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心灵感悟语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0 06:54: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心灵感悟语言



            邵统亮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还认为,“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用心灵感受语言,也就是要培养语感,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这也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薄弱点。    所谓感受语言就是要在一定程度理解的基础上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功能去触摸言语对象的整体存在,品味它说什么、怎么说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说,不但及于它的内容,同时还要及于它的形式,通其气,辨其味,感其情,品其美。

    感受与理解不同,比如柳宗元的《江雪》,只要这样给学生解说也就行了,“很多很多山上没鸟飞了,千万条道路上见不到人影。只有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披蓑衣的老头,尽管天下着大雪,江水冰冷,但他还是一个人钓着鱼。”只要这样学生就能理解了,但他们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音韵之美,语言形式之美,也没有透过文字看到那一幅“寒江垂钓图”,更没有体味出诗人的那种孤独与无奈的心情。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用心灵感受语言的境界呢?

    首先是要调动生活经验,体验语言。感受语言要超越了语言本身直逼近语言后面的人的内心世界。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凭着生活经验感受《故都的秋》中的“天可真凉了--”那别有韵味的一声叹息胜于作者在这一句话的末尾专门加一个注脚“‘了'字要念得很高,拖得很长”的情韵。又如《荷塘月色》中的“袅娜”二字,《词典》上解释为“柔软细长”,联系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的体态,迎风婆娑摆动的杨柳枝,神话中的仙子的飘带等,“袅娜”便有了具体生动、真切形象的感受了。所以调动了生活经验,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见到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入情入境感受语言。俞天白先生说,如果“情感枯萎了,意境消失了,语文真的就要成了语言文字方面的一堆干燥无味的,一如板头、旋凿、弹簧、螺丝和螺丝帽一样的工具或零部件。”语言学家把言语分为“有所述之语”和“有所为之语”,但每种语言后面“都有一颗心在”,因此应使学生之心“入乎其中”,与言语对象中的那颗心发生共振共鸣。要使学生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披文以入情,也就是要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感受语气、情感、韵味。比如中学阶段鲁迅作品入选课文最多,而鲁迅风格中最打动人的因素是语调。他的语调有时恨,有时爱,有时讥讽,有时抒情,从来没有漠然中立的时候。一听他的语调就知道他对所写的事物是爱还是憎。读《纪念刘和珍君》,老师带领学生透过“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这标明参加追悼会的年月日的表层进而感受先生写史纪年的笔法是要把反动派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透过“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唠叨断续的语调去感受作者哽哽咽咽悲愤之极的心灵。读《祝福》透过祥林嫂叙述阿毛之死的颠倒重复的文句,我们能体验出失子之痛给祥林嫂带来的精神创伤,一个近于神经失常的戚戚悲悲的母亲形象即立于面前。

    披文入情有的要从诵读上体味。把握语音的停顿,感情重音,逻辑重音,快慢节奏等。通过对高低强弱、轻重缓急的语调反复吟诵。做到口诵文,目察形,耳闻音,心通义四者并用,形成动心、悦耳、娱目的综合效应。如《纪念刘和珍君》中的“沉默啊,沉默啊”读准了重音也就把准了感情的脉搏。《木兰诗》的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用开口较小的“以欺”韵,通过读就可以感受到木兰投梭停织的叹息的内心苦痛。“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通过改用开口度大的洪亮的“江洋”韵,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木兰的欢乐愉快的心情。而《春》的第一段叠音词的连用,对偶、排比叠出,长短句错落有致,跌宕起伏,情随景生,景以情美,字里行间流动着丰腴醇厚的情韵。通过反复吟诵,情趣和韵味自然产生。

    如果学生在读书时能够入情入境,脉搏的跳动与作者合拍,感情的基调与作者一致,人物的命运牵动自己喜怒哀乐,也就能进入用心灵感受语言的境界了。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注意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有的使用一段音乐,有的先介绍一下时代背景,有的介绍写作的缘起,有的用抒情的语调引入,更重要的教者进入角色读山则情满于山,讲海则意溢于海,把学生领入作者的妙境佳构中去,吸引他们在“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美妙的语言中去饱餐秀色。

    触发联想,感悟语言。“读书贵有所得,作文贵有所味,最重要的是触发功夫。”(叶圣陶语)阅读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在读书的时候只限于文字所及的范围,所得是肤浅的有限的,因为文学语言除字词的基本义之外,还有丰富的“潜台词”,还产生理性、形象、感情等等隐含的信息。如果能采用触发联想法就能进入高一层的境界了.  没有想象与联想就谈不上用心灵感受语言。触发联想是在瞬间完成的,侧重于语义领悟,实现表象的意象化,引起情趣效应,把握所传达的复杂感情,接近言语的旨趣。如,人们读到《白雪歌》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就会立刻借助想象和联想展示景象,仿佛看到了疾风席卷大地的情景和大雪纷飞随风飘舞的情状,又仿佛听到了激荡于耳际的狂风怒吼声。。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又比如一般副词都是为表达准确而用作修饰限制的,但在《药》的开头有“秋天的后半夜,月亮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鲁迅先生这里用了“忽然”一词就很耐思考,“忽然”表示动作迅速而出乎意料,一般人睡了,不会忽然坐起来,除非有特殊情况。小栓得了致命的疾病,老栓不能不为之担忧,如今有了救治的希望,兴奋之情自然难以抑制;但又怕去得迟了,心里未免焦急难以入眠;而且此“药”又非同一般,这对于善良的华老栓来说,心情总难免紧张。“忽然”一词对华老栓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的描摹是何等的传神和细致入微!带有色彩的词语,能触发视觉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语言美感。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色彩鲜明,给人带来满眼的春意。表现动作性强的词语,描摹状态的形容词能触发场面联想,形成动态的画面。《谁是最可爱的人》描写松骨峰战斗的“抱”“摁”“掐”“衔”“扣”等;《药》中的康大叔的一连串动作;《春》中的儿童们“坐”“躺”“踢”“跑”“捉”,春草的“钻”“嫩”“绿”“轻”“软”等等。在阅读教学中一定不能让学生“死于言下”,要使他们能够“视通千里”“思接千载”深入浅出,从而触发联想,使课文的语言叩之有声,嗅之有味,视之有形,触之有感,品之有趣。  

    整体合成,审美赏析。整体合成一般包括四点:一是指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二是指作者写作时背景材料(生平遭际、家庭社会影响、心境心情等等)三是指对言语对象整体的全面的笼统的把握,而不是条分缕析,兼顾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具体理解和切分。四是指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讲的共时性语言环境,也即一句话里的每个词和没有在这句话出现的与之相关联并形成对比关系的那个词,如“僧敲月下门”中与“敲”有关联并形成对比的“推”字,祥  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中与“轮”相对比的“转”字。整体合成其实也是开发右脑功能,因为右脑是用视觉格式塔方式,也即整合方式来处理信息的。“情境教学法”是强调整体意识的语文教育的典范。学生只要走进了课文的整体情境中则无论是走马观花还是驻足玩赏总都不会失去整体观的。品味《项练》中的“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中的“也”字,需要联系人物思想性格和命运,需要放到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环境中去,还需要与下文情节发展联系起来,“也”也许就不是一个副词表承接表肯定语气了。其实它暗含比较,写出了   蒂尔德的满腹辛酸,点明了她有难以压抑的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欲望,同时也揭露了资产阶级把美丽的女性当作玩物的丑恶现象。

   用心灵感受语言,才能辨其肌理,悟其意蕴,赏其神韵,品其情味,感其畅达,体其格调,通其语气,积淀文化,形成语感。能如是则语文再也不是白开水,学语文也就不是痛苦的差事,倒真像《红楼梦》中香菱所言,“如嚼一个几千斤的橄榄”--享受语文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4 07:22 , Processed in 0.08491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