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运用虚拟情境问题设计专题调查问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2 22:0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何运用虚拟情境问题设计专题调查问卷


■杨玉东

[摘  要] 使用虚拟情境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可以克服当前问卷调查中难以获得调查对象真实观念和行为的弊病。本文以一份运用虚拟情境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目标的专题调查问卷为例,描述了调查的背景和理念、调查问卷的结构和特点,并以此概括出如何运用虚拟情境问题设计调查问卷,也指出了其局限性。
[关键词] 问卷设计,虚拟情境问题,调查法

  调查法是教育科研中最为基础的方法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对研究对象的基本现状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并执果索因进一步开展后续研究,或以此为依据做出决策建议和制定相应的行动策略。与个别访谈、实地考察和座谈会等其他调查法相比,问卷调查是调查法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因为它实施起来操作相对简单、时间成本相对较低、样本数量较大、能够获得定量结果。但这种实施过程的相对容易,并不意味着问卷调查法本身是容易或简单的,实际上调查问卷的设计本身才是最为困难的。

  暂且抛开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等问题,仔细考察日渐增多的调查报告,不难发现一些问卷中设计的调查问题和选项的随意、直白和表面化,难免让人首先质疑问卷本身是否能够调查出调查对象的真实观点和实际情况。问卷设计者总是潜在地假定受调查者总会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但往往事与愿违。尤其是调查问题若涉及到与调查对象自身密切相关的一些话题是,由于成人思维的天然的警戒性和隐蔽性,他们常常会揣测问卷设计者的意图,去选“正确的答案”而非设计者期望的“真实和客观的选项”。为此,在针对特定调查对象群体和特定调查专题时,我们尝试设计一种基于虚拟情境的专题调查问卷,即使用受调查教师所熟悉的课堂教学片段作为情境,让教师基于对他人教学片断的理解而做出判断和选择——这其实是采用了一种“观念投射”的方法,即表面上是对他人教学片断的评论和观点、实际上却折射出调查对象本人的真实想法。下文将用一项专题调查的问卷设计来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虚拟情境问题于调查问卷。

1、问卷调查的背景与理念
  2007年我们曾对上海市青浦区8年级4349名学生进行了数学教学目标主成分达成度的全样本测量,结果表明,在四层次水平(操作记忆、概念性理解、领会运用、分析综合)从低到高的达成情况与1990年相比提高程度呈现“喇叭口状”,即操作记忆水平提高幅度最大、而越往后高层次水平目标提高幅度越小[1]。通过初步分析,我们认为“分析综合”水平教学目标之所以达成度不高,可能与日常教学中对于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情况密切相关,为此我们与青浦区的教研员开展了几次小型座谈会、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式的经验性分析,打算对全区的初中和小学数学教研组长进行“过程与方法”的问卷调查。
  该调查定位为“专题调查”,不是针对教学现状的面面俱到的问题汇总,关注的教学现状中对于教师对于“过程与方法”的认识和困惑、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操作与困难、以及教师所在的支持性环境中是否关注“过程与方法”(包括教研组活动、校领导和专家指导等),目的是通过问卷调查梳理出青浦区数学教师在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后期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2、问卷的结构与虚拟情境问题的特点
  该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调查的关于“过程与方法”的一般性普遍问题,围绕两个主题设计了六个问题。主题一与落实“过程与方法”的困难有关,即目的是了解数学教师在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时是否感到有困难、客观的困难是什么、主观上的忧虑是什么;主题二与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支持性环境有关,目的是了解学校层面教研活动、分管教学领导和区市教研活动中专家指导是否关注“过程与方法”。第二部分是初中教材内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授课片段的情境问题(可参见附录),第三部分是小学数学拓展课《怎样围面积最大》授课片段的情境问题。下文将重点介绍问卷中设计如何运用虚拟情境问题,投射调查对象即通过数学教研组长对虚拟的他人具体教学片段(隐涵涉及“过程与方法”的问题)的评论来反映出其对于“过程与方法”的真实看法和做法。该问卷调查中的采用的虚拟课堂教学情境问题有三个特点。
  第一,采用的情境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呈现为完成的一堂课。如第二部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问题设计中,首先以公开课的教学实录为原型依据,简明地把一堂课分解为三个主要教学环节(课题引入、定理证明、应用练习);然后把每个环节突出要点地描述出来,让人一看就知道大致的教学开展过程;如果把三个环节的描述片段联结,片段间的联系构成一堂课的概貌。
  第二,设计了教师A、教师B的两个教学片段对比呈现,造成教师认知冲突。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三个主要环节中,每个环节均对比呈现了两位老师不同的处理方式,他们往往各有优劣、没有绝对好坏之分,被调查者在做出选择、给予理由时自然会流露出其对于“过程与方法”的观念和做法。
第三,每个环节中调查的主题明确、集中、具有层次性,它们往往是体现“过程与方法”的一个具体方面。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中“课题引入”环节调查的是教师对于“情境引入”的观点、“定理证明”环节调查的是对于“学生生成”的处理方式、“应用练习”环节调查对于“变式题组”的认识,而且每个环节中调查的主题被分解成具有层次几个问题。如在引入环节,针对调查的“情境引入”,几个问题以“做出选择(其实是价值判断)——阐述理由——总体认识——表达困难”的序列提出:日常教学中你会倾向于选择哪位教师的引入、选择的理由是什么、你对情境引入的一般看法是什么日常教学中使用情境问题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3、问卷中如何使用虚拟情境问题
  在调查问卷中使用虚拟情境问题,其目的是激发被调查者的深入思考、并调查出其真实想法,所以虚拟情境问题本质上起到了一个“思维载体”的作用,使调查对象借助情境来表达真实想法和观点。选择虚拟情境问题时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虚拟情境问题并非完全“虚拟”,来源于真实的教育实践。虽然在问卷设计中我们称“虚拟”情境问题,实际上,这些情境问题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因为只有来自实践的真实发生过的教学事件,被调查对象才会有真实感、有兴趣,而且更容易与其日常教学经验联系起来、更容易理解问题题干所表达的原意而不会在曲解问题或表面理解的状态下随便勾画答案。
  第二,虚拟情境问题的描述力求简明确切,避免研究者个人倾向。使用情境问题不可避免地比一般调查问卷占用更多的页面空间,所以对于情境问题的描述追求简单明了、而且要让调查对象能够确切地知道所描述的情境中的教师行为。尤其是在问卷中若使用两个或多个对比情境时,要采用中性的描述性语言客观呈现,避免把研究者个人的倾向显露出来。
  第三,虚拟情境中的调查问题宜主题集中,避免面面俱到。当课堂教学片断作为情境问题呈现出来的时候,需要根据要调查的专题有侧重地描述,即使如此,实际上一个课堂教学片断中能够探讨的教育教学问题仍然很多。所以设计者需要事先明确想要调查的问题之间的结构和层次,使调查的问题层层推进,漏斗式地聚焦调查专题。
  运用虚拟情境问题一般出现在口述式的访谈法中,研究者借此收集被访谈者的观点信息并加以分析,但是它被运用于书面的问卷调查中并不广泛和常见。由于所使用的虚拟情境往往只能被特定人群理解、而且针对情境的问题一般来说也比较专业,对调查对象的配合度(如耐心、注意力、时间等)有较高要求,所以这类调查问卷也有其局限性,一般只适合调查样本范围相对集中、调查专题相对单一和明确的调查任务。无论怎样,运用虚拟情境问题设计专题调查问卷,是一种值得尝试的问卷技术。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科研青浦实验研究所,上海市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关于数学教学目标因素分析的数据报告,《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7A8A合刊


【附】查看:《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虚拟情境及问题设计,点击→ 附录.do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04:26 , Processed in 0.05686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