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寻找语文教学的“课格”尊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1 18:2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寻找语文教学的“课格”尊严



——《背影》教学札记





浙江绍兴安昌中学
董水龙



语文阅读教学的难题不在于学生懂与不懂的问题,而在于如何消除他们不懂装懂。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①。要消除学生的不懂装懂,教师就需要运用智慧,从文本语言和结构入手,用高超的智慧教会学生有智慧地阅读。但我们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还做不到这一点,甚至还可能起着负面作用。
《背影》几乎是所有初中语文教科书必选文章,因为这是个的确独具匠心的文本,而且普遍认为容易读懂。表面上看,《背影》此文的确不难读懂,写父爱啊,但世上写父爱的文章多着呢,为何《背影》的父爱就特别要我们中学生阅读感悟呢?这是因为它具有独特艺术匠心啊。但究竟独具什么匠心,我们至今仍不甚了了。《背影》之值得我们几代人反复去阅读,有人说这是经典著作的超保护阅读史给予的,这是真的吗?我们是否真正有人读懂过呢?带着这一系列问号,笔者一直从初中读到它时就开始了我的疑惑与思考。但让我失望的是,纵观通常的阅读分析,套用一句话说,(《背影》)文本艺术技巧高超,阅读分析水平太臭。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人真正走进过文本,没有人真正深入作者的生活事件和内心世界,所以我们就没法真正读懂,所以我们就常常只好以《背影》是表达父爱来搪塞糊弄学生。如人教社九年制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背影》研讨与练习是这样设计的:
一 熟读课文,把四次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完成下列问题。
1.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2.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又见父亲的背影,却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见的,这是什么原因?
这实在是太幼稚的阅读。“把四次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这是一种顺从文本,被动跟随文章思路的感性认识,而不是对文本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价。不知教科书编辑诸公平时自己的阅读是这样读的么!这样做是阅读的必需吗?那么请你把《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一共会了几次面,林黛玉哭了几次找出来!这是从平面到平面的滑行,是无效劳动,是无效阅读。其实教科书这题“研讨与练习”还是有一些“语文性”的,“复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要学生细细体味“探”、“爬”、“攀”、“缩”、“微倾”等动词所表现的动作,从而感悟父爱;也有语文知识涉及,“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课文引进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特写镜头”三个语文知识,以便学习这里以后发生知识迁移,学会自己阅读;还有就是编者们认为的深层思考,“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可惜问错了。编者们研制的答案是“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所以写得最详细”。这样的回答,答了等于没答,说是重中之重,什么是重中之重?理由何在?难道两次写到的紫毛大衣就不表现父爱?而且从价值上说,父亲为儿子买紫毛大衣的爱肯定超过了买橘子的那次,可同样展现父爱。但同样让作者记得清清楚楚的事,为何买橘子的“背影”就最难忘记呢?可惜我们的语文教科书就是缺少这样的深度追问,也就永远无法读出文本的真正内涵。
在语文教科书中,上述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还算是比较好的设计,但这样的阅读是十分幼稚的,之所以幼稚,是因为,这是从平面到平面的滑行,是一种简单的复述,是用编者或阅读者的“较坏的语言来代替文学家较好的语言”。由于阅读教学没有真正深入作者内心情感世界的分析理解行动,日积月久,师生智力都会停滞不前。如果是错误的设计,甚至还有可能习非成是,祸害终生。其实,要对文学作品做真正的阅读分析理解,只要我们稍稍动点脑筋,作点更细致的而不是更宏大的追问,我们就能够更进一步深入到文本,从而进入文本世界,最后才能深入文本里的隐秘世界。比如《背影》作者的父亲,在他一生中一定还有许多留给作者的背影或者正面形象,像父亲买的紫毛大衣就让作者也念念不忘,文中两次提到,但为何作者却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是“最不能忘记”呢?很简单,因为那是《背影》作者的父亲留给儿子最后的体现了“父爱”的背影,从此以后,做儿子的再也没有得到过,所以印象当然就最深刻啦。很自然的,因为这次父爱付出太不起眼,所以在父亲留下“背影”的当时,作者还没有意识到、体味到。后来,由于时间洗刷和与父亲发生激烈龃龉的双重作用,随着时间流逝,龃龉逐渐消解,沉睡在记忆中的美好,终于在作者的回味中醒悟过来,觉得父亲过去原来也有对我很好的一面。
很简单,美需要距离,其实情感何尚又不需要距离呢。时间洗却了不欢的记忆,当儿子以胜利者的身份回归时,龃龉已经成为往事,当父亲变得既老又颓唐时,儿子对父亲的怜悯同情之心由衷而生,毕竟十几年或几十年建立起的父亲养育子女的感情,难以从记忆的深处洗去,终于浮上感情记忆的表层。人世间,既没有无缘无果的爱,也不会出现无缘无果的恨,恨是爱到极点的显现。所以,爱其实更需要理由,父亲的专制威严可以让父子关系疏远,但当父亲不再是我们的威胁时,父子之间的感情距离拉近了,这时,为什么不可以给他一点子女的爱心呢?我们却常常在解读《背影》时有意无意的忽略了爱存在的基础,常常忘记了后辈的现实痛苦。因为在父强子弱时,儿女常常遭受父亲强势的压迫,由于斗不过强势父亲,子女常常只能把不满和反抗压抑在内心深处。但父子冲突总有一天要爆发,而且总是以后辈的胜利收场。这就是亲情也需要相互体谅,没有互相体谅和宽容,爱的极点只是恨,但恨到极点更思爱,感情总是这样相反相成。
心灵是立体的,感情自然也不会是平面的,所以我们的阅读就不能是单线条的,在《背影》里光让学生感悟父爱是不够的。爱也会有风风和雨雨,来了又溜走,需要我们去追寻,需要我们去精心呵护。《背影》就是这样想精心呵护维系家庭情感的一丝红线,美丽而又十分脆弱。但当今语文教科书阅读法却常常为语文阅读教学做了减法,为此。我们付出的代价可不小。因为我们被父爱这个“道德教化”所盅惑,尽管时代已经进入21世纪,但“父子”关系旧模式、旧思想、旧观念和专制文化残余依然退而不肯休,还在顽固影响着人们的头脑。尽管现代语文教学家想尽办法想建立起适合现代化的语文教学,但语文是“义理阐释”的观念在语文教育教学界,是如此地顽固不化,以至我们还是没有办法挣脱它的窠臼。面对《背影》我们就只能在“父爱”上兜圈圈,再也没有办法从语文的角度生发开去。
当今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大忽略,还不在对文本内容的深度追问上,而是在对本文形式的无视,由于对语文形式的有意取缔或无视,语文实际上还是没有独立的“课格”,也就没有语文课程应该有的尊严。像《背影》一文,文本在结构上分开了回忆与现在这样两部分,虽然教科书从学生阅读难点的角度加以了适当关注,但由于没有从语文或者文本形式的高度加以重视,所以《背影》一文中最重要的信息被忽略了,而且在八十年的阅读史里一直被忽略着。因为成人们霸占着阅读领域的一切,他们只关注写“背影”用来展示父爱的回忆部分文本,而有意抛弃了谴责父亲和追寻父爱的“现在”部分,这样做,实际上是让语文教学还在被迫延续着“文以载道”式的“道德教化”和“义理阐释”教学模式。都是儿子的错,是儿子没有感悟父爱,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朱自清对父爱的感悟,不至于使我们的人生产生遗憾。但这显然没有真正理解透文本,甚至也不是语文的本真。
《背影》其实远不止教科书解读的那些,而是通过过去父亲爱我,现在父亲和我冲突,甚至到形同陌路的程度,在这样的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结构中,隐含着我想与父亲和好,但父亲却不肯和我和好,从而我写此文以追寻远去的父爱。因为一样东西远离而去,当然看到的只是背影了,这就是文本以“背影”为题和结构上分为过去和现在截然分明的两部分的深层原因。语文形式和文本结构本来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主角,但事实上却常常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所遗忘,这是语文的不幸。从现在开始我们也要像《背影》的作者追寻父爱那样,把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文形式和文本结构找回来,而不再只是让他们做文本内容的影子。我们可以从对《背影》一文的文本结构分析可见,语文形式和文本结构对语文表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考虑文本结构,我们就永远没有办法发现《背影》文本中所隐寓的情感和文化信息密码,这种隐寓的信息密码,从文本内容的角度,即从表层和显性的层面上永远不可能发现,只有通过对文本结构的解码,我们才能发现文本的隐喻。
①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页。
②孙绍振《“自主”学习:绝对还是相对?》,《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9期,第4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2 05:15 , Processed in 0.0804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