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保持内心的宁静/车言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4 17:4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保持内心的宁静/车言勇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110&do=blog&id=38641

  近年来,许多地市加强名师培养,开展了一系列研修活动,采取了若干激励措施,使教师积极进取、追求成功,但功利主义思想开始盛行,教学风气也变得浮躁起来。虽然我们应当培植“领军”人物,也应当善待教师的功利心,但更应倡导保持内心的平静。只有当我们把目光从关注外在的名利转向眷顾心灵的充实后,才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教育是一种见效慢的事业,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收到非常明显的成效。况且,我们向来不缺少名师所创造的教学法,而缺少的是数年甚至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与实验。能持久地潜心教研,非得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可。否则,就会被虚名浮利所诱惑,忘却了人生的理想与信念,忘却了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忘却了人师的良知与操行,忘却了我们最想要的是什么,从而使研究成为短期行为,最终没有大的收获。
  现在社会进入浮躁期,人们开始远离内心的宁静。对教师而言,静心研究的少了,盲目跟风的多,一些教学法风靡一时,学名师教学蔚然成风,然而大多不能持久,一段时间后就见异思迁,学习别的教学法、别的名师,这种浅尝辄止的行为使教学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极其低效。潜心实践的少了,追求名利的多了,不能耐住寂寞、甘于清贫,对所要做的事情先问有什么用处,再决定做不做;或者在短时间内就自创出某某教学模式、某某教学法,便想方设法进行宣传;或者向学生索要东西,找学生家长请吃、办事,损害了教师的形象。精心育人的少了,只管教书的多了,能教会学生,让学生高考分即可,至于学生的思想发展、情感变化、道德水准、理想追求、价值取向等都不关注也不关心,甚至个别教师管教不管会,上完课就万事大吉,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自主创新的少了,抄袭模仿的多了,不能静下心来分析自己的现状与特点,在借鉴他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而是简单模仿、生搬硬套、大胆抄袭,使教学成果很多,但真正有价值的却很少,甚至使教学工作多走了弯路、陷入了困境、失去了应有的内涵与品格。
  作为青年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人生感悟浅、甄别能力低,更需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否则容易随波逐流,走向平庸;容易追名逐利,走向世俗;容易爱慕虚荣,走向轻浮;容易嫌贫爱富,走向势利;容易损人利己,走向低劣……。作为青年教师,应当多读些有关名师人生的文章,这样就会知道,真正的成功来之不易,想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须静下心来,十多年甚至数十年坚持不懈地研究与探索。
  邱学华老师探索尝试教学法,从1980年开始实验,到现在历时28个年头。这期间,他撰写了五六百篇文章,编著和主编了200多本书。邱老师在成长的道路上虽几经波折,但也在不断尝试中走进了成功的殿堂。李吉林老师从1978年起历经26年实现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的“三级跳”,不仅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对指导我国素质教育,丰富世界教育理论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而且使自己从一名小学教师成为一位知名全国的教育家。顾泠沅老师从1977年开展青浦实验,到1992年完成了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原理的研究,后来从1995年至2003年将青浦实验的启示与基础学校内涵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攀登上了事业的巅峰。可以说,老一辈名师都用毕生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一个专题,才在成就事业的同时成就了自我。我想,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持久地专注于一点。
  当前,活跃在教坛的新一代名师,如窦桂梅、王崧舟、薛法根、闫学、华应龙、黄爱华等等,也都经过十年磨一剑的修炼。而毕业仅仅二三年就想成为真正的名师,这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有这样短期速成的年轻“名师”,其底蕴也不会深厚。我认为,用树的生成来比喻教师专业发展是比较贴切的,根深才能叶茂。一颗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就需要用足够的时间把根扎深,否则就经不住狂风骤雨的吹打。
  由此我想,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倾听那来灵魂深处的声音,持久地研究一个专题,用足够的时间来读书、实践、研究、思考、写作……,就会发现成功也不难,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
  真正想培养出名师来,做出些成就来,就必须从“静”字做起。《大学》在开篇就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道德经》也多次强调“静”的作用,如“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清静天下正”等。当内心平和、安静时,我们才会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被繁杂纷乱的现象所迷惑;才会知道自己最想的是什么,不被蝇头小利所左右;才会从容应对,不被突如其来的变化所惊吓;才会始终如一地教书育人,不被评价考核等外在因素所误导;才会追求内心世界的充实,不被外界的事情、言论扰乱心绪。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唯有守住心灵的宁静,才能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成就大事,开创伟业,即使一生平凡,也充实而快乐。
  保持宁静安详的心境,是所有大成者必备的基本功。静能生慧,保持内在的宁静,就如同打开天窗,让智慧的阳光照亮心房。一个人只有内心宁静,才会洞悉思想的法则和自然的运行规律,才会认识到因果作用和事物的内在联系,才会领悟人生的意义所在和终极追求。庄周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指出:“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试想,一个人成天想的是为自己、为妻室儿女、为亲朋好友争名夺利,其心如何能静下来?心不静,如何能看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心不静,如何能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肯为他人谋取福利?心不静,如何能担当大任、做成大事,遇到挫折、失败也毫不气馁、一如继往。其实,真正的大成者都是内心宁静的人,他们的成功源于执著,而并不是靠一时的聪明或投机。
  心静如止水,则无烦恼与忧愁。道家崇尚“清静无为”,佛家宣扬“清心寡欲”,都是要求人们守住心灵的宁静,追求精神上的快乐。我想,人之所以产生烦恼,就是因为有占有欲。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的占有欲不能得到满足,他就会感到痛苦;如果占有欲已得到了满足,那么他就会觉得无聊。也许正是从占有欲的基点来思考问题,人们才会陷入这双重悲剧之中。 和珅在金钱和权力上疯狂地占有,到后来还是落得个一场空。柳宗元正是洞察到占有欲的危害,才撰写了寓言《蝜蝂传》。欲望无穷,烦恼和忧愁也随之没有尽头。只有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回归本真的自我,自觉追求精神的愉悦和灵魂的升华,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人生中的挫败和苦难,有足够的清醒面对社会上的庸俗和诱惑,有足够的智慧面对教育领域里的喧嚣和浮华。古往今来,多少圣哲贤人都甘于物质上的清贫,沉醉于精神世界中的快乐行走。也正是这样,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苏格拉底看遍雅典街头的货推惊叹:“这里有多少我不需要的东西呵!”
  在我看来,保持内心的宁静并不是一种消极思想的体现,其实也是一种入世的态度。保持内心的宁静,就是让人们学会自我调整,懂得知足常乐;正视得失成败,懂得轻装上阵;看开悲欢离合,懂得笑对人生。保持内心的平静,就是让我们在做事时全力以赴,追求最佳效能,但在对待结果时却不太在意,不强求完美。面对困境与挫折,保持内心的宁静,则不会怨天尤人,寻找借口,而是心平气和、安之若素,从自身找原因,制订措施,完善自我,使自己实力更强大,进而走在困境突围而出,将挫折转为走向成功的动力。面对荣誉与成绩,保持内心的宁静,则不会沾沾自喜、驻足不前,而是以此作为前进的起点,依然尽职尽责,勤勤恳恳,扎实做事,积极进取,寻找新的突破、新的超越。面对平淡与寂寞,保持内心的宁静,则不会心浮气躁,追求热闹,而是坚持自我,保持本色,做自己该做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做真实质朴的自我,不断拓展自由快乐的自我精神世界。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拥有内在的从容和悠闲,真正领悟“大海有尽能容之量,明月以不常满为心”所蕴含的哲理,坚定地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05:36 , Processed in 0.07949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