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散议书贤话古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9 14:29: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散议书贤话古今  
王占军


    一、蔡邕

    我对蔡邕的印象是模糊的。毕竟他的时代距离太遥远。远远地望过去,中间的王羲之光彩夺目,便使他显得有些黯然。

    史称他通经史、数术、天文、音律,善辞章,工篆隶。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所以就有了学者、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画家等许多头衔。而我却觉得这些头衔很值得怀疑。据说,他有《蔡中郎文集》面世,可惜已经失传,无从证明他学者的身份;久远的时代没有录音机和摄像机,他鼓琴的形象和优美的琴声没能保存下来,也就不能考证他音乐家的素质;汉代是隶书的天下,我们学习隶书,主要是那些大碑,张迁、礼器、石门、史晨、西狭等,一块块碑上却不见书者的名字,哪一块是先生所书?说他是画家,又没有画作流传,虽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记载:“灵帝诏邕画赤泉侯五代将相于省,兼命为赞及书。邕书,画及赞,皆擅名于代,时称三美。”终是耳听为虚。倒是见过他的一首“翠鸟”诗,写得很美,运用自然色彩刻划出一只活泼的小生灵。就凭这一首诗敢称文学家?这一大串头衔犹如今人名片上的职衔,给人的感觉总是虚飘的。虽然,今人名片上的称号多是自己封的,先生的头衔多是后人加上去的。东汉时还没有书法家、音乐家此类称谓。

    怀疑归怀疑,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那就是书法理论家这顶帽子我还是愿意戴给先生的。不到200字的一篇《九势》,将书法纳入阴阳矛盾律中,提升到美学的哲理高度,但绝不空泛,还有方法论,诸如“藏头护尾”,“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等,为后世学书者立了法则。这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是从古人洋人书中抄袭来的,的的确确是实践的总结,所以至今还对我们具有指导意义。这真值得我们的书法理论家们想一想,我们写的那些个东西,就象当前许多机关里制造的文字垃圾一样,实在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这就是这位大书法理论家告诉我们的。书法是表情的,创作的心态是“先散怀抱”“任情恣性”“随意所适”的,“迫于事”不会有佳作产生。然而,我们是常常“迫于事”的,为参展,为获奖,为润格为出场费,手握毛笔有太多的功利性。我们热衷于各种笔会,喜欢当场表演,如街头杂耍耳。脱帽露顶王公前的张旭不是为了表演,而是用心不分。我们学到的不是实质的东西而往往是一种形式。

    近来读到蔡邕的一帖《辞郡辟让申屠蟠书》。当时的州郡欲将辟蔡邕为孝廉,蔡先生就写了这帖短札,“申屠蟠禀气玄妙,心敏性通。丧亲尽礼,几于毁灭。至行美谊,人所鲜能。安贫乐潜,味道守真。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饰。方之于邕,以齿则长,以德则贤。”竭力将到手的功名让出去。我们常常嘴上说“淡泊名利”,用笔写“淡泊明志”,然而,自古以来,真能“淡泊”者有几人?这帖短札,使先生的形象在我的心中顿时高大起来。  

    二、羲献父子

    在《容斋随笔》中,作者洪迈说,王逸少为艺所累。他的意思是说,象王羲之这样和当时的温太真、蔡谟、谢安石一类人物,凭才能完全可以干出一番事业的,然而,却只以书艺传名。“《晋书》本赞,标为唐太宗御撰,专颂其研精篆素,尽善尽美,至有‘心摹手追’之语,略无一词论其平生,则一艺之功,为大累矣。”没能在政治上名垂青史,很为右军遗憾。

    然而,我却不以为然。人的名儿,树的影儿。人生在世,谁不想流芳百世?然而能实现这种理想的,定是人杰。既然王羲之实现了,又何必惋惜?从其本身而言,羲之不愿进入官场。“抗怀物外,不为人役”,当官做老爷自然感觉很美,但官场的规则是,必先做孙子后才做老爷,即使做了老爷,头上还有更大的老爷管着,除了当了皇帝,否则做多大官也受人役使。不想让人管,就别进官场。故而“公卿爱其才器,频召不就”。殷渊源做了丞相,请他出山,他说:“吾素自无廊庙,王丞相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以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不进官场,追求身心自由,这是自己的决择。正因为有这份潇洒出尘,才有“力屈万夫,韵高千古”的妙迹流传。也正因为“其操履识见,议论闳卓,当世亦少其比”,于翰墨才可大成,若才知平平,无论如何专心钻研书艺,也终难入圣。

    就我等后来学书者而言,历史上再多一两个政治家,也是无所谓的。但如果少了王羲之,你想想那将是什么样的后果?中国的书法史定然大为失色,甚至,中国的书法艺术是否能成为艺术也值得怀疑了。右军不入仕而以书法艺术立名,是国人的福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立身处世的标准,达到了这一标准,人生理想就实现了,也就名垂青史了,达不到则遗恨终生。所以杜甫到了晚年还念念不忘“致君尧舜”。好在王羲之不是儒家,我们才有了这样的福气。而洪迈是,所以他以书艺为小道。在《容斋随笔》中涉及唐宋四位书法大家的六种帖,如欧阳询的、颜真卿的、苏东坡的和蔡君谟的,都是评价内容,而对书艺不及一语。这种思想自然会对以翰墨名世的王羲之深表遗憾了。

    又说“献之立志,亦似其父。谢安欲使题太极殿榜,以为万代宝,而难言之,试及韦仲将凌云榜事,即正色曰:‘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长。’遂不之逼。观此一节,可知其为人,而亦以书名之故,没其盛德。”

    今人看来,献之何其傻冒!谢安是朝中大员,而且婉转相求,竟不买帐。于今有多少所谓书法家献媚高官,送字者有之,送册者有之,还恭恭敬敬地写上“请指教”。尽管字丑册滥,却也是块敲门砖。此其一也。题榜太极殿,万世留名,这是书法家求之不得的事,送上门来却不要!君不见今日有人那么破的字还到处题写,名利应比尊严重啊。此其二也。

    父子二人,书名盖世,风流千载。品德高尚,傲骨铮铮。羲之的《兰亭序》震培千古,献之的《桃叶歌》载于典籍。由此看来,做个书法大家不易也!  

    三、颜真卿

    对颜真卿,我迟迟不敢下笔。人们似乎对他太熟悉了,他的品德,他的书法,都可称为后世学人的楷模。  

    一场安史之乱,动摇了有唐王朝的统治根基,也成就了作为平原太守的颜真卿的忠义和谋略。在安禄山眼里的这个书生,不仅对安的反叛早有察觉并充分准备,而且在河北二十四郡相继攻陷势如破竹时遭到平原郡的顽强抵抗。在这场叛乱中,颜真卿失去了哥哥和侄子。叛乱平息后,在蒲州任上的颜真卿找到侄子的尸骸装敛重葬,并写了一篇文章作为祭奠。这便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这篇文稿又一次有力地证明了蔡中郎的书法表情理论,写字是在写心。面对文稿,我常想到书法创作内容的问题。古诗未尝不可写,用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问题是他人这只酒杯是否适合浇自己的块垒。常见书家出行,携《书家必携》小册,印有格言名句诗词佳篇,每至一处,伸纸蘸墨之际,翻开小册,信手抄来。诗的内容尚未明了,却你写我写,横写竖写,书房写笔会写,一首诗写得熟烂。此类作品称诗抄可也,称书法未必。《兰亭序》是不可重复的,《祭侄稿》亦不可有二,这才叫艺术。

    历史上的颜真卿是不幸的。这不幸来自于他的“明如日月坚如金石”的人格。他太正直了。一个人太正直了就会讨人嫌。读唐史我发现颜真卿很倒霉,总是与宰相搞不好关系。几乎受到过与其共事的所有宰相的排挤和嫉恶。杨国忠、房礯、元载、李辅国等等,总是想方设法地把他撵出朝廷,今天平原郡明天蒲州后天又是饶州。最后,宰相卢杞将其在七十多岁时送给了叛军李希烈杀害了。宰相是百官之首,大权在握。人一旦掌了权而无操守就易腐败,喜欢搞不正之风。颜真卿不但不同流合污,还要站出来弹劾,忠于其监察御史的职责。所以就连连遭遇贬谪。

    读杜甫诗集我就琢磨为何就没有提到颜真卿,两个当时最伟大的艺术家怎么就没有一点关系呢?而且杜甫也喜欢书法,自信自己的书法还不错,诗中也提及了许多书法家。他和颜真卿都是至德二年四月份抵达凤翔行在的,同朝为官几个月,一个是左拾遗,一个是监察御史。据我的推测,杜甫是不喜欢颜真卿的。理由之一是,颜真卿曾弹劾过房礯的党徒,引起与房的矛盾。杜甫即使不是房的一党,至少与房的关系很好,房被贬黜时杜甫求情惹恼了皇上诏三司推问旋即外放,房死后杜甫哭得“近坟无干土”。这样杜甫就有可能对颜真卿没好感。理由之二是,两人的艺术观不同,颜真卿追求的是宽博丰腴,筋骨饱满,而杜甫祟尚“书贵瘦硬始通神”。

    在唐朝还有宰相推荐接班人的贯例,故而颜真卿也就一直没有升到过宰相之位,很让后人扼腕叹息。不仅如此,而且还常常挨饿,他曾向李太保乞米,信是这样写的“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仍恕干烦也。真卿状。”一个堂堂的朝中大员,一个艺术大师,竟然穷到连粥也喝不上的地步!从世俗的眼光看,高尚人格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实际好处。但他坚守着,碰得头破血流而不悔。他告诫子弟:“政可守,不可不守。吾去岁中言事得罪,又不能逆道苟时,为千古罪人也。虽贬居远方,终身不耻,汝曹当会吾志,不可不守也。”

    不论为官为艺为人,都面临“守”与“不守”的选择。前不久看了一部叫《沧浪之水》的小说,就是反映当代知识分子“守”的问题的。那是现代知识分子选择的一个标本。它在向人们昭示:现实生活中,“守”是如此艰难,要付出很大代价。
    四、怀素

    怀素是个和尚书法家。他当和尚不如当书法家成功。和尚从事书画的不少,但那都是以书画行禅。书法在佛教界只是一种技能,抄写经文用。象怀素这种热心书艺,想成名成家的实在不多。他的身份是和尚,但他一生所从事的似乎只有书法。

    他说自己幼而事佛。从小进入佛门,不是因为孤穷不能生存,就是与佛有缘,被某位高僧接引。总之,出家并非其志愿。故而经禅之暇,颇好翰墨。经禅是本职,翰墨是爱好。正如我们这些公务员,工作是为了吃饭,将书法作为了事业。我们可以想象,烈日炎炎的古道上,一个年轻和尚担着书箱,拄着锡杖正朝着长安行走。汗湿袈裟,面染尘土。他不是在行禅,而是去求艺。犹如我们学习书法的,都要去京城找名人指点一样。在地方红只红一小块,在京都红便红遍全国,古今通例。

    所以说,怀素是个红尘和尚。他将当时显贵名流对其书法的评价集书成册,请大书法家颜真卿作序。他常与酒徒词客欢集,喝酒谈诗,醉来信手两三行,粉壁长廊驰毫骤墨,大呼小叫,狂态可掬。那场景肯定好看。怀素是颜真卿的学生,颜真卿是张旭的学生。于是怀素得到了草法金针,那就是师法自然。这是书法之生命力所在。不管做谁的学生,艺术要靠自己悟。张旭、颜真卿、怀素都悟出来了,所以他们成功了。

    怀素还给学书人树立了勤奋的榜样。书芭蕉叶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常被画家作为素材;还有书漆板漆盘,板盘皆穿。学习书法是个磨练的过程,正如佛佗修行,日积月累。想三日五日则成家成名,心情可以理解。当今时代,人们追求速成,吃饭有速食品,种植有速生素,养殖有催肥剂,书坛也有速生书法家。正如速成的东西没有多少营养一样,速成书家也没多少内容。

    读陆羽的《怀素别传》便对人的名字发生点联想。陆羽说,怀素在绢素上写字,不知用了多少绢素,这不就是说他怀抱绢素的意思么?凡人真书则藏其草,草则藏其真,这不就是他的字藏真么?这是作者的机智处。人起名字,有时的确寓点理想在里面,实现了便觉得名字起得好。但最终实现不了的为多。名字毕竟是名字,成事还在于人。倘若怀素根本就不喜好翰墨呢?  

    五、蔡君谟

    君谟是蔡襄的字。欧阳修作《蔡君谟墓志》云“公工于书画,颇自惜,不妄与人书。仁宗尤爱称之,御制《元舅陇西王碑文》,诏公书之。其后命学士撰《温成皇后碑文》又敕书,则辞不肯,曰:‘此待诏职也。’”蔡君谟在给欧阳修的信中提到过此事,“曩者得陛下清光,时有天旨,令写御撰碑文,宫寺题榜。至有勋德之家,干请朝廷出敕令书。襄谓近世书写碑志,则有资利,若朝廷之命,则有司存焉,待诏其职也。今与待诏争利其可乎?力辞而已。”在艺术作品进入市场的今天,老蔡的行为是不可理喻的。一是太把自己的字当回事了,二是太不把钱当回事了。皇上的面子不给,说是待诏的职责,推辞了;王公大臣拿着朝廷的命令求你写,你也推辞,说这是有关部门的事,是待诏的职责。这大概就是清介有守吧。殊不知,一个书法家的字若被皇帝喜欢那是多么幸运的事啊!在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的国度里,让皇帝喜欢自己的字那是多少书法家梦寐以求的,先生却不知珍惜,真让我辈恨煞也。要知道这比做一个电视专题,让某个领导、某个名人说句话、写个评语要影响大得多。书一块碑,就名垂青史了,就好象建了一个艺术馆。你竟然拒绝,那些可都是王公大臣,有权有钱的主儿,人家有行政命令,而且还给润笔费,哪一笔不够你买辆桑塔那?又不用缴个人所得税,为何不赚他个盆满钵满?你若惹得皇帝不高兴,又把王公大臣得罪了,你还想在书法圈子里混?书协主席肯定没你的份。

    就凭这一点,我敢肯定,北宋四大家中的蔡一定是蔡襄,绝不可能是别人!  

    六、徐文长

    不知是因读了先生的传记才觉得先生的草书中有一股不平之气,还是就从先生的草书中发现了这股不平之气呢?总之,那点画狼籍粗头乱服的书法,给人的感觉就是声声怒吼,不平不平不平……是以书法的自白,是人物形象的线条化。只有徐渭才能写出这样的字,也只有这种字才能出自徐渭之手。不信,试试看?

    徐渭不是书法大师,因为他的字没有法,后人不能学不可学。无其遇其奇其气而学其迹,犹东施之效捧心也。但他却是个地地道道的书法家,因为他有情,每条墨线都凝聚着情。尼采说“一切文学,我爱以血书者”,文长之书亦是血书者也。自他之后,这样的书法家还没有。

    徐文长有才。一般有才华的,就难从时俗。所以,科举考试总是落榜。浙江巡抚胡宗宪很赏识他,将他招入幕府。徐文长穿一身粗布衣裳,头戴乌巾,摇着纸扇,在幕府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为抵御倭寇出谋划策,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他为管理军政伏案劳神,千言公文一挥而就。于是自负自傲,认为天底下的知识分子都不是自己的个儿,博得功名如探囊取物。然而,命运好捉弄人。胡宗宪虽说功勋卓著,但是严嵩一党,严嵩倒台,胡氏受到牵连,也便结束了徐文长的政治生命。中国的政治是,不怕上错床,不怕装错兜,就怕站错了队。背靠大树好乘凉,倘若树选不准,不但凉没得乘,说不定还会误了卿卿性命。徐文长于是佯狂避祸。精神有毛病,法律就要网开一面。装疯装得像,时间久了,再加上不平之气火攻心,就易患上真狂疾。于是便有了杀妻入狱之灾,斧击头锥锥耳之行。书法史上也有“狂张颠素”,但那是书写时的一种状态,不若先生的真实而长久。

    先生真是不幸。几乎一生都生活在不平之痛苦中。那个时代,做官是人生唯一的价值体现。倘若现在,人们的价值多元化,凭先生之才,以艺术名世,是否也就不会如此痛苦了呢?然而,这痛苦也成就了他的艺术,如蚌之生珠。先生的诗好,袁宏道称一点都不比古人差。不平出诗人,不平也出书画家。心中没有痛苦的人,能搞得成艺术吗?艺术是痛苦的花朵,痛苦是艺术的根茎。  

    七、黄道周

    某人从地摊上花2000元得黄道周一帖,八行书信,拿到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鉴定,专家认为是黄氏真迹,且笔画精到,出价20万元人民币。令人惊叹不已。黄氏书法价值如此高昂,除其艺术性外,更主要地来自人们对其学问人品的推崇。

    据说黄道周曾作过编修中的经筵展书官,按贯例这种官上朝办公必须膝行向前,而道周偏不如此,惹得魏忠贤用眼睛盯着他,不久就被免了职。黄先生的骨头很硬。

    在当时他是学者的领袖,学贯古今,精通天文历数皇极等学问,特别是对易经研究造诣极深,他撰写的这方面的著作别的学者年年研究都弄不通,他却可以用来预测未来。自然先生还擅长书画。就先生所精通的领域,任何一门拿到现今都可以弄个高级职称或是著名的什么家当当。起码称其为国学大师预测大师是不为过的。行笔至此,我就有点为我们这些后来学书者气短了,从学问上就先输给先生一大截。

    有一次先生游金陵,朋友们请他喝酒。那天天下大雪,朋友特意找了个姓顾的小姐坐陪。顾小姐国色天香,精通书史,见者莫不心醉。有红袖佐醪,大家放开了喝,不久就把先生灌醉了。朋友们让顾小姐搀扶先生进入到早已准备好的卧室中,从外面锁上门。先生并没有因酒乱性,小姐几次挑逗,皆不为所动。自己盖上被子,调整好呼吸,酣睡过去。第二天早上,顾小姐就将夜里的情景告诉朋友们,并说:“公等为名士,赋诗饮酒,是乐而已矣。为圣为佛,成忠成孝,终归黄公。”

    明朝灭亡后,先生被抓到金陵监狱。正命前夕,朋友拎了酒肉与他诀别,他照常吃喝,一觉睡到天亮。起来洗漱更衣,对仆人说,以前谁谁向我求字,我已经答应了,不能骗人家。于是,和墨抻纸,先写小楷,再写行书,幅甚长,乃以大字竟之,盖上印章,始出就刑。

    上面的这两个小故事是我从《虞初新志》中得到的。当时读了,我真想给先生鞠三个躬,以表达我深深的敬意。面对美色与死亡竟然如此坦然而从容,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吏,非常难能可贵了。现在的我们是很难禁得起美色的诱惑了。媒体上常有落马贪官玩女人成十上百的报道,就是艺术家们也不甘寂寞。据说有一女士好书,展转求某省一书协领导为师学艺。拜年毕,领导便去插门,女士惊恐。人笑传“闭户先生”,正与“关门弟子”相对。在生死考验中,我们就更难及格。尽管有的人为了名利不顾生命,但作为人生只有一次的性命人们还是珍视的,谁会为一个灭亡了的朝廷去白白地殉葬呢?没了脑袋,字写得再好,也卖不到钱了。

    但是,黄道周做到了,大清的皇帝敬佩他,几百年后的我们也敬佩他。他气贯第虹,他永垂不朽。我们做不到,我们只能做个庸常之人,活着的时候不为人知,死后更是身与名俱灭。我们的书法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我们禁不起许多诱惑。圣人说人都是学而知之,所以生来就会写字的人不会有,但临死前还从事书法活动的,也就有数几人,先生就是一个。这给中国的书法史添了多么光彩的一笔啊!      

    八、邓石如

    邓石如是个布衣书法家。在中国古代学书者欲名满天下,或要有政治地位,或要有奇才。邓石如从穷乡僻壤中走出来,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和政治背景,却一身布衣登上全国书坛,并在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要归功于他具有的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个性。先生为人耿直,不慕功名。在兵部尚书两湖总督毕沅的幕府,同事们都是“裘马都丽”,穿名牌开宝马,先生不艳羡,不自卑,不受诱惑,布衣徒步,怡然自得,表现出极强的定力。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曹文敏非常赏识先生。乾隆五十五年,皇帝八十大寿,曹公入朝祝贺,强烈邀请先生同往。先生不搭蹭车,不沾一点光,独自头顶草帽,脚踏芒鞋,骑毛驴一头,择路前行。这是一个艺术家的个性,人穷而品高。

    第二个条件是遇到了贤朋良友。“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先生在巴东经人推荐认识了江宁梅举人。梅家曾受朝廷殊遇,收藏至富,秘府异珍犹多,特别是秦汉以来金石善本俱全。举人对先生非常友好,不但将所藏拓本都搬了出来,还为先生提供学习生活条件。这是个了不得的支持。一个穷山沟的青年想看秘府珍藏的拓本,那个时代做梦也别想。哪里象现在,网络、印刷技术如此发达,想看什么都容易。然而,因为容易,我们就对这些“秘府珍藏”失去了耐心,不再珍视,不下苦功钻研。在歙县,先生遇见了编修张惠言,张也是书法家,研究秦篆的,非常推崇先生,将先生引荐给其主家金榜。金榜又将先生推荐给曹公。在北京城,先生受到了刘墉的赞赏,刘宰相还亲自登门去看望布衣先生。这些朋友对先生的艺术和生活都给予了很大帮助。

    第三个条件是刻苦。这是一个书法家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他将《石鼓文》《峄山碑》《泰山刻石》《开母石阙》《敦煌太守碑》《国山》《天以神谶碑》《城隍庙碑》《三坟记》,每种临摹了百遍。还将《说文解字》写了二十遍。每天天不亮起床,研一盘子墨汁,一直写到深夜墨汁尽了才睡。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了整整八年!八年两个大学本科的时间。倘若我们也肯下这么八年功夫,即使悟性再差,所写的字也定会可观的。另外,他游历了名山大川。虽不读万卷书,却行了万里路,一双芒鞋,一头毛驴,自然心胸开阔。心中有丘壑,笔下自生风云。

    俗语言,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先生所遇并非皆贤良之人,也有几个有意思者。一个是翁方纲,官至内阁学士,又是书坛篆分协会的主席。他嫌先生不到他那去拜门户,便利用手中的权势压制、排挤先生,说先生的字少数卷书,俗气等等。周围许多“书混”们跟着随声附和,起哄架秧子。国人喜欢分门别派,不惟书坛,不惟古时,像翁方纲式的“书霸”和以书谋私的“书混”,香火不绝,绵延至今。除了翁方纲,还有一个是钱坫,因为先生的水平高而眼红,认为先生的篆书不合六书而诋毁之。另一个也姓钱,更有意思,因为他的执笔与古人不同,他诋毁古人;以为先生的执笔与他同,欲用先生证明自己的正确。结果发现先生执笔与他不同,他就帮着钱坫起劲整先生。这些可笑之人,不是从艺术上切磋,取长补短,共求进步,而是不分优劣,不讲事实,从门户出发,诋毁,排挤,压制。此类手段的实行毁灭不了先生的艺术和形象,反更衬托出这类人的卑劣与无能。当今书人应引以为鉴。

    书法是一种艺术,是靠自己的勤学善悟所得,不是靠投机钻营所能成,更不是靠某个大家名流赐予。用自己的名望与权势压制、打击年轻人,有用有效也有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15:45 , Processed in 0.08005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