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札试读之九 龚明德
湖北襄樊农家子弟,“工农兵学员”之前为乡村教员、之后为大学教师,再后来干过二十七年国家出版社编辑,2007年年底回归讲台,现任一所师大文学院教职。工余写作,出版著作多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华书局成立八十周年,书局编辑部从库存旧档案中选编精印了一部《中华书局收藏现代名人书信手迹》,于1992年1月公开发行。书中有梁实秋的五封书信手迹,都是谈书稿的、都是写给时任中华书局负责人舒新城的,我们来读这五封书信中的第一封.
新城先生执事:
前承约编《文艺批评纲要》及《现代英美文学》二书,盛意至感。弟自离沪后南北奔波,数月间迄未安顿,至今方得暇晷。惟两书均未动手。若不宽假时限,诚恐有误出版,盼即另觅高明,以免延误。专此道歉。即颂
著安
梁实秋顿首
四日
欣赏梁实秋这封书信手迹,很显眼地可以发现他是在“国立青岛大学用笺”的公用笺纸上给舒新城写信的,这就得略叙一下梁实秋当时和稍前的行踪了。
在这封书信中,梁实秋说的他“自离沪后南北奔波,数月间迄未安顿”,是指他1930年夏应杨振声邀请,与闻一多一道先去青岛大学参观,在接受聘请后又返回上海举家迁往青岛这一持续“数月”青沪两地之间“奔波”。梁实秋应聘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闻一多应聘青岛大学中文系主任。这一年梁实秋虽然只有二十八岁,结婚也才三四年,但已是一双儿女的父亲了。两个孩子,女儿梁文茜两岁多、儿子梁文骐刚出生三四个月,一家四口的长途迁移,还得在短时期内再在青岛重建一个家,自然不是易事。
关于这次应聘青岛大学,梁实秋的《忆杨今甫》中有一段精彩的回忆,此文最早收在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4月初版《看云集》一书中,涉及应聘青岛大学的一段为:“民国十九年夏,今甫奉命筹备国立青岛大学,到上海物色教师,我在此时才认识他。有一天他从容不迫地对闻一多和我说:”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浏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决不勉强。‘这’先尝后买‘的办法实在太诱人了,于是我和一多就去了青岛,半日浏览一席饮晏之后我们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今甫待人接物的风度有令人无可抵拒的力量。“
经过“数月”的“奔波”,终于在“风景环境”方面属“全国第一”的青岛安居下来,“方得暇晷”之际,“文债”的偿还已成了梁实秋此时的要务。他首先记起来的是前年春中华书局负责人舒新城的约稿。
舒新城为了他的中华书局向梁实秋约稿,也是值得一说的,因为这与鲁迅有很大关联。1929年前后,鲁迅多次撰文攻击比他年幼二十二岁的梁实秋,使得梁实秋的声名陡涨。同时在与鲁迅的论战中,梁实秋确实也充分展示了他的文化思想水平和理性论辩能力。正因为这一点,刚刚出版了梁实秋翻译的短篇小说集《结婚集》的中华书局当家人亲自又约梁实秋赶写两部书稿,都属于文艺理论方面的,是当年已为世人熟知的梁实秋的强项。(南方都市报 [url]www.nddaily.com[/url]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从书信后半部分的内容可以看出,梁实秋已是一派大家的谦让风度,他两次强调怕影响中华书局业务,建议舒新城“另觅高明”。然而,舒新城却是认准了这颗文坛新星,一定要锁定梁实秋,要他供稿,而且一约就是两部书稿。仔细辨认书信左上方舒新城以“城”的狂草署名的批示,为“请指定交稿期”。也就是说,中华书局当家人体谅梁实秋的现实情况,松口说可稍缓“交稿”,但最终还是得提供书稿。或许是真忙,一直到一年之后的1932年11月6日梁实秋才将其中一部名为《文艺批评论》书稿“应备之序文、编辑凡例、各章问题及参考书目等项拟就”,并从青岛邮寄发出。这部专著《文艺批评论》,1934年3月由中华书局在上海出版。
梁实秋1932年11月2日在青岛为《文艺批评论》所作《自序》开首的“一九三○年春余应中华书局之约,开始编一本短简的《文艺批评》”,就恰好印证了这封书信一开始所讲“前承约编《文艺批评纲要》”的叙述。“一九三○年春”被中华书局约稿,将近一年后才正式函复,而且还是不太积极的回复,表明当年梁实秋的名声、地位和底气支撑着他可以有如此做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