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莫学高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8 01:2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莫学高铁

李振村   

7·23温州高铁追尾事故震惊中国,引发诸多反思。其实不仅仅是高铁,当下的中国,哪个行业不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拼命前奔?盲目追求速度的结果,是整个社会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浮躁之风病毒般疯狂蔓延。

例如,我们只需极短的时间就能建成一座大楼或者大桥,然而在极短的时间里它们就成了危楼、危桥,有的甚至边建边塌。而西方用我们几倍甚至十几倍时间建成的建筑,几百年后依然坚如磐石。

    在这种浮躁文化影响下,语文教育也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众人一齐呐喊要提高效率,恨不得让孩子一夜之间读书万卷,一夜之间下笔有神。语文犹似高铁,已然踏上了高速奔驰的旅程。

    我们忘了,生命的成长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早熟的生命容易早衰,早熟的果子不好吃,高铁一味追求速度,结果落了个追尾大悲剧。

语文能力的形成是最需要工夫的,字要一个一个地写,书要一页一页地读,作文要一句话一句话地练习,语感要慢慢积累和酝酿:积累阅读量,积累背诵量,积累语汇,积累生活……日积月累,语文素养才能逐渐提升上去。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有个形象的比喻,说语文教育就是熏锅底:崭新的锅,用火熏上年儿半载以后,锅底的黑色就擦不掉了。语文素养的形成靠“熏”,靠浸润,你要把学生放在语言文字的火上来熏,放在语言文学的大缸里来泡。

    大约二十多年前,我曾经报道过一个“快速作文”的教改典型,那所学校的孩子可以接受当场命题当场快速写作的测试,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大家都赶去学习。相当长时间,我都为自己推出的这个典型而自得。但今天回过头来反思,我感觉这个实验是存在问题的。

    我重新找出当年那些孩子的作文,发现有几个特点:第一,一班学生写一篇文章,作文结构基本一致;第二,语言风格都差不多;第三,引用名人名言几乎形成了套路:到了该引用名言的时候,孩子们引用的名言都差不多。这种快速作文训练,其实是把孩子的思维形成一个框架,你无论出什么样的题目,他都能套到这个框架里来应对。

    经历过这种训练的孩子,他今后真的会写文章吗?他能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吗?他能够用文章真切表达自己的感受吗?我看未必。学生的思维被固化、模式化,天真烂漫的想象没有了,儿童的情趣没有了,剩下的是中规中距的作文框架和套路,其与八股何异?

语文学习需要一种安静的氛围,不要那么着急,不要一个劲儿驱赶着孩子快点阅读、快点思考、快点表达,快快快,看谁的小手举得快……千万不要形成一种急躁学语文的氛围。要让孩子有这样的感觉,语文学习是优雅从容的,是奇思妙想的,是诗情画意的,是花前月下的。

花前月下是谈情说爱的情境,是无法讲效率的,今天见面明天就结婚,这个婚姻可能长久不了。谈情说爱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慢慢地了解与磨合。我们要让孩子带着情感、带着热爱、带着耐心,徜徉在语言的花前月下,感受语言的美妙神奇,不断与语言耳鬓厮磨,培养跟语言的亲密感情。

    所以说,我们要让孩子经历语文世界完整的春夏秋冬,让孩子过一种健康的教育慢生活,让孩子像野花一样按照大自然的节律长大。

当然,慢,绝不是不求效率,不是磨磨蹭蹭,而是潜心修炼。慢的本质是对规律的尊重。

所以,日本佐藤学教授这样讲,“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诚为至理名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2:59 , Processed in 0.0625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