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删除“无效”即有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7 11:0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删除“无效”即有效
——我看有效教学

午夜阳光



钟启泉教授曾说过,“有效教学”是寻求教学效益的活动,是转型教学规范的活动,是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所谓“有效教学”,归根结底离不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从理论上说应该能囊括三个领域的过程:即探究、理解教材的含义的认识形成与发展的认知活动;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发现多元见解、感受,学习沟通方式和社会交际的社交活动;面向自身的自我启发、自我发展的内心活动①。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过程中,有效教学虽然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追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的“低效”、“无效”的现象和环节。只有发现无效,删除无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现象一】不等学生坐好就开讲
一天,到一所高中听课。老师真可谓“惜时如金”,离上课铃响还有近2分钟,老师就登上了讲台,在师生互致问好后,学生显然还没有坐好,教室里还响着挪动凳子和翻找课本的略显嘈杂的声音,老师的课已经开讲了。老师的导入就在OO@@和接踵而至的上课铃声中过去了。我没有听清老师的导入是否精彩,没有听清这节课到底要干什么。
【现象二】不等学生听清、想清就提问
老师在导入新课后,照例是对上节课旧知识的回顾检查。老师在提出问题之后,几乎没有片刻的停留,学生就在懵懵懂懂之中被叫了起来,一脸茫然,老师对学生的反应显然很不满,立即换了另外的同学。当然,并没有让第一位同学坐下。
【删除理由】上课铃声是提醒学生集中精力正式开始上课的信号,代表着学生课前准备的终结。但在铃响前早上课,学生坐不好就仓促导入,不等学生听清问题和要求就急于让学生回答,都是无效的体现。在学生还没完成课前准备的情况下提前上课,易于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惶恐不安和行为上的忙乱,不利于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不等待学生静下来仓促开讲,易于使教师精心准备和设计的精彩的至关重要的导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听不清老师的导入和要求,听课的针对性就差,自然也会引起心理上的烦躁,将严重影响课堂的效果;而对于学生的提问,如果学生听不清要求,听不懂提出的问题,或没来得及对已有知识进行信息的整合与提取,就起不到提问的检查、反馈、矫正的作用。与其如此无效的“争分夺秒”,不如学会耐心地等待。
【删除指令】学会等待
满怀期待站上讲台耐心等待学生静下来,进入状态;用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耐心等待学生的判断和思考。等待可以减少学生的焦虑,等待可以催化学生的思维,等待可以使课堂更和谐。其实,等待也是一种艺术。
【现象三】随意草率的课堂提问
在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尽管是非常优秀的选手,尽管是经过了几次“磨课”和同事的研讨,但单单在提问的细节上还出现了很多“低效”、“无效”的提问。一是体现在问题的设计上,缺乏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所设计的问题要么太浅显、直白,不能称其为问题,要么提出的问题缺少层次感,没有必要的梯度,针对的学生群体不清,要么设问太笼统,不知所云,问题的指向不明,令人费解。二是体现在问的技巧上,有的先“提”后“问”,即先点名,然后再出示问题,有的对提问的某个同学不停地追问,有的反复提问优生,有的同学在一节课上要被提问四五次,有的“问”与“提”几乎同步,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等等。
【删除理由】随意的课堂提问,助长了学生思维和学习习惯的随意,影响课堂的连贯,阻碍了对问题的深刻理解,问题的达成度会随之大大降低。
【删除指令】精心设计和对待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好的问题设计,是对教材等课程资源的科学阐释,能有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而恰当的提问方式和技巧,特别是恰当的提问时机的把握,将直接影响提问的效果。
【现象四】忽略任务的分配
镜头一 在一节初中的数学课上,老师在讲完例题后,照例请3名同学到讲台上,按照例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板演。3同学背对其他同学紧张地写着,老师背对着其他学生紧张地盯着讲台上的这3名同学,仔细地寻找着板演中出现的问题,而其他同学或无精打采地看着,或无所事事地随意翻着课本。
镜头二 赵老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向学生发出了指令:“下面开始小组讨论。”随着赵老师的一声令下,前后左右的几个同学簇拥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讨论起来,一时间嘈杂声四起,赵老师站在讲台的一角,漫不经心地看着热闹的学生。学生的讨论,无论是踊跃的,还是沉默者,都似乎与老师无关。
【删除理由】让学生板演,或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是在中小学的课堂上,经常看到的现象。让学生的板演,目的就是检验学生听讲的效果,并给其他同学以示范;组织小组讨论,很多成了一种对课堂的“装饰”,简单地认为,有了讨论就是新课改的课堂,并不在意学生是否在真的讨论,不在意讨论是否深入而深刻,不在意问题是否真的得到较好的解决。老师背对大多数学生,只盯着那3位同学,只关注台上,只关注讨论时热闹的表象,忽略了台下的大多数,忽略了讨论时的“沉默者”,忽略了自己在讨论中的角色。
【删除指令】合理分配课堂中的任务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想清楚几个问题,台上的同学在板演,其他同学该干什么?小组讨论时同学们都在忙,那么老师该干什么?大多数同学都在忙,个别的同学该干什么?
科学合理地分配任务,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不是一句空话,应该落实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在老师对课堂的灵活驾驭和科学调控、指导上。
【现象五】课程标准成了摆设
在课改实验区的课堂上,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课程标准》不仅摆在了老师的办公桌上,而且搬上了课堂,印到了学案和其他教辅材料上。对《课程标准》的重视令人欣慰,但实际应用和落实却令人担忧。很多老师只是对其照本宣科,或者简单地抄写在备课本上。至于每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准确的解读,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方法落实,课标的指导和指向作用到底怎么体现,普遍想得较少,真正能落实“三维目标”的更少。
【删除理由】《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表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的性质,是教学、评估的依据② 。对课标要求理解不到位,教学的方向就有可能偏离,三维目标难以真正得以落实,特别是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往往被淡化和虚化,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理想追求就要落空。
【删除指令】科学解读和落实《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既然具有法的性质,做教师的就必须上升到法的高度来学习它,研究它,就要对整体的和具体到每一节课的要求进行认真、细致、科学的解读,弄清每一条要求的内涵与外延,特别要关注描述中的关键词,如了解、知道、理解、阐述、说明、运用等不同的涵义,确定教学的侧重点,确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落实措施。
【现象六】掌声变得如此俗气
“同学们,xx同学回答得怎么样?”
“好”。同学们齐声喊道。
“回答得这么好,还不来点掌声啊?”
哗-哗-哗,经久不息的掌声随之响起。
这是发生在不久前泰安市创新课比赛高中选手课堂上发生的一幕。
【删除理由】掌声四起,雷鸣般的掌声不断,已经是充斥在如今课堂上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不能再称为靓丽风景的“病态”。不管哪位同学回答问题,都要响起手掌,一节课下来会耽误多少学习时间?一个学期下来呢?一年呢?何况给学生要掌声,与舞台上给观众要掌声的一些歌手有何不同呢?对学生的表扬、激励,难道只有掌声一种方式吗?
【删除指令】拿起恰当的表扬的武器
尊重学生,表扬鼓励学生,但表扬的武器不可滥用。最初的学生的掌声和老师的“你真聪明”的评价,可能让学生感到振奋,但,时间长了,用的久了,学生习以为常了,就变得俗套了,学生感到厌烦的时候,这样的鼓励、表扬还有用吗?当学生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时,为什么不能直言、纠正,甚至批评呢?
【现象七】片面追求多种解法
去年,外出参加一个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听了几节为会议准备的公开课,本人感到受益匪浅。但有一个细节我不敢苟同。那是一节小学数学课,学习借位减法,计算24-8,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了诸如“先算28-8=20,再算20-4=16”,“先算24-4=20,再算20-4=16”等很多种的解法,这些方法无一例外都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
但遗憾的是,老师并没有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白在众多的方法中哪一种最好。
【删除理由】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必要的,但方法再多也有最好,或者比较好。如果老师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优化,就不能形成主流的思维方法,学生如果不能在众多方法中找到最优化的方法,反而会扰乱学生的思维方式。
【删除指令】求异,但不忘求同。
课堂教学需要整体设计,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更需要做精心的通盘考量,不可顾此失彼。鼓励创新,鼓励异想天开,鼓励张扬个性,但不能偏离课堂的基调和主旋律。
【现象八】“辅助手段”主宰了老师
每届的优质课的评选,越来越多的各类赛课,越来越多的选手选择了多媒体技术手段。老师们的课件做得越来越漂亮,图片、音频、视频应有尽有,声、光、电各显神通。课堂上,老师台上台下翻飞,时常在学生中间快步走上讲台点击鼠标,很多老师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有的课堂简直是哗众取宠,学生像在欣赏滑稽表演。
【删除理由】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可以使抽象变得直观生动,使过去的东西再现,使无法想象的空间距离缩短,用得好能有效促进教学。但现在的课堂,多媒体的地位不知何时由“辅助”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主宰”,老师也不再是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主人,反而变成了多媒体的“奴隶”,该板书的不板书了,该说的话、该读的课文几乎被电脑取代了,该让学生想象的也利用大屏幕展示出来了。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的基本功不见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缩水了,老师激情四射的魅力消失了。
【删除指令】合理使用,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不是什么样的课、什么样的教师都能用多媒体,使用与否要注意把握“三个有利于”,即要有利于难点问题的突破,要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依据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依据教师个体对多媒体技术熟悉的程度。否则,将事倍功半。
【现象九】画蛇添足的“课堂练习”
上个月的一天下午,听了我市一位年轻的很优秀的高中历史教师李老师的课,课题是《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课的整体设计非常合理,结论完全是靠设置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自己得出的。课堂跌宕起伏,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特别是让学生充当欧洲主要国家的谈判代表,设置了依据自己国家的利益进行谈判的情境,使本课再次达到高潮。但当学生的情绪处于高潮的时候,老师似乎是考虑到环节的完整,学生在老师的指令下做起了意在巩固基础的几道选择题……。
【删除理由】在本课中,学生的思维是积极的,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和小组的合作交流,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在思维的高峰安排思维含量并不高的练习,其实是画蛇添足。
【删除指令】环节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课堂练习旨在对当堂所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和反馈,其重要性不可否认。但练习的针对性、习题的分量和思维含量则更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环节固然重要,但效果更为关键。周到齐全的教学环节不等于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一切环节都是为教学服务的,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现象十】“倾听”远没有形成师生的习惯
一位同学在紧张地回答着老师的提问,老师也在认真地听着学生的回答,仔细地检索着学生回答中是否出现问题,但讲台下坐着的学生显然游离在这个“紧张”的场景之外。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正按照老师的要求展开了讨论,看那唇枪舌战的景象,学生显然进入了状态。但讲台上的老师或眼望天花板,或漫不经心地扫视一两下正热火朝天的学生,老师显然不在状态,显然没有倾听学生的讨论,显然游离于学生的讨论之外。
【删除理由】课堂上,对同学的回答如果不注意倾听,就发现不了别人在回答问题时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方法,就不能给自己以借鉴;如果老师对学生热烈的讨论置若罔闻,学生在讨论中的深入程度、观点和思路的正确与否等,不能了然于胸,就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
【删除指令】时刻注意倾听发言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来源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倾听不仅仅是对对方的一种起码的礼貌,一种基本的尊重,一种交流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推动的是一种信任,促进的是一种和谐共进。师生之间如果不形成相互倾听的习惯,就会大大出现有效信息的损耗,就会使课堂教学的效益大打折扣。
【现象十一】自主学习成了“自由放任”
最近到学校听课,在导入新课以后,学生就在教师的“下面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看书吧”的不经意的指令中开始了所谓的自主学习。这时,有的同学迅速翻开书本,拿起钢笔,边读便书写着什么;有的自言自语地念叨起来;很明显其中还有诸多的不和谐的音符,有的眼睛盯着书本,目光久久没发生任何的移动;有的随意翻动着课本,似乎没有任何能引起注意的地方;有的渐渐找到了睡觉的感觉,开始摇头晃脑起来……这时的老师呢?老师正站在讲台上,面无表情的随意地站着。漫长的时间里老师除了几次走动之外,几乎没有说话或与学生的交流。
【删除理由】这种所谓的“自主学习”,一没有明确的任务和具体的要求,二缺少教师必要的指导,缺少任务驱动和指导的自主学习实际上成了放任自流,学生间的差距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拉得越来越大。
【删除指令】自主学习不要“放弃”指导
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勤于指导,科学指导,要力求做到“一给(给具体的任务和详细的要求)、二观(观察学生学习、情绪等动态)、三巡(巡视,给巡视提供及时的指导)、四查(对学习效果进行必要的检查反馈)、五评(对学习情况和效果进行点评,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拨)”。③
【现象十二】不恰当的幽默使课堂基调变了味
一位高中的语文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学素质高,教师的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很突出,特别是语言幽默,时时令学生捧腹。今天讲的是柳永的《雨霖铃》,词的基调是“伤别离”,但曹老师还在发挥她语言幽默的特点,时时爆发出一阵阵的笑声。师生就这样在时而忧伤,时而欢笑的不断转换中结束。
【删除理由】语言幽默本是一种良好的语言艺术,是难得的一种素质。但幽默应用在本课,显然脱离了本课的“伤别离”的基调。这时的幽默、笑声,与“伤别离”的基调已发生了强烈的冲突,使学生在走进文本与作者时体验的是“哀婉”,当走出文本时感受到的又是“捧腹大笑”,这种转换是痛苦的,创设出来的“伤别离”的情绪成为一种虚假,此时曹老师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课堂因幽默变了味。
【删除指令】让真情涌动
课堂教学,需要适当的“煽情”,更需要真情的涌动。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走入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怀,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只有将学生的情感真正融入其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情”的体验,才能实现学生情感的升华。
【现象十三】讲评课只是简单地对答案
很多老师私底下反映,最好上的课是复习阶段的讲评课,原因是不需要多么精心地备课,甚至有的认为,只要有答案,就能上好讲评课。事实上也是如此,听过很多讲评课,多数都是简单地对答案,从第一题依次网下讲,一节课讲不完,下节课就接着讲,不管学生哪些是都会的,哪些是大部分会的,哪些是少数人会的。
【删除理由】简单对答案是极不科学的做法,毫无针对性可言。全会的不必讲,个别不会的不必集体讲;典型题目和一般性的题目应该有所侧重,不能平均用力。前者会造成时间的极大浪费,易于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后者则重点不突出,发散性不够,难以使学生举一反三。
【删除指令】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评
讲评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课型。教师可以借助对典型题目的讲评,及时梳理所学知识和暴露出来的缺漏,对存在的共性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仔细排查,对存在的共性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听过典型题目的讲评,还可以让学生体会解题的规律,总结解题方法,透过一道题理解一类题,达到“窥一斑而知一豹”、“举一而能反三”的目的。
【现象十四】充满隐忧的作业
“五一”学校放假,读初中的孩子回家后说的第一句话竟是“真不希望放假”,原来是因为3天假期,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包括历史、地理等九个学科无一例外都布置了作业,作业量都大的惊人,几乎都是按照一门学科3天的量。我的孩子学习不错,厌烦之心尚且如此,其他学生可想而知。
【删除理由】目前,无论是在义务教育学段,还是在高中,惩罚性的作业、机械重复的作业、为抢占业余时间而布置的无谓的作业,随意性的作业,不计后果的作业,比比皆是。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作业,着实令学生伤心,令家长头疼,令专家担忧,但唯独让部分老师津津乐道。殊不知,这样的作业是无益的,低效的,甚至是其反作用的。
【删除指令】加强作业的设计
一要减掉机械重复的作业,二是坚决剔除惩罚性的作业,三是严格控制作业量,四是加强个性化作业和创新性作业的设计。让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不再是教师拼抢时间的武器。
【现象十五】激情难觅,学生昏昏欲睡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课堂少了教师的神采飞扬,激情不再流淌。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变成了对文本的“肢解”,神秘绵长的历史课变成了对历史事件的“解剖”,广袤神奇的地理课变成了对矿藏物产的记忆……。出神入化的讲授难现,生龙活虎的场面难觅。在这样的干巴巴的课堂里,学生昏昏欲睡。
【删除理由】“激情难觅”也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酿造的苦果。激情的丧失,使教师的教学缺少了鲜明的个性,使课堂行为变得生硬,使学生的活力得不到激发,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质量。
【删除指令】让激情在课堂上燃烧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充分施展个人才能和智慧,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特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大有作为的天地,教师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也应该让自己的个性张扬起来,擅长说的说起来,长于演的动起来,让师生的智慧在课堂上肆意流淌,让师生的激情在课堂上自由燃烧,让课堂教学在快乐和诗意中穿行。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3 17:20:15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0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1:40 , Processed in 0.07604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