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学之前话备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9 18:1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学之前话备课(1)


文/河南 信阳 毕延威


我问一同事,她是我们省内名师,备课是否要在上课时非要惦着备课本用?她准确地回答说:“那到没有那个必要。”既然备课本备出的东西不是自己讲课时每句话都要那么去讲,为何要写得那么详细?

我主张备课是把钻研教材、处理教材、学情分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记录下来,是自己实施教学的一个“备忘录”――供上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而不是让老师抄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所以,我们就没有必要要求教师写出很详细的教案,尤其应反对备课要求教师写出老师该怎么问,学生该怎么答,每一个教学流程该怎么走,不该怎么走,包括什么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都要在预设之中。一个学期下来,学科备课本就几大本,写得密密麻麻,可以出一本书。她质疑我说:备课不规范,老师又怎么能规范地上好课?她的话让我糊涂了,新课改的今天,难道还要用“规范”把教师五花大绑?我想,被绑起来的教师,他的课一定是静态的,没有生命的。

今年暑假,江苏省南通市生命化教育研讨会教师提供的课例评课、议课时,张文质先生说的一句话我非常欣赏,老师把一节课的课程目标板书在黑板上,一个个的课程目标要在他的那一节课实现完,就认为是一节好课。他问作课教师,这些目标非要实现吗?假如实现不了怎么办?我明白了,这一节课就是我们这里推行了多年的“目标课”教学法。很显然,这不适合余文森教授新课改推行的“互动对话”式教学。如此说来,这位作课教师事先就没有备好课。全国现场会上提供的优质课,不能说老师没有精心备课,只能说作课教师没有选择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没有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主体意识。

我在办公室上网,在百度网络里输入什么是备课?一搜索,出现了1630万条信息,全国中小学教师只有1200万人,可见谈这个问题的宽泛度和深入度。别人怎么说,我不管,我只能借鉴和利用。我个人主张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由此可见,老师课前不但要备课,而且应该由过去的个人备课走向小组间或者是学校整体间的集体备课,让其他教师提供学情,帮助解决知识上自己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备教材内容,又要备学情,备学生,还要备自身经验和知识贮备等方面。所以,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团队,一天不学习就可能落伍,仅凭过去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不适应信息数字化社会要做一个好教师的要求。

既然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的工作就要认真。认真但并不是要求教师要“规范”地写和“规范”地教,以至于把学生教成被动的工具。备课不等于写很详细的教案。一个好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究其一个“善”字,道出了一位教师知识贮备量和生活经验的多少,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多少,该如何引领学生学习,落实在学生有效的学习上。

“学生至上”是教的根本之策。我个人认为,作为教师,要在分析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线性化,这是教师备课必须做到的,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找到打破学生知识结构思维平衡状态的切入点,层层递进设问,问题连串成线,由表及里,帮助学生一步步地认识到知识的本质。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8:11:12 | 只看该作者
开学之前话备课(2)


有老师对我说:备课是他“不得已而为之”。问他“为何不得已”,他解释说:重要的是领导,多数领导到学校检查,不走进课堂,只是看看老师对学生作业批改没有,备课本写了几本,似乎按照上级要求写,每一步都要规范到位。一句话,多数教师的备课是为了应付领导要检查而做的。

“不得已而为之”说明有两种状态,一种状态是教师备课备得很认真,但是,他不想那么去写,而领导检查又必须让那么写;另一种状态是被动地工作。被动工作就不可能研究教材、教法、学法、学情,也不会调动自己生活经验积累,更不会有“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需。对于这一部分人,做领导的想,他的检查是一种鞭策,就算是驴不走,也被蒙着眼睛,前面又有缰绳拉着,不得不在那个圈内转。可是,领导没有想到,备课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这种被动工作的境况,教师是不会考虑学生的需求。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教师的工作方式如果不调整,可以说,教师的眼中就没有学生,领导经常呼喊的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都会化为乌有。

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如何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系统的整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深刻的思考,实实在在地备课。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学校,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长时间来准备这堂课?” 历史教师回答说:“这节课只是在上课之前,听说要听我的课,我把书翻了15分钟,准确地说,为了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

每一节课都应有自己预设的独特任务,也就是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当然,预设的教学目标并不一定都能实现得了),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恰当和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结合课堂上的学情做出调整、改动,这也就是新课改提出的要“还学生自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方能在课堂上让学生自我感悟。如何达到这一个目标,本人认为,只有当教师对自己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达到融会贯通、如同己出的程度,教学才可以娓娓道来,左右逢源,才可以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去感悟,让课堂有生成。

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一位教师总是让学生围绕她预设的教案走,我总是跟在后面指出她这方面的不足,她也力图改变自己。一次,她作完课后,我高兴地给她说:“下乡这长时间,数这一节课做得最好。”她说:“哎呀,这节课,我心里只有教学目标,其他什么都没有,另外,心里还有一点,就是按照你说的跟着学生走。”她同时又反问我:“假如跟着学生走,走了方向怎么办?假如学生问的问题,我回答不了怎么办?”我告诉她,这就是教师为何要提升自己的基本功的真正原因。教师教学的基本功还表现为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能让学生能够感到惊喜,要能唤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要能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敢于让学生去感悟、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朱熹也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教师是神圣的职业。如果一个地方,领导不尊重教师,一切都凭拍脑袋拍板,一会儿要求教师这样做,一会儿要求教师那样为,甚至谁的权力大,谁的钱多,谁说的话就算数,这样的地方,教师就缺失了人格,就不会敬业。只有当教师自觉地、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材、教法钻研中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认真地、创造性地备课,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个地方的教育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一些地方,教师缺乏一定的备课意识,把备课视为外在的强加要求,只拿教案来应付检查了事,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会文化的不幸。据说,有的学校听说上级要来检查常规教学,领导事先通知教师,有的教师就把他人的备课或者买来的教参带回家,一夜之间为写教案而写教案,其结果只能是流于形式。
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8:12:05 | 只看该作者
开学之前话备课(3)

有教师告诉我,说她学校的领导经常号召学校教师向某教师学习,说这位教师善于备课,挖掘教材挖掘得深,变教材内容为她讲述的内容,课讲的是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常常是在公开课上做到“说完最后一句话,下课铃就响了。”或者是“刚写完最后一个字,下课的时间便到了”。这“说完最后一句话”和“写完最后一个字”,都是她备课本上的内容。

我开始听说了,也为这位教师有这样精湛的教学而叫好。她的课我没有听过,就想把她作课的录像带找过来,一睹她的风采。学校说没有录像带,我为此感到一种遗憾。事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越想越觉得这位优秀教师的课不对头。好课应该是动态的,有生命的,生成的,怎么能说这位教师备的课能备到“说完最后一句话,下课铃就响了。”或者是“刚写完最后一个字,下课的时间便到了”。如果真是如此,我想她的授课,一定是静态的,没有生命的。只能说这位教师很好地掌握了一节课课堂上的课程进度,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得臻于完美,并能驾驭课堂,按照预期的设想,成功地完成了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能够这样做的,是位好教师,但是,任务完成和达成目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完成任务并非意味着目标达成。

备课不是为课堂教学的花样而“备”,是为学生有效学习而“备”。“互动对话”的课堂,是不可能出现“说完最后一句话,下课铃就响了。”或者是“刚写完最后一个字,下课的时间便到了”。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其目标并非仅仅是传递文化知识和技能。新课改提出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都需要给予学生时间,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有“花苞”心态,学会静等花开。

信息化数字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文化传授的唯一。按当代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及趋势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能够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兼顾知识与技能传授,尽管知识技能是一节课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一味地抓住这个目标不放,课堂教学就失去了他的趣味性。外国人评价一个人,会说某某人的情商有多高,智商有多高。情商体现一个个体的精神世界,其核心内容是主体性与创造性。只注重知识传授,课堂教学就习惯于灌输,就很难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就不可能实现学生自我学习。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中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经验是活动的产物,而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个体的主动参与。因此,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备课不是老师自我讲授的安排。

生活中,备课,有大多数教师自定义为写教案。这一点,我在前文已经说了,备课不是写教案。不论是“简案”还是“详案”,如果没有关注学生,不能调动生活经验的积累,都是一种错误。备课是一种“备忘录”,无需面面俱到,只要教师熟悉教材内容,对学生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并能调动自己的经验和搅动学生的生活,他讲的课即使失败了,我认为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从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主流情况来看,当下教师的备课基本是备“书”——挖掘吃透教材,变教材内容为讲述内容。我想提醒各位教师,备课当然不能不备教材,但是,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对教材的应用要能与社会及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仅仅注重课本讲授,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一种非科学合理的现象。

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教材,却又能在课堂上淡化教材。淡化教材,是为了防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集中精神来“听课”。无论教材内容怎样“转述”,都是为了实现学生有效地学习。
4#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8:12:52 | 只看该作者
开学之前话备课(4)
关于备课,我已经说了1、2、3,觉得还是不系统。可能有老师会问我:究竟该怎么备课?需要我给出可操作的办法,我的回答是:思考要深,书写要检,有一个备忘录,自己能看得明白就可以。

有朋友说:“备课,学问大着呢。”是的,正是因为学问大,我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引起教育上的“大家”来关注这个话题。

首先,教师心里要清楚,备课既要备教材内容,又要备学情,备学生,还要备自身经验和知识贮备等等。因为谁也不能否定教师要通析教材,就要依据教参备课(教参只是提供教学思路的一个视角)。问题是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把他们和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系统的整体作用,进行有效地学习,这才是教师备课时必须注意的地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也是如此,这就有了因材施教的说法,不可一概而论。

除此之外,老师要做教学资源开发的有心人。

提到教学资源,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手里拿着的教科书、教参等文本资料,其实,这些只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教学资源随着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在不断地丰富。既然我们承认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那么可供教学利用的一切事物,无论物质的、精神的,校内的、校外的,有形的、无形的,均可说是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置,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其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发展。“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可能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

第三,老师的备课要做到对学生研究与关注。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时刻进行课堂观察。这种观察只能把注意到的复杂多样的现象储存到大脑中,作为课后进行反思和研究的材料。然而,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完成的。学生有哪些需要特别关注和引导的地方?学生之间到底有哪些差异?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和谐发展,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和谐发展?教学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知识的传递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与此相适应,一生只备一个教案的备课已经完全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了。备课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在书本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中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融入到书本知识之中;备课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备课还要关注学生地位,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或情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打破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四,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2010年《教育时报》发过我《备课是一种新的学习》的文章,是因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要求每个人时刻准备充电,以免被时代所抛弃。教师更应是如此。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教师自身感觉教学越来越熟练,从而丧失了再学习的主动性。“越教越熟”是否就是进步了呢?有专家指出,恰恰相反,这正是教师原地不动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年复一年反复研究同一本教材的内容,以至看起来能够倒背如流,运用得心应手,实质上是没有研究学生的“井底之蛙眼中的那片天空”。如果能把研究学生和研究教材融合在一起,教师也就会如老中医一样,越老越值钱,而不会出现教师还没到五十岁就退居二线的现象。

一成不变的教学和“一本教案教一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不断地学习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要时刻关注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成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要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升自己。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跳出书本的囿限,追求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转换角度,更新内容,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5#
发表于 2011-8-23 12:52:3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学校现在还是规范备课,谁的教案写得多,写得全,书写认真,就被评为优秀教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5 15:28 , Processed in 0.06321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