度”上的示范而已,而在“文章学”上对学生的参考作用不大,甚至是有害的。

——————————————————————

①张厚粲主编《心理学》第307页—第309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②刘宏武主编《个性化教育与学生自我发展》第20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③王尔楷《高中作文原生态教学刍议》,《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12期



(发表于中语会会刊《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2期,有少量改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12:23 , Processed in 0.07733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