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6|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义乌经验——辩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9 19:3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义乌经验——辩课


律师声明:



    辩课是义乌市教育局教研室在教研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研活动方式,拥有完全知识产权。所有转载、引用均需注明。


义乌经验的启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相对落后的农业小县,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市:在资源贫乏的丘陵地带,培育出世界上有很大影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的成长与兴盛,是改革开放中国的一个缩影,是科学发展的成功实践。

义乌经验启示我们,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义乌在20多年的发展中,班子只当“流水兵”,发展才是“铁营盘”,历届党政班子始终咬住“兴商建市”的发展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以专业市场的发展和提升,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如今,日趋国际性的商城和大量流向世界的商品,使义乌正在迅速成长为一个著名品牌。

义乌经验启示我们,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的大流动、大重组。义乌市场的发展,促成了与之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的建立,推动了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跨越区域的“义乌经济圈”,带动浙江,辐射全国,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义乌经验启示我们,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中央精神和本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本地资源状况、经济基础和产业传统,因地制宜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义乌地处丘陵地带,资源贫乏,当地人民从“鸡毛换糖”、马路市场起步,当地党委政府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积极给予支持和引导,不断保持民营经济的旺盛活力,这才造就了今天的义乌市场兴旺、万商云集的生动局面。

义乌经验启示我们,发展必须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义乌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在全省率先编制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积极创新对外来建设者的服务和管理,大胆探索,敢为人先,营造了创业无止境、创新求发展的浓厚氛围。

从义乌看发展,可以看到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正在变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使我们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理念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我们深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的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9:35:53 | 只看该作者
先来看一个辩课的案例吧:

【例1】某某小学:《唯一的听众》案例
时间:2008年9月9日下午二、三节课
地点:某某小学会议室
参加人员:(隐藏)
内容:对吴老师执教的六年级课文《唯一的听众》进行辩课
主持人:现在我先来问吴老师两个问题。第一,听了吴老师的课后,感觉这节课内容挺多,课时安排比较零乱,请问你计划中的第一课时是上到哪一个环节为止的?
吴老师:计划中第一课时原来是上到第二个环节为止的,即对“我”拉小提琴技术的变化提出质疑就可以了。但是,后来发现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我临时把第二课时的内容往前提了,结果造成了内容太多,上不完。
主持人:第二个问题,请问你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吴老师:教学重点首先是感受“我”前后心理、行动的变化,再是找描写老人言行的句子,感悟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中间穿插词语教学和写作方法的指导。
主持人:听了你的介绍,感觉每一个环节都是重点,都要花大力气去学,所以使听课老师觉得听这节课比较累,比较杂。正因为重点太多,整节课都是重点,反而觉得没有重点了,造成了教学内容安排欠合理的遗憾。
吴老师:是这样的,比如在学习“树林的环境描写”这一段时,本来学生能从中体会到“我”是如此自卑的感情就可以了,但是我觉得环境描写在写作中也很重要,所以又特意穿插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如果学到这里,但又不讲这个知识,我怕等一下又忘记讲了。
主持人:吴老师真的是很负责任,恨不得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这个重要,要讲的,那个也重要,不能丢。结果,把课堂塞得满满的,这可有点像脚踩西瓜皮呀。(笑)

主持人:我很满意吴老师的真实回答。我想吴老师你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让思路被学生牵着走。教学重点也不是越多越好,要懂得取舍,做到有粗有细,点到为止,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我的问题问完了,现在请其他老师提问。
蔡老师:请问吴老师,上课时你好几次提到预习本,我很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本子?
吴老师:这是我在学课文之前给学生布置的一个作业,已坚持有两年了。作业的内容主要是词语解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摘抄好词好句、抄写生字词、写读后感、质疑,以及小练笔(机动)。
方老师:我注意到吴老师经常在课堂上问学生:“沮丧”什么意思?“白痴”什么意思?“小令”什么意思等等。你是否认为这样的词语教学太枯燥?以后怎样改进比较好?
吴老师: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一部分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所以我就想在课堂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既然学生心中有疑问,老师不理不睬也不行。怎么改进,我也想请教一下主持人。
主持人:语文课的确要重视词语教学,但是一节课下来不能太多,要有重点,一般来说,每段抓1、2个重点词语就可以了。
鲍老师:记得叶老师在教育教学会议上强调,每节课应该留给学生5-10分钟的练习时间,吴老师在备课时有没有关注到这一点?
吴老师:课的末尾因为时间太紧,内容没学完就匆匆结尾,没有留给学生作业的时间,但在课中练习的时间还是有的,比如,让学生找老人言行、神态的句子,并写上批注。
主持人:关于留给学生练习时间,我想再强调一点: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或者是音体美等其它课程,老师都一定不要把40分钟上完,留出时间,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有动手、动口、动脑、动笔的机会。
接下来是老师自主评课。(略)
后记:
经历了这一次“辩课”,感觉它带点“残酷”,尤其是对上课老师来说。面对各位听课老师的“咄咄逼人”,真觉得有点儿面红耳赤、理屈词穷。还好今天上课的吴老师才思敏捷,每一个问题基本上都能对答如流。虽说它是残酷了点,但收获还是蛮多的。比如在双方相互的争锋相对中,能把问题剖析地很透彻,比起没有互动的单向评课,效果肯定要好。
这就是我校的一次“辩课”尝试,还只是一种模型,我们还将继续总结完善,也希望有更多的学校和老师来分享它,完善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9:37:52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辩课

辩课,就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方面,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或者热点问题的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
4#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9:38:39 | 只看该作者
辩课的意义

辩课是在说课、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说课是上课的老师把自己的设计意图,教学反思告诉听课的老师。评课是听课老师把自己的意见反馈给上课老师。在这两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缺乏即时的交流互动,大多数时候,上课老师与听课老师各说各的,很难产生共鸣。这样的结果是导致大家都说一些套话,做一些表面文章。说课老师往往是先说一些自己的设计意图,然后说自己的课肯定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评课的老师往往是先找一些上课老师的有点,然后提一点无关痛痒的意见或建议。当然有些说课、评课是很尖锐的,但是都只是自己的理解,并没有考虑对方的意见。到底我的想法对不对,好不好,都不知道。所以说了也白说,评了也白评。
辩课就是为了克服这样的弊端的。辩课就是为了双方有及时、充分的交流和互动,真正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使双方都明白哪些是值得肯定的,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哪些是值得改进的,是应该避免的。
所以,辩课的意义在于:
1、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
2、增强教师的互动交流
3、明确教学的改进方向
4、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9:41:01 | 只看该作者
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的辩课案例(作者:大草坪)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有序设计与有效达成”辩课活动录

[起源]:“两个人互相交换各自的苹果,到了手上各自还是一个苹果。而当两个人在交换思想时,就会获得超越两个人的思想。”教研也如思想交换一样。

2008年下学期,我本身计划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有序设计与有效达成”主题研讨,而这学期,市里又在大力倡导教研新方式——辩课,如何将辩课有效地充实到教研流程之中,成为摆在我面前的新难题。困难主要有:1、我们常见的教研形式是课例研究,一般分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环节,那么,辩课作为一个新环节,如何添加进去呢?2、辩课对大家都很陌生,有哪些呈现方式,具体如何组织,都需要探索。3、怎么样的辩课才是有效的,更值得深思。4、辩课要像评课那样常见常用,成为教研常态,需要长期努力。

[探源]新教研方式可能原先尝试过的,可惜后来放弃了。但不管怎样,只要时机合适,仍会去再试,永远都有新发现。

1、辩课的前世今身

两年前,我曾在“博客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运用”专题研讨活动尝试过“辩论式评课”,就是取消“讲授式评课”,而是让听课老师按所选的辩题分正反双方开展辩论,还是停留在未能将“辩论”从“评课”剥离出来的依附阶段,同时,将“辩”局限于“辩论”。

而如今,响亮地提出“辩课”,境界提高了,内涵拓宽了,却是另一番见地。辩课,试图通过实践与研究,成为与上课、评课等并列的教研环节;辩也不仅仅限于“辩论”,也可以是“答辩”、“评辩”等。

教研活动,有时为了图新,不断地变花样,反而缺少了长期的累积性创新。在“辩课”上,我在两年前曾经作过一次尝试,然而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有基础却没厚度。

教研活动,需要群体的氛围。在大家都重视“辩课”的时候,我找回了重新研究的兴趣,大家一起做教研,角度多,观点新,彼此可交流,能产生共鸣,有新启发新动力。

2、辩课的重生雏形

因为尝试过“辩论式”,所以,两年后的第二次选择“答辩式”作为突破口。这次辩课我们仍沿袭“主题式研讨”模式。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设计存在泛化、空洞、无序等问题(一是将诸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之类的“普遍性目标”当作每堂课的目标;二是没有固定的教材,缺少“达标的内容”;三是目标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与层次),所以确定研讨主题是“微型课目标的设计与达成”。

我们组织10多位老师听了《玩纸圈》,这课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将4边2面的长方形的白纸做成一个1面1边的纸圈,然后分2等份、3等份裁剪,来体会莫比乌斯圈的神奇。这课的目标定位就是:学会制作;了解特征;感受神奇,体验探索。

听完课后,我们就对此组织了辩课,流程如下:

(1)明确辩题:课的目标设计与达成。

(2)问题答辩:听课者围绕辩题针对性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上课者给予答复;前者若仍有疑问,继续发问,上课者耐心答辩。

(3)理论抽象:概括出课的“目标设计与达成”的一般要求。

(4)指导实践:参与者回校根据一般要求对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目标规划。

辩课雏形

微型课《玩纸圈》的目标设计与达成
一问:《玩纸圈》一课是一堂微型课,课中学生动手动脑,神奇莫测,趣味横生,各校都可以开展,普适性很强。课的目标有动手的、思维的、情感的,但有一点不是很明确,它跟研究性学习活动有什么联系?

一答:这课是在玩中学,做中学,按照“观察、思考、验证”三步推进,体现了探究的过程。

二问:〈〈教育不转型,国家只能卖苦力〉〉一文写到,作者女儿在美国小学四年级,老师要花一年的时间讲科学方法是什么,它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假设,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找数据,第三步是做分析、检验假设的真伪,第四步是根据分析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如果结论是证伪了当初的假设,那么,为什么错了?如果是验证了当初的假设,又是为什么?第五步就是写报告或者文章。”你觉得,你的课的目标在哪些方面没有体现,或者说因为你自己没有意识到而没有得到更好的体现?

二答:在“提出假设”方面有所欠缺。在学生动手之前,应让他们猜测一下,然后再来验证。

三问:既然你的教学过程体现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般过程,为何不纳入教学目标?

三答:确实应该如此。

四问:你选材内容,为我们语文老师所不能想象的,不知道,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四答:我主要受数学影响,将莫比乌斯圈当作资源来看待。其实,大家都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综合实践活动助力。
小结:这堂课的目标“具体化、个别化、情景化”,设计相对合理。同时,应该从更高的角度认识这课的价值意义,应该将之视为一种“科学方法体验”的课,重在“小制作中”思辨;还可以开发“社会探究方法体验”等课的内容,与之相配套,形成序列。
[开源]一切源自实践。
1、辩课的基本样式

前后跨越两年的两次尝试,再加上其他学科在市级教研层面相继开展了10多次辩课活动,让我们认识到辩课的多样性,基本厘清了辩课三种基本样式:

(1)辩论式:就是对课或由课产生的主题持对立观点的双方(或多方)结合课例,通过各种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漏洞,以便最终肯定正确的观点、取得共识的争辩形式。

(2)答辩式:就是指由问方对课提出问题,然后由答方进行解释、辩解并答复。

(3)评辩式:就是指被评方对评课方的观点、建议、问题等进行说明、解释甚至是反驳。

2、辩课所处的位置

对于“辩课”应处于“课例研究”哪一环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这四环节,大家还是比较认可的。那么,“辩课”应处在哪个环节?是不是非得在上课之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认识到“辩课”大多时候处于课后,但也可以提前,就是说,不仅仅在课后,也可以在课前。辩课可以像“注意”一样,“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动力特征”,它可以与各个过程相结合,它是研课的策划与反思的基础。

3、辩课的多元组合方式

对之有了更多的感性基础及理性认识,组合方式主要有:

(1) 学科内辩课与多学科辩课

学科内辩课主要立足本学科,对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辨析;多学科辩课是借助本学科外的力量,对本学科存在的问题进行第三方审视,打破学科的本位主义,从而为学科的发展找到问题症结与方向。

多学科辩课要辩的“一般问题”是:我们的课应该坚持的特点与优点是什么?我们的课可以向其他学科的课学什么?

(2) 漫谈式辩课与主题式辩课

漫谈式辩课,往往是听课的时候没有很明确的指向,跟着自我感觉走,觉得哪里不好就当问题提了出来,然后由上课者来辩白。它的好处在于,不受过多地约束,感觉到的往往是带有很强的情绪色彩,问的时候很能感染人。

主题式辩课,由于听课之前就有明确的主题要求,听课者往往会有意地注意与主题相关的课堂设计问题,而忽视了其他问题,然后针对主题对辩方进行发问。它的好处在于,目的明确,不枝不蔓,问题集中,较为深入。

两者各有千秋,按不同时期的需求可以交互使用。

(3)现场辩课与在线辩课。

(4)校本辩课与区域辩课。

[活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前两次实践,摸清了辩课的基本样式、操作流程、组合方式之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微型课目标设计研讨”时,参与的老师只有10多位,听的课也就是1节。而接下来要开展“综合课目标设计与达成”,参与的老师有100多位,可供选择听的课有8节。面对如此大的辩课群,如此大的辩课量,如何开展辩课,却是个难题。因此,有必要进行辩情分析,然后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这就牵涉到辩课的整体策划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辩案导研”这一辅导手段。

所谓辩案,即辩课教研方案,是教研组织者根据实际需求,着眼于问题解决而设计的切实可行的关于辩课组织、辩课内容及辩课方法的方案。方案应突出策划性、针对性、连续性、系统性,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辩案一般几部分组成: (1)辩课主题;(2)辩情分析;(3) 辩课目标;(4) 辩法选择;(5) 辩课过程(引辩——轮辩——结辩);(6)辩课得失。
针对第三次辩课实践人多课多的情况,我们辩法上做了调整:

一是全员辩与小组辩相结合。全员课的答辩,在教研员与上课老师之间进行,同时,也鼓励老师主动参与。小组课由听课小队与上课者之间进行,分组体验,统一展示。
二是统一辩课与不同课题相结合。辩题统一为“课目标设计与达成”,然后让小组结合各自的课例,阐述各自的目标特点与达成方式,以分论点的形式来佐证总论点。
三是总分总式有序推进。

先安排理论学习,组织大家总揽式学习一下郭元祥教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解析〉〉文章,让听课老师对目标的特点、分类、层次、设计方法等及达成途径与内容有个初步认识。

而后分组讨论,各小组讨论10分钟,沉思5分钟,主要是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及设计答辩的形式。

接着引辩,安排教研员与上课者之前进行对话,所选的这堂课是每位老师都听过的,目的在于引出辩题及明确辩法。


问:〈〈多姿多彩的水果〉〉是一堂很鲜活的“成果交流”课,设计了“水果宝箱体验与猜想”游戏,而后又分“外形组”、“种植组”、“营养组”、“食用组”等让学生来认识认识,明白明白,实践实践,交流交流,最后还让学生“做一做”,现场分小组制作水果拼盘。这不像一般意义的成果展示课,不是那种“我展你看”单向交流,比以往有了很大地改进。你把它定位为“成果交流课”,在“交流目标”设计上有什么思考?

  答:我主要是想让学生在交流方式上多样化一点,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交流,能自主地选择交流手段。

导:所以你应该在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把这一点充分体现出来。同时,还应该更加具体化一点,比如“培养与人协作交往能力”,这堂课主要体现在与“同学交流”的能力,而你曾让学生回家学做水果拼盘,家里就可能涉及到“与家长协作交流能力”培养。我讲这个的意思,是希望你有目的关注学生与各类不同群体交流的差异性,而不是刻意地细分出来。

小结:刚才问答的关键词是:交流目标、多样化、具体化。接下来,请各小组按序上台表现,形式自选。

 
  再由各小组派代表与上课者开展答辩活动。

最后总结。一是请记录员进行全程反馈。二是结合理论文章及辩课记录进行再分析。如目标设计与达成就是从两个角度进行再分析的:(1)目标分类及序列;(2)任务取向与方法选择。

[源流]知道的东西就像一个圆,知道的越多,圆越大,接触未知的事物就越多。

  水有源头,不一定能长流;辩课,为教研开了源,也不一定就能成为教研常态。随着研究的深入,它面临的新问题也多了起来,比如评辩难以两全:评课其实也可以很精彩,由于一心不能二用,由于辩课还不是熟练自动的机能定势,听课者往往容易将注意点放在问答上,而忽视了评的精彩。就目前而言,评课应比辩课更全面,更深入。比如辩课教研文化的长期积累,毕竟作为一个新事物,还需要方方面面的跟进,才能进入教研制度及精神文化层面。

  愿辩课这源,能源远流长。
6#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9:42:38 | 只看该作者
辩课的类型
辩课的类型比较多,根据我们目前的实践,主要从四个维度来分:

按时间分:
课前辩课——在备课、说课的基础上进行。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设计。
课后辩课——在上课、说课的基础上进行。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教学的成败得失。


按内容分:
常规辩课——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过程设计、拓展延伸、练习训练、教学效率等方面展开广泛的讨论。
主题辩课——事先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然后回绕这个主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按方式分:
问答式辩课——主要是听课老师提出问题,请上课老师或其他老师一起讨论。
正反式辩课——围绕一个主题,设计正反两个观点,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辩论。

按学科分:
本学科辩课——同学科的老师参与辩课。
跨学科辩课——多学科的老师参与辩课。
7#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9:44:56 | 只看该作者
辩课的组织形式


辩课角色分上课教师、听课教师和主持人。其中最重要的角色是主持人。

答辩式辩课的组织形式:

主讲老师先备课、上课或说课,其余教师在听说课或上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请主讲老师答辩。这是一个多回合的交流互动过程,主持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辩课的内容、尺度和时间等等因素。在出现冷场或者偏离话题的时候主持人也可以自己提出一些问题。
8#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9:45:31 | 只看该作者
主题式辩课的组织形式:

主持人先确定辩课的主题,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展开、课堂练习的设计等等,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备课、上课、说课。再围绕事先确定的主题开展辩课。主持人要时时引导所有教师紧紧围绕主题开展辩论。
9#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9:46:07 | 只看该作者
正反式辩课的组织形式:

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把参与辩课的教师按不同观点分成正反两组,开展深入的辩论。最后由主持人总结辩课的结论(有时候不一定有结论哦!)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9:46:43 | 只看该作者
分组式辩课的组织形式:

有很多时候参与辩课的老师太多,特别是在大型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依据给教师分组,先在小组里辩课,然后汇总小组的意见,派出代表集体辩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4:56 , Processed in 0.07228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