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密”教师流行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9 22:1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密”教师流行语 



   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育观念在逐渐更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教师的教学语言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在课堂上,特别是在众多的公开课中出现了不少教师的流行语。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些流行语的剖析,引发大家对课堂中师生关系问题的更深层次思考。

一、“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你喜欢学哪段就学哪段,想怎么学就怎么学。”
   不知从何时起,“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你喜欢学哪段就学哪段,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这句话的使用频率逐渐上升。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气氛空前热烈,场面极为热闹。第一感觉这位老师的做法实在是太高明了,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做,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学习,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这不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吗?

    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上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因为现有的教材并不适合每一个学生。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时,相当一部分同学是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随心所欲,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就逃的不良心理。而“你喜欢学哪段就学哪段”这就隐含着不喜欢哪段就可以少学或不学了,但是,有时学习不是喜欢的就学、不喜欢的就可以不学了。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在学生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就放手让他们自由选择,这无疑是建造了一座空中楼阁,缺少坚实的基础,看到的只能是表面的热闹罢了;如果学生想学的内容不是教学的重点,想学的方式又不恰当,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自主学习将无异于放任自流。

二、“谁能帮帮他”
   “谁能帮帮他”是老师们在教学中经常用的一句流行话。教学时,当学生迟迟无法说出令教师满意的答案时,教师就采取了这种十分巧妙的方式:将“问题皮球”踢给其他学生,既能得到所要的答案,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又能避开包办代替之嫌,真是一举两得呀。
   
    我想课堂教学最大的意义应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让学生感到经过努力他也能行,这才是对学生的最大鼓励与支持。“谁能帮帮他”,在许多教师的潜意识里,如此便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能够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认真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看似给了学生平等参与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但深层次地想想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以学生是否有能力“帮帮他”作为底线与标准的,这种方式将更多的学习成绩暂时不良或者不能“帮帮他”的学生排除在外;其二,一句“谁能帮帮他”将学生轻易地打发了,让其“坐享其成或盲目随从”,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问题,没能成为精彩课堂的催生剂,反而被某些教师演变成了“屠刀”,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试想,常常都需要别人帮助的孩子,其学习的自信心如何建立?此时,需要的是教师进行有效的点拨,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思考。

三、“打造书香校园”
    打造书香校园的本意,是让师生爱读书、读好书蔚然成风,通过阅读,使教师、学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使他们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从书籍中找寻理想的灵魂栖息地。创建书香校园已成为很多学校的价值追求、办学目标和自觉行动。
在创建书香校园的热潮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是大张旗鼓地推动此项工作,先是开会讨论、布置,再是督促、指导,最后是评比、授牌。这本无可厚非,不妥在于只是查看一些台帐,诸如学生制作了多少份手抄报,开展了几次读书交流活动、师生写了多少篇读后感、发表了多少篇文章等等。哪个学校能将相关的台帐资料堆得象小山似的就能得高分,就将被授予“书香校园”称号。

    笔者认为,阅读不应是件轰轰烈烈的事,而应是校园里一种静悄悄的变化,是师生自觉自愿的行动。须知,是不是书香校园,社会自有公论。挂了牌的“书香校园”到底能“香”多久?浓浓书香会绵延不绝吗?在如今的评价制度下,我们的学生有大把的时间读课外书籍吗?我们要改革评价制度,更要改变这“喊口号”的行为。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培养终身读者。

四、“你真棒、你真细心、你太伟大了。”
    如今的老师深知“赞赏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莎士比亚语),夸奖学生的话语如泉水般汩汩冒出,什么“你真棒了”、“你真聪明”、“同学们真会动脑筋”之类的套话随处都能听到。而视批评如履薄冰、如越雷区,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爱迪生”,夭折了一个“牛顿”, 压制人的成长。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赏识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教师喜爱的、经常运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与方式,表扬成了一道新的风景线。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教师一味都以“很好”、“真会动脑筋” 、“你真棒” “你真细心”等甜言蜜语进行评价,这些常挂在嘴边的评价语,已成了一些教师的口头禅,在课堂中泛滥起来,几乎到了令人咂舌的程度。也不管问题回答得是否真的需要夸奖,把表扬变成了一种程序。
   
   殊不知,过多过滥、分寸失当的表扬,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 “一路叫好”却枯燥无味,让学生或盲目自满,或沾沾自喜,滋长学生的傲慢情绪,经不起学习上的挫折。这样的“赏识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清楚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导致学生形成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甚而滋生一种投机取巧心理。

   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一项研究显示,受到过度表扬的学生往往不愿意承担风险、不愿付出努力、自我激励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善用表扬,还要让学生学会接受批评。

五、“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
   在一节课的结尾,老师最喜欢问的常常是“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之类,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话音刚落(教师往往还会习惯性地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们就纷纷举手,你一言我一语,眉飞色舞,人声鼎沸,授课教师则频频点头,甚为满意。那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孩子们海阔天空地说,并且不断有新的发现,课堂气氛之热烈是空前的。

    这样的课堂设计,看似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则是“花架子——中看而不中用。”遗憾的是教师常被如此活跃的气氛蒙蔽,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不品评、或全盘肯定、听之任之,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就到哪,就等下课时间的到来。课堂小结,单纯地成了教学的流程,教师没能充分利用学生获得的信息,深入探究知识,造成资源浪费。
课堂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教育艺术,别人用得好的,不等于“放之四海而皆准”。 教师要善于揭开这些课堂流行语的神秘面纱,敢于对一些教学“流行语”说“不”。 要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智慧,寻求适合自己课堂的精彩,让教学用语句句走进学生的心田。(作者:颜林忠,选自《中国基础教育》2011年第一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2 23:35 , Processed in 0.05931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