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妨把两种写作分开来教分开来考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9日 作者:李海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30 17:3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也许“生命写作”与“生存写作”本来是没有矛盾的,现在之所以出现了矛盾,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本来是不同的两回事
  写作与阅读是不一样的,我们没有特别的原因也会有阅读行为,即所谓“休闲式阅读”,但除非我们有特别的需要,我们一般不会提笔“写点什么”。写作需要有比阅读更多的心理能量与外界动力,所以,生活中提笔“写点东西”的人,比拿起书看点什么的人少得多。

  人们的写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为了“交流”,目的在影响外界,比如科学家写论文,告诉大家新发现、新成果;新闻记者写报道,告诉别人事实、事件。写这样的文章,必须考虑读者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别人愿意接受、能够接受。另一种情况是为了“自我表达”,这种写作的目的不是影响外界,而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某种内在需要。

  人把自己的某种状态用语言文字写出来,人的内心就会发生某种变化,这是很奇妙的,既是语言的奇妙,更是人的奇妙。当然,既然写出来了,其实是有交流的功能、有交流的可能的,但写作者提笔之时,并不抱有“与人交流”的目的。

  这两种写作方式,已经有很多人谈论过了。前者人们称之为“规范写作”、“为生存的写作”、“实用写作”、“交际写作”,后者人们称之为“自由写作”、“为生命的写作”、“理想写作”、“率性写作”。两种写作方式,从写作心理、写作行为、写作技巧,还有读者的选择、人们对它们的阅读期待以及社会效果来看,都是不一样的。同样,针对不同写作方式的写作教学,更有重大的区别,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都是不同的。

  过去的写作教学,理论上混乱不堪,实践中南辕北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区别这两种不同的写作方式。比如说,一段时期以来,许多人大力提倡写“放胆文”、“随便写”。其实“放胆文”、“随便写”的确可以让写作者达成表达自我的目的,但对于那些基于交流的写作,“放胆”、“随便”写出来的东西可能交流的效果并不好,或者达不到交流的目的。再比如,有一些教师认为中小学写作教学不需要教写作知识,因为好文章不是靠这些写作知识写出来的。好多大作家也说不出什么写作知识,但不是写出好作品来了吗?其实这个问题要辩证分析。有的人感觉到自己是“完全自由”的,是率性的,是不靠写作知识的,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因为他熟谙“规范”,熟练到“感觉不到”有束缚的存在。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如果真的达到了“熟练”的程度,那就不需要教了),他们有一个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中小学要教的过程,而其起点,恐怕就是写作知识。只不过,对于“表达自我”的写作来说,这种写作知识更隐蔽、更内在、更精神化。还比如,一段时期以来,“写真情实感”的主张非常流行,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主张,但它也只是针对“表达自我”的写作管用。只有对“表达自我”的写作来说,“写真情实感”才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基于交流”的写作来说,至少它不是最重要的。

  现在,一些中小学甚至取消了写作课,以“日记”、“周记”代替系统的写作教学,理由就是写作是表达自我的,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离学生太远,与学生的自我离得太远,所以学生写不好,也不需要写。其实学生除了要写“表达自我”的文章外,肯定还要写“基于交流”的文章,日记、周记是不可能达到训练、交流的目的的。以上这些观点或主张都只适应“自我表达”的写作,只在“自我表达”写作教学中行得通、有效果,而我们却有意无意把这些当作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基本原则”,从而否定了中小学写作教学所需要的其他东西。当然,也存在另一方面的情况,即把一些实用写作、“交流性的写作”中所体现的规范、技巧绝对化,并拒绝、否定规范以外、技巧以外的一些感性的、偶然的东西对中小学生写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导致中小学生写作普遍的“偏枯化”现象,甚至扼杀了青少年的丰富想象力和情感价值。这种情况已经有很多人批判过了。

  以上这两种情形,都源于对“两种写作方式”的混淆。区别开二者,按照二者的不同要求和规律进行教学,让它们各得其所,则是改变目前写作教学困境的一个前提条件。

  表达自我的写作教学,首要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自我内心,引向自我的反省。目前这方面的教学还很不够,教师们的教学大多指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实际上对于表达自我的写作教学来说,重要的是自我的观察、自我的体验,表达自我的写作,起点是“自我”,这一点必须要明确。照我看来,这是对传统写作理论的一种突破。传统写作理论的核心是“反映生活”,反映论的写作理论是指向外界的,表达论的写作理论是指向内心的。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内涵意义、体验意义和个性意义。语言文字的意义其实可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公共意义,它往往由公众共同确定并在公众中交流,另一个层面是个体意义,它往往由个人确定并供自我体验和鉴赏。传统写作教学对语言文字的个体意义重视不够,而在“表达自我”的写作教学中,它变得非常重要。

  “基于交流”的写作,重要的是从读者出发。如果说,对自我的观察与自省关键是一种态度,它决定于内心生活的丰富程度,那么,“从读者出发”就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技巧。这个过程,相对于自我的表达,要困难得多。克服这些困难的主要办法,是对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基本操作规范和技巧,逐项进行专门训练。

  当然,谈中小学写作教学问题,总是离不开高考这个坎。高考的问题解决不了,任何设想的可操作性就受到了限制。我的解决方案是:既然是两种不同的写作方式,那就分开来考。一方面考题明确对写作方式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评价上设置两套不同的标准分别予以评分。

  过去我们在高考作文评价标准上有很多争论,其实有些观点就是把甲写作方式的要求用到乙写作方式上去了。比方说对高考作文思想内容的要求,一方观点认为应该淡化,不应苛求;另一方观点认为思想内容非常重要,不应淡化。其实对于表达自我的写作来说,重要的是对自我思想情感的观察与体验,这种观察与体验的水平,表现在文章里也就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文章的思想内容表现着作者的写作水平,是作者写作水平的重要体现,理所当然应该纳入评分标准。但基于交流的写作,重要的不是观点的高低,重要的是作者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根据读者的不同特点和需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调整与组织,用适宜读者接受的表达形式表达出来。评分的重要参考因素是文章的表达技巧,而所持观点立场,显然是次要的。实际上,如果是明确的“基于交流”的写作,出题者根本就不应该出容易出现观点歧意的写作题目。

   把两种写作方式分开来教、分开来考,这就是我提出的化解“为生命写作”和“为生存写作”的矛盾的法子。实际上,也许它们本来是没有矛盾的,现在之所以出现了矛盾,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本来是不同的两回事。(作者为上海洋泾中学校长,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16:17 , Processed in 0.07164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