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批评的锋芒(廖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31 19:1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批评的锋芒(廖文)


廖文

  当前,针对文艺批评绵软无力、迟钝僵滞的沉疴宿疾,我们迫切需要有锋芒的批评出现。只有砥砺锋芒,重振锐气,文艺批评才能再现生机和活力,增强有效性,展示出应有的力量和分量,进而开创文艺批评风清气正、刚健有为的全新局面。否则,继续沉迷现状,满足于做“好好先生”,满足于理论空转,满足于躲在虚假繁荣的表象背后沾沾自喜,文艺批评失去的将不仅是昂扬的激情和张扬的个性,同时失去的还有作家文艺家和人民大众的尊崇和敬畏,以及文艺批评自身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一)

  批评携锋芒而生,没有锋芒的批评不是真正的批评。

  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理论流派、不同学者那里,文艺批评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定义,但一个基本的共识是,批评离不了判断。现代意义上的文艺批评指的就是针对具体作家作品、文艺现象、文艺活动等所进行的分析、阐释和评判的科学活动。在批评活动中,所有的分析和阐释最终都要皈依于判断。选择哪些对象进行分析、阐释,从哪些角度进行分析、阐释,无不包含着批评者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在其中。我们认为,所有的判断理所当然地都包含着鲜明的目的性,无目的的判断是不可能也是不存在的。普希金曾说,“批评是揭示美和缺点的科学。”换言之,批评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批评者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揭示作品独特的价值,暴露存在的不足,从而对作家文艺家的创作和普通读者的接受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文艺批评的这种本质属性和基本功能,决定了批评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明白无误、鲜明透彻。只有这样,读者才能看得清、读得懂,才能明辨是非优劣,把握正确方向。不能苛求所有的批评都绝对准确精当、客观公正,在弘扬主旋律批评的前提下,可以而且应该提倡多样化,鼓励探索与争鸣,也允许一些批评者有一个认识深化、渐次提高的过程。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批评可以模棱两可、含糊躲闪,甚至温吞不清、不知所云。这样没有立场、没有态度、没有观点的“三无批评”,毫无益处。

  由此我们想到鲁迅的批评。鲁迅的批评文章,从来都是鞭辟入里、犀利深刻,句句直指要害,处处彰显锋芒,读来畅快淋漓。正是缘于这种批评风格,鲁迅在文坛的论战中曾被一些反动文人讥为“刻毒残酷的刀笔吏”。今天看来,正是这种毫不留情的“刀笔吏”精神,暴露了腐朽文艺和封建文化的本质,促就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蜕变更生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鲁迅的锋芒背后,实存的是民族大爱和责任担当。

  倡导有锋芒的批评,当然不是让批评家哗众取宠地“放狠话”。这样所谓的“酷评”、“骂评”表面尖利,实则虚弱。究其实质,“骂杀”与“捧杀”是一样的,都背离了实事求是、客观公允的原则。这样的批评有害无利,文艺发展不需要,人民群众也不需要。所谓批评的锋芒,说到底,就是批评应当具有尖锐性、锋利性与深刻性。不尖锐的批评不足以揭示问题,不锋利的批评不足以剖析问题,不深刻的批评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锋芒是文艺批评的灵魂和品格,是彰显批评个性与批评态度的凭借,更是表现批评胆识与批评担当的利器。

  (二)

  今天的文艺批评,早已摆脱了曾经的历史羁绊,禁忌不再,言路广开,拥有大可作为的广阔空间和发展跃进的历史机遇。遗憾的是,在这样的大好机遇面前,文艺批评却用退守代替了进取,用萎靡不振代替了奋发有为,放弃责任,逃避担当,在自我营构起来的小天地里自说自话,精打细算着批评家个人的宠辱得失。凡此种种,造成了批评锋芒尽失、绵软无力的困局。

  远离现实,陷入理论迷城,让文艺批评遮蔽了锋芒。当下的批评家们大多纠缠在各式各样的西方理论和形形色色的学术名词之中,熟练地操持着“现代”、“后现代”、“建构”、“解构”等一整套西方话语。与面对和解决现实的文艺问题相比,似乎凌空高蹈的理论推演和概念生产更能带给批评家们成就感和满足感。理论研究在文艺批评的发展过程中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必须强调的是,所有的理论只有脚踏实地、从现实中生发而出,最终再回到现实、解决现实问题,遵循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路径才具有实际意义。“为理论而理论”只能造就空理论、伪理论。目前所见的批评文章,多以炫耀理论为能事,用艰涩的学术术语堆砌起一篇篇华丽的长篇大论,思想内涵却极其贫乏,对文艺发展中实际问题的指向和观照更是少之又少。当文艺批评被披上了巨大的理论外衣,隔绝于现实之外,批评的锋芒也同时被遮蔽掉了。

  名利驱动,为个人求所得,让文艺批评放弃了锋芒。文艺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但是,对当下的文艺批评而言,好处说好很容易,坏处说坏就难了。在市场利益的蛊惑下,批评家与出版商、作家文艺家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批评沦落为一系列商业运作的关键一环。环顾今天的批评界,充塞视听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歌功唱好。面对文艺创作中的种种问题,很多批评家不是从自己的判断出发勇敢地指出问题、揭示病象,而是在个人的名利得失上瞻前顾后、左右权衡。于是,批评家们最终放弃了批评的品格,放弃了批评的锋芒,转而以好好先生的面目出现,说着不痛不痒的溢美之词,既收获了名利,又结交了“朋友”。这正是本应锋利的批评锐器何以“钝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乏担当,责任感淡漠,让文艺批评失却了锋芒。责任担当与批评锋芒构成了紧密相连的因果关系。因为勇于担当而铸就锋芒、砥砺锋芒,也因为担当意识的湮灭而直接导致锋芒的消退。如今的一些批评者,甚至是一些相当活跃的知名批评家,早已忘却了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将批评等同于一种纯然的技术工种,为工作量而批评,为科研任务而批评,为拿项目而批评……心之所系唯独缺少了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由是观之,我们所倡导的批评的锋芒,决不仅仅只是个文风问题,有无锋芒的背后,折射的是一种批评的态度和批评的立场。批评家只有态度端正、立场坚定,才能笔端正气浑然,批评才能站立起来、硬朗起来。

  (三)

  文艺批评要铸就锋芒,离不开“问题意识”。这里所谓的“问题意识”,就是要求批评家将自己的批评瞄准文艺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需要围绕文艺现实中的热点、焦点、难点展开批评,及时廓清迷雾,明辨是非。这就要求批评家不仅要关注现实,还要具备相当的敏感度和敏锐性,能够适时地抓住问题,抓住主要问题和重大问题,然后以批评为刀,层层剖析,个个分解,让真理得以彰显,让谬误受到遏制。

  文艺批评要张扬锋芒,需要有批判意识。任何社会都需要批判意识,它是推动社会进步、加速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下的文艺批评尤其需要具有批判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艺创作迎来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作家文艺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再遭遇行政命令的干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匡正创作中的不良倾向,如何确保文艺创作的性质和方向,如何推动文艺创作推陈出新、不断进步,除了作家文艺家自身的探索和努力,以及相关主管部门运用评奖等手段进行积极引导外,更主要的方式就是文艺批评的规范和制衡。这就要求批评要时刻保持清醒,坚守批判意识,而不能一味跟在创作后面点头应声。

  文艺批评要再现锋芒,还应倡导创新意识。锋芒是批评家思考个性化和观点独到性的集中体现,只有提出新的问题、新的观点,才能使批评具有独特性,进而显出锋芒。当下的文艺批评学究气浓厚,掉书袋的学者比比皆是。在既有理论中打转,甚至复制前人成果并将其据为己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能够从既有理论和既有经验中提炼出新方法的批评家,才有可能提出有锋芒、有价值的批评。

  有锋芒的批评才有力量,有力量的批评才有效用。我们对当下批评家的期许,就是抛却个人的功利考量,从空洞的理论藩篱中抽离而出,直面现实,勇敢担责,让蒙尘已久的批评重新焕发生机、现出锐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8:51 , Processed in 0.27473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