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四中《四十年校庆》 孝感四中首届学生万尔遐赋诗一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23 23:05: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时河下恋依依,初课蛙扒手抓泥;
三年跟师学绝技,五洋搏浪不稀奇;
一身水,半遮衣,滩平友聚好围棋;
忽闻校晚钟声唤,一路低飞过柳溪;
儿时大铺恋依依,爱把枕头当马骑;
听板闻梯来不想,吹灯钻被作鼾低;
月儿读,梦儿稀,哨子声同报晓鸡;
四十年来鞍上睡,五更总是那只啼。
孝感四中《四十年校庆》  孝感四中首届学生万尔遐赋诗一首。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3:06:58 | 只看该作者
我也非常怀念老四中!

文/胡仕奇



  提起四中,我也是非常怀念的!虽然我在四中教书只有两学期,具体在1982年9月到1983年5月。当时我教高一和初三两个头的化学课。十一、元旦文艺晚会,我都作为教工代表,主动上台献节目与学生同乐,“朱伯儒事迹报告会”我作专题演讲。我主要是从事青年团的思想工作,曾被老同志们认为,我是继胡敦云后的第二任搞得火红的团委书记,那一届的学生估计都记得我。那时候学校读书风气很好,学生思想紧张活跃,教师勤奋卖力,高考升学率也很高,据说,那个时期是继袁坤、马继田校长后的第三个四中最辉煌的时期。
  当时书记、校长是老校长刘焱波,副校长是程侠,教导主任是刘国雄、团委书记是我,工会主席是刘子荣,语文教研组长是李诗荣,数学组长是黄邦杰,理化组长是管博臣,史地外综合组长组长是胡少章,班子强劲,可谓人才济济。这些老师不知大家还记得么!
  我是1983年5月以后才从四中调到三汊镇政府去的,我走后多年,还经常到四中拜访我的故旧朋友,直到我当校长的学生周洪武离开那儿以后。
  当年的班子成员后来个个成了顶梁柱,刘子荣后来从四中书记、校长当了三汊教育组长,刘国雄在楚澴中学当了副校长,黄邦杰从四中副校长调到孝感四技校当了校长,胡少章从四中副校长调到毛陈高中当校长,管博臣当了四中副校长后,先是应聘甘肃白银稀土几万人的国防大公司当了高中子弟学校校长、书记,多年后落籍光化,现从光化技校校长退休,他是我的恩师,我好多年没有见过他了。他们现在都老了,假如知道大家现在还记得他们,我想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3:08:27 | 只看该作者
中学
1950年,安陆师范迁至三汊埠周太和老宅,1952年迁至孝感,为孝感学院前身。1956年秋季,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和发展,孝感县在三汊埠设立孝感县第四中学(后为三汊中学),委派刘焱波、管立群[管季超的伯父]作前期筹备工作,招5个班,学生275名,教职员工17人,校长袁堃。1959年2月,全省确定工作重点中学11所,三汊中学成为其中一所。据《孝感市教育志》(1883~1987)记载:三汊中学是1956年创办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1959年1月,在孝感县1958年教育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印发了《先进学校—¬¬——孝感三汊中学情况介绍》的书面材料,介绍了这所学校大办工厂、农场,进行教育改革以及关心师生生活福利,勤俭建校等方面的情况。1959年10月县文教卫整风办公室整理印发了介绍该校校长袁堃先进事迹的典型材料。1959年12月,县文教局上报了《孝感县教育先进集体单位——三汊中学》。1960年春季出席武汉市(这一年孝感属武汉管辖)及湖北省文教卫方面的群英会,并评选为先进单位。6月,校长袁堃作为先进单位的代表出席了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全面跃进的三汊中学》的发言。1959年初,毛泽东主席视察湖北,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王任重向毛泽东主席介绍了三汊中学的办学情况,毛泽东主席听后赞许的指出,这就是无产阶级办学的方向。1960年三汊中学列为全省重点中学。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3:09:08 | 只看该作者
湖北省孝感第四中学劳动生产制度(草案)
   一、我国普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踏实社会主义者、有相当文化水平的身体健康的体力劳动者。其次才为培养专门人材打好普通知识的基础。根据国家总为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经常化,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就成为我校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了。其目的要求如下:
1、培养学生从事劳动生产的技能和技巧,使学生懂得工农业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并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
2、培养学生有自觉纪律的习惯和爱护公物及艰苦朴素的作风,使学生了解学习是艰苦的劳动,劳动生产也是艰苦的,中时也是光荣的。
3、组织学生生产劳动,提高伙食质量,解决学生经济上的困难,通过与群众共中劳动,能和群众建立一定的感情。
二、劳动生产范围:
第一条:组织学生抬米、挑菜、修操场、筑路、植树、抬沙等校内公益劳动。
第二条:参加社里割麦、割谷、车水、挑塘泥、拾谷蔸、插秧、搬运物品均属于社会义务公益劳动。
第三条: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技巧的方面的生产劳动,从一九五七年下季起开始试行组织学生种谷、种麦、生产各种蔬菜、饲养、学习理发、木工、开汽灯、植物实验,缝衣,学会计、厨师等劳动。
第四条:组织学生参加寒暑假、农忙假、星期日、例假回家参加生产劳动和其他工程建设有报酬的劳动。
三:组织原则:
第五条:除校内公益劳动和社会义务劳动外,每人只限于参加一种劳动。(如果学生从事木工就不得另外参加饲养)
第六条:技术性的劳动或一般性的劳动,均在课余时间里进行,不得影响正常学习。
第七条:全校分别组织饲养小组、植物实验小组、物理小组、地理小组、理发小组、缝纫小组、木工小组及35个一般性的生产劳动小组。
第八条:生产劳动小组和植物实验小组等7—12人,组长由学生自己推选。其他各小组不得超过5人,需要增加人数者须经领导小组批准。
第九条:每班生产面积0.5亩至1亩为限。
第十条:全校成立生产劳动指导小组,设正组长1人副组长5—7人,负责领导学校各种生产劳动。而班主任,班组的当任领导者负全面责任。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3:09:56 | 只看该作者
光辉历程  时代写照
——孝感四中的变迁

孝感市东南腋下,有一个古老而带有传奇色彩的小村落——三汊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素有“小汉口”之称,此为北上杨店、小河之重要通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这里曾有一所饮誉全国的著名中学——孝感四中。
孝感四中是当时孝感县在解放后第二批发展的三所中学之一,创建于1956年,根据序号排名称为“孝感四中”,于1960年后更名为孝感县三汊埠中学,此后,社会对学校一直是二名并称。
1956年,国家在恢复基本建设的同时,发展教育事业,资金十分困难,为了及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人才,县委、县政府决定利用当时三汊埠一位有名气的工商业主周太和的旧居作为校舍,仅拨给2000元开办费。第一任校长袁坤和具体负责筹建工作的总务主任刘焱波,本着勤俭办学的原则,把极其有限的资金,往最急处使用。首届招生计划是五个班,275人,他们因陋就简,将一幢旧居室稍加改进作为学生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在二进三楼里,利用木楼地板当床作为学生宿舍(自建校之初至1996年拆除此楼新建教学楼间在此读书的学生都有睡“地板床”的体验),在后面偏房里打几个灶作为师生食堂,用仅有的2000元开办费重点解决学生必需的桌凳。为了节省开支,学校利用汛期,到武昌白沙洲采购木材,水运回校(当时没有修筑府河大堤及北泾咀排灌站,船只自长江到府河的入江口、沿府河逆流而上经野猪湖、三汊河,直达三汊埠,此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一直是一个水路运输很发达的水埠码头,后因兴建北泾咀泵站阻断了水流,水运随之而消失。),再请木匠在校加工,由于全体筹建人员艰苦努力,从1956年5月上旬计划筹建到当年9月1日开学,仅用三个多月时间,就把创办新校的一切工作准备就绪,使学校顺利开学。学校招生范围遍及现在的三汊镇、祝站镇、闵集乡、杨店镇、西河镇、新铺镇、毛陈镇、朋兴乡以及孝昌县的丰山镇。
为解决继续招生的学生教室和教师增容后的办公、住宿等问题,当时的学校班子,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坚持搞好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勤工俭学,积累资金。在创建的第二年上半年,又新建了三间教室,保证了二届招生。1957年下半年,学校利用劳动课、星期天和假日时间,建立校办工厂,开展勤工俭学,先后办起了砖窑、石灰、印刷、化工等厂,逐步筹备了建校材料和资金,分别于1958年和1959年共建新教室9间,基本上解决了后续招生的需要。同时,师生们还自己动手自制体育器材和多种教学用具,通过三年时间的艰苦奋斗,一所全日三年制初中已初具规模。
建校之初,条件虽然艰苦,但学校领导始终坚持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关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严谨治学,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勤工俭学,达到教育出人才,劳动出成果。教师们认真备好课,教好课,重视和开辟第二课堂,努力做到课内外结合,保证了教学质量。由于教师们关心学生,严谨治学,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校园内刻苦学习蔚然成风。有的学生口袋里常备有辣椒,学习疲劳时咬上两口,刺激大脑,赶走疲劳。还有的学生在睡觉熄灯铃声响过以后,使用手电筒在被子里偷偷照着学习,这种学习劲头颇有古人“悬梁刺股、凿壁借光”之刻苦精神。由于师生们共同努力,在1959年首届中考中,升学率达80%以上,在原孝感地区近百所中学中独占鳌头,名列第一,直至1965年,连续七届中考都保持着这一成绩,遥遥领先于那些老牌中学。这一时期从这里走出去的莘莘学子,现在大多数都已成为国家栋梁,有的在党、政、军各界担任着较高的领导职务,有的在国家一流学府里担任教授、研究生导师,有的在海外学成又留在国外高等学府讲学、任教,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成为卓有成效和、赫赫有名的企业家。
取得显著成效的三汊埠中学,当时在全国教育战线名噪一时。1958年,毛主席视察湖北,听取省委书记王任重关于三汊埠中学情况的汇报后说:“这就是无产阶级的办学道路”。当年,校长袁坤出席了全国教育战线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捧回了国务院颁发的“全国教育战线先进单位”的奖牌。1959年又获全国教育战线十面红旗的光荣称号。1960年4月武汉市召开的“市文教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孝感县三汊埠中学及校长袁坤均为“十大红旗单位”、“十大红旗标兵”的榜首(见1960年4月17日《长江日报》四版)。1960年到1961年并列为全省11所重点学校(见省教育志353页)。作为学校代表的校长袁坤的大幅照片在全国各大报纸上刊登,《长江日报》专题报道了三汊埠中学的先进事迹,“勤俭办校”、“精雕细刻”的办学精神则成为各地学校学习的楷模,全国各地来校参观学习取经的络绎不绝。
三汊埠中学的事迹及校长袁坤的照片在《长江日报》上公开发表以后,袁坤本人隐瞒自己曾是国民党的历史因此而于1961年7月被披露,这也为后来文化大革命中部分激进人员冲击学校带来了口实。十年动乱时期,给三汊埠中学造成严重破坏,不少师生精神、肉体受到创伤,学校内开展“斗批改”,学校各种档案流失严重,图书散轶,实验室仪器丢失贻尽。特别是在1969——1971年间,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学校于被迫停办,教职工多被附近其他学校借用,其余的则留在原校开展生产劳动。1956—1971年间在校担任校长的有袁坤、刘焱波、李书、傅书贤、曾建华。
1971年,三汊埠中学恢得办学,由初中改办二年制高中,名为孝感县三汊高级中学,部分外借教师返回学校。这期间,学校以学工、学农为主,没有升学任务,大学招生是通过推荐上大学,也就是当时所称的“工农兵学员”。当时学校仅农场就有100多亩,在远离学校2.5公里的洪山寺,此农场直到1980年以后才无偿交给附近村民种植。
1977年,十年动乱结束。时任校长马季田、副校长龚汉生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在县教育局和三汊镇党委的领导下,为发扬“四中”光荣传统,弘扬“四中”精神,殚思竭虑,劳心劳骨,使尘封十年“勤俭办校”、“精雕细刻”精神重振雄风。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恢复高考制度的重要精神,于1977年夏季,召集凡三汊埠中学历届毕业的高中生或愿意报考高校的社会青年到校免费补习,参加补习的100多人,分文理两科补习班,在教材和补习资料奇缺的情况下,学校领导亲自带人多次到华师、省实验中学等名校搜集资料,寻找教材,全体教师在停教数年后,再展风采,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在恢得高考的第一年,便首战告捷,这一年共有16人考入武大、华工、华师、上海交大等国家重点大学,46人考入省级各类中专。
1984年改为三年制高中,自1977—1987年的这十年中,历任学校领导班子,在教育工作恢复时期,始终把重振“四中”雄风放在重要位置,及时恢复和发挥党、团支部、工会、学生会等各个组织作用,全面加强学校管理,出台一些重大管理措施,如教学上的跟班听课制、年级教学观摩制、班主任工作责任单科达标制、后进学生帮教制等,使学校遭受十年浩劫后很快恢复勃勃生机,走向正常,在获得新生的基础上又重铸历史辉煌。孝感四中自1956年创办至1969年停办,共培养初中毕业生2000多人,自1972年恢复办学开办高中,至1990年学校整体搬迁共培养高中毕业生3800多人。1971——1990年间在校担任校长的有祝心全、龚汉生、卢俊杰、胡经官、马季田、田耕、程侠、刘子荣、黄邦杰、管博臣[管季超的堂兄]
1990年2月,由于师资、生源不足,校舍破旧、学校教学硬件设施匮乏等多方面的原因,孝感四中(三汊高级中学)由三汊埠(埠镇村)搬迁至三汊镇镇区,原华中农业大学孝感分院与同期整体迁入的赵陈中学合并,组建为一所由初中到高中的完全中学——三汊镇三汊中学。
与之毗邻的埠镇中学则整体迁入孝感四中(三汊高级中学)的原址续办三年制初级中学,新一代的年轻领导人充分利用这块“风水宝地”,高举“孝感四中”的大旗,让这所有着光辉办学历程的学校再添新彩,随后的几年中,学校领导集体团结全校教师,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拼搏精神;勇于开拓,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爱岗敬业,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1995年,在全镇五所中学中考取重点高中人数占第一位,名列孝南区榜首。
1996年,在三汊镇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学校拆除了已成D级危房的所有建校之初的旧式砖木瓦房,新建了一栋四层20个标准教室的教学楼,同年由原孝感四中历届校友捐资修建的一栋校友楼——教师宿舍楼也如期竣工。并在1997年10月成功举办了孝感四中(三汊埠中学)建校四十周年庆典,回校参加庆典的历届校友有1500多人。与此同时,学校于1997年至2000年又恢复开办高中三年,终因生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而停办高中,继续开办单一的三年制初中。1990—2007年期间在校担任校长的有江保勤、梅建辉、周红武、杨剑、李义喜、黄海华。
2007年9月,根据学校布局调整的需要,三汊埠中学整体迁入三汊初级中学与之合并,至此于1956年开始创办学校的孝感四中(三汊埠中学)旧址则重新组建了一所全日制的完全小学——三汊埠小学,校长邱三和以孝感四中“勤俭办校”、“精雕细刻”精神为校魂,发扬新三汊埠中学的“三种精神”,抢抓湖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的机遇,大力践行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对学校环境实施全面改造,学校已呈现出旧貌换新颜、枯树发新芽的新气象,一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全日制小学已在原孝感四中(三汊埠中学)的旧址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3:11:11 | 只看该作者
1951年抗美援 朝伤兵疗养院设在三汊埠商人周生记旧房中,撤走后,孝感师范由安陆迁来。1953年师范迁入孝感城区后,孝感高中在此设过分校。1956年孝感县政府委派袁堃、刘焱波、管立群等人于5月1日来三汊埠开办孝感四中,开始时招了5个班,275名学生,1959年下季就成为了省“红旗学校”,后合并到武汉市。1960年定为全省11所重点学校之一,当年9月由当时的副校长刘焱波赴省开重点学校校长工作会议,会上贯彻了“调整、整顿、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孝感四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从此走上精雕细刻的轨道。三汊埠这个藏龙卧虎之地在孝感四中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人材。据粗略统计,孝感四中学子中脱颖而出的有,政界:原武汉市委副书记程康彦、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詹锦云、深圳市政法处长程正华,国务院老干局局长盛其松、省农业厅副厅长徐长堤,湖北省贸易厅副厅长张忠保;军界:少将师长胡志平,北京军事博物馆馆长大校李云平、解放军大校黄小汉、湖北省交警总队政委汪昌铁、国防部师级军官江海洲。文化教育界:华师博士生导师、中 共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李良民、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忠云、同济医大教务处副处长李守国、广州大学教授陈合明、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铙胜文、陈汉峰留美后被聘为某大学教授、孝感市作协副主席胡仕华。孝感四中的教学质量一度在原孝感地区名列前茅,1970年孝感四中由初中改办高中,名为三汊高级中学,直到1990年底与原赵陈中学合并后搬迁到原华中农学院三汊分院校址,成为一所完全中学,三汊埠初级中学迁入高中校内,2006年初中改办为三汊埠小学。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3:13:32 | 只看该作者
8#
 楼主| 发表于 2012-6-9 21:51:42 | 只看该作者
数学老师:
天高云淡:http://blog.sina.com.cn/dfshuxue
张老师:http://blog.sina.com.cn/logsi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14:59 , Processed in 0.1104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