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农民最热衷的几件“笨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3 16:0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农民最热衷的几件“笨事”
作者:沱江之滨   


  我不回避“农民”这样一个字眼,因为我也是农民。我所从事的工作,也使我有更多的机会长期接触这个庞大的群体。

  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农民始终处于社会的底端,每一次社会的变革,每一次历史的动荡,都使这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饱受灾难。而每一次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们所能获得的利益、所能分享的成果又非常有限。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在可考的历史资料中历代政权都曾不同程度的对农民寄予关注的原因。但从近三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我们不难看出,农民已经真正成为了发展中的“弱势”群体,这也充分表明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注分配公平、关注和谐发展的决策思路。

  但在这里,我想从一个“农民”的角度,对中国农民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作一个概括。我们的农民朋友究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们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要从中国农民最热衷的几件“笨事”说起(暂且这样定名)。

  热衷之一:生孩子。

  毛主席说过,人多力量大。可见人多的好处,但如果过度了,至少是人多为患。而中国农民的观点主要还是受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的影响,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得很早,但客观的讲,效果甚微。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共126583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年递增1.11%(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基数的问题)。另据统计,2001年,中国的农业户口人数为93383万人。可以说,人口的增加,其绝对数还是在农村,其关键原因还是在农民。在执行计划生育的问题上,城市人比农民做得好,一方面是国家有规定,超生了要丢掉饭碗,另一方面是城里人深知超生一个孩子意味着将要付出的成本太高。而农民不这样认为,他们普遍信奉“儿孙自有儿孙福”、“儿孙多福气好”,因此,农民成了超生的“主力军”。说是件“笨事”,理由有三:一是增加了家庭开支,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人均耕地快速减少,影响了基本生活保障;三是加剧了就业压力,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

  热衷之二:修房子。

  城里人对房子也有特殊的期待,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生活好像没有着落,没有归宿感,但城里人的房子一般不会轻易的换,即使是换,旧房也要作价,甚至升值。但农民就不同啦,首先表现在对房子追求宽大,在农村没有个宽大的房子就是孬种,甚至娶不上媳妇;其二是房子更换频繁,从上个实际80年代起,农村基本换成了小青瓦,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于是修一座砖瓦房成了农民的奋斗目标,再后来,一楼一底的砖瓦房也过时啦,如此以来,平均6年左右要修一次房子,况且,农村的住房基本是推倒重来,旧房折价率极低,造成很大浪费;其三是农民修了房子却没有发挥作用,举家外出打工啦,很多宽大的楼房成了摆设,造成资源浪费。

  热衷之三:撑面子。

  农村是一个非常淳朴的世界。农村人热情、好客,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农村,也有不少的弊病,比如好攀比,面子思想严重就是一大特征,由此也造成很大的浪费,影响了发展。大凡生、老、病、死等,一般都是大办酒席,吃喝成风,有的甚至因此债台高筑也无怨无悔。你请了20桌,我就要请30桌,你喝的是老白干,我就要喝曲酒,你请一顿,我就要请一天……如此往复,攀比之风难以遏制,不仅浪费了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邻里关系。

  热衷之四:攒票子。

  也许是源于一代一代人的传统习俗,也许是以前吃过的苦太多……总之,农民朋友“存钱”的意识非常强烈,哪怕是节衣缩食,也要把钱村起来。当然,这并没有什么不好,适当的有一些积蓄以应不时之需本也在情理之中,但如果一味的把钱存起来,不用来投入,不用来发展生产,这“钱”的作用肯定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笔者所在的一个县,年存贷差近40亿,这些资金都没有在当地的发展中发挥作用,想一想如果把其中的50%用于发展生产,其效果笔者就不便去推测啦。

  现在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但笔者认为,要使新农村建设实现预想的目标,其实关键还在于农民,核心在于观念,只有农民的观念真正的转变了,新农村建设才不会是“一厢情愿”,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也才能真正的得到体现。

  我内心充满祝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7:37 , Processed in 0.06982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