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过滤老师“言语暴力”的杀伤力2011年04月06日 作者:杜佳雯 来源:新闻晚报 杜佳雯
[案例回顾]
例一:一位香港朋友的孩子在学期初转到这里上学,没多久他却发现儿子越来越不喜欢上学了,仔细询问,孩子回答说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说他上课不规矩,没坐相。
例二:有学生郁闷地跑来说,与老师似乎闹僵了,大致经过是这样的:早上老师讲评试卷,这位学生较糊涂,一开始没找到自己做好的那张,课桌上无意放了一张其他学科的空白卷,遭到老师一顿批评。
例三:又有家长倾诉:孩子由于长期受到老师言语攻击,回到家郁郁寡欢,她真想找那位老师好好谈谈。
对此,上戏附中心理教师陆婷认为,“言语冷暴力”固然有老师的原因,但问题可能也有部分在于孩子自己。
[分析]
“言语”为何成“冷暴力”?
陆婷针对孩子感受到教师“言语冷暴力”的问题先做了分析。
原因一,孩子对“冷言冷语”的感觉阈限变高了。言语是人际沟通的媒介,是有“温度”的,暖言暖语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自信;相反,冷言冷语能击溃孩子的信心,给他们带来伤害。然而,孩子似乎对“冷”太敏感了。
陆婷说常听到老师、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都要听“好话”,听不得半句指责和批评。她举例道,可爱的小外甥女就因为老师前几天点了几次她的名字,叫她在椅子上坐稳(老师其实是怕孩子摔着了),小外甥女就认为老师在批评她,她委屈地掰着手指说:我记得老师已经“批评”我7次了;事实上外甥女在幼儿园里面经常是老师表扬的对象,估计有几十次了,但她都忘了。为什么会感受到老师的“言语冷暴力”,很多时候,孩子们对“暖语”“过滤”了,对“冷语”“纠结”了。
原因二,孩子缺乏自我开解的勇气和行为。当遇到教师“言语暴力”时,除了少数和教师冲突,大部分孩子常选择“逆来顺受”。如例三中的孩子,实际上他可能在校表现出来的是脸皮厚,经常自嘲,所以同学及老师还以为他特别开朗、开得起玩笑。后来通过家长与老师的沟通,老师深表歉意,老师不是特意拿他“开涮”,只是为了与孩子打成一片、搞活气氛而已,老师其实还蛮喜欢这孩子的。
的确,大部分老师在学生前面一般很小心措辞的,但一旦不小心,就构成了“言语暴力”,让孩子很“受伤”。孩子因自觉感到伤害,往往会选择与老师疏远,于是当时的阴影就构成了孩子心理永久的“痛楚”。
此外,由于学生时代,老师和同龄人群体构成了孩子最重要的交往群体,所以孩子特别在意生命中重要人物——老师的评价,也造成孩子对老师言语的敏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