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生作文的原点在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7 14:44: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小学生作文的原点在哪里?作者:新浪网友
认清目标 找准原点 固本培源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
读了建国以来的所有小学语文“大纲”“标准”,发现尽管语文单独设科已有百年的历史,但作文教学确实难以总结出几条像样的经验来。我们所能放心的经验大概还是古人早就总结出的那几条。当前我们的教材里没有作文教学,大多数教材只是选文读本,是阅读教材,而作文教材隐匿其中,任由使用教材的人自由发挥,全凭教师个人努力程度。有责任心的,在作文教学上肯下功夫的,文章写得好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作文水平就高些,相反就差些。完全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
我觉得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建国以来,我们还有我们的学生一直被一种望文生畏的心理困扰着,是什么原因,我以为这是我们长期以来没有给小学生作文以恰当定位有关。“小语姓小,习作姓习”。首先是学生乐“习”。建国以来,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从历次的"大纲""标准"的要求来看,数这次的实验稿标准要求最低了。总结过去的作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一直困扰着我们和学生的作文难的心理,主要是由许多年来我们走了一条成人化、技法化、创作化的道路造成的。
所谓成人化,最典型的表现是“健康”“有意义”之类的要求长期占统领地位。什么叫健康,什么叫有意义,这些弹性极大的要求,使得小学生作文成了迎合成人味口的一道菜。在这种要求下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达到的水准无法把握,作文的评价也就陷入了没有恰当标准的混乱状态。这里面有特定时期的社会需要,也有教师操作上的盲目拔高。还有应试教育的影响,因为改考卷的是成人而不是学生.所谓技法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过分讲究写作技巧,一段时期我们已经习惯于给小学生讲虎头猪肚豹尾,讲首尾照应,讲先抑后扬,讲画龙点睛,几乎把人类几千年写作所总结的技法都搬到了小学生作文这个餐桌上来了。将技法知识化灌输给学生。所谓创作化最明显的表现即是要求选材新颖立意深远。我们甚至要求小学生要以小见大要平中见奇要发前人之未发。
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是清楚明白
课标将作文更名为“习作”我以为是为了突出一个“习”字。“习”意味着以“习”为乐,不然就谈不上真正的习”,被逼着“习”是没有生气的;"习"意味着可以不成文,一句话也可,一段话也可,长篇大论也可;"习"意味着是练习,而不是要表达什么成人所谓的思想,也谈不上健康不健康,只是教师要注意价值观的引导罢了。
叶至善回忆父亲叶圣陶先生教他作文的做法能给我们诸多启示: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说:“这是什么意思呀?我不懂。”其子女就得调遣词语或重新组织句子,尽力让父亲听得明白。直至叶老说:“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懂了”时再继续读下去。
所以,小学生作文最重要的就是要说或写清楚自己想说或写的意思.这一点我们完全有必要拿整个小学阶段来使学生做到.而不是以牺牲大多数孩子为代价的拔苗助长。生活中我们首要的是要把意思写或说清楚。让人看了听了能够明白。
小学作文教学的原点是内在需要
其实小学生很是作文的天才,他能说出大人想不到的话,也能写出大人想不到的文字。
所以古人说:“心生言。”“情动而辞发。”让-雅克-卢梭也说:“语言生于激情。”原始人有交流的强烈需要才产生了语言。我们的孩子不是没内容写而是没有写的激情。孩子们怕作文是我们没有激起他们的内在表达需要。每个孩子都有表达的需要,只是我们没有找到恰当的办法去激发。再加上我们每次一要他们写作文,就是一大堆的要求。比如人教版某册的一个积累运用里的作文题对写这篇作文的要求一共有七个,成人看了都头晕,孩子们看了不把他们吓倒才怪。积累固然重要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有了积累写不出好文章的人在我国古代多的是,所谓两脚书橱式的人今天也有,是什么原因?“不平则鸣”!学生情感的河床没有发生倾斜,情感之水怎么可以流动起来呢? 明代的李贽曾经说过:“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不是该从创设情境,拉动内需,多一点实践,少一点限制入手,让我们的学生童心焕发、自鸣天籁呢?
小学生写作文的过程是对话过程
对话理论认为,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从胚胎时代就在与外在世界的对话中不断地建构自己,建构就是生成。比如幼儿学说话,几乎是无师自通的。一个正常的孩子到了三岁左右就已经习得了一套比较完备的话语系统,靠的完全是他自身与外在环境对话的结果,而这种对话的过程是或隐或显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心智活动。小学生作文作为一项语言综合能力的训练,它也是小学生与相关因素对话的结果,是小学生与相关因素对话后的一种生成。
选材:与生活原型的对话
小学生从选择写什么到决定写什么的过程,实际上是小学生与生活原型进行对话生成的过程。小学生的的头脑里储存着丰富的生活内容,这些内容一个片断一个片断地按着时间的顺序在头脑里排列着。当小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与他储存的片断相似的情况时,那个片断就会打破时间的顺序跳到前面来,参与对话从而在他们心中生成一些新的东西。作文教学正是在这个机制上进行的,因而要想让他们写出什么,教师就要通过一定的相似情境去调动他们头脑里的生活,让他们与这段生活展开对话。通常一次习作训练,往往会有很多生活片断跳到前面来供他们选择,此时他们会根据作文的要求,与这些片断展开深入对话。他们要在头脑中反复地比较几个片断的优劣并作出判断,不断地肯定自己、否定自己,而作文要求就是对话的轨道。要求过多过高,轨道阻塞,对话就会不能进行,小学生就会觉得没什么写的或不知道写什么。
构思:与言语范型的对话
怎样写是学生作文时要事先考虑好的。有很多孩子,有着极好的内容但是写不出好作文。一个孩子在《我的烦恼》里写道:“我有的时候做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但我却写不出什么好作文来。”孩子想把自己经历的有趣的事情写下来,可是她想来想去不知道从何处下笔。我想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这是孩子们作文时与言语范型对话失败的结果。孩子们积累的言语范型太少。如果我们的孩子有了有趣的内容想把它写出来,马上就会有一篇类似的文章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而且那篇文章是怎么写的他心里很清楚,他还会无从下笔吗?如果此时出现类似的文章不是一篇,而是两篇以上,孩子们就具备了创造的条件,他就可能会组合出新的文章形式。有人会说,孩子们读的文章还少吗?六年下来几百篇,再加上自己读的够多的了。但是这几百篇有几篇是被孩子真正内化了的呢?建立在内化的基础上的积累才是有生命的积累。“读书破万卷”“熟读唐诗三百首”,说的都是积累活的言语范型。孩子们只有作文前与言语范型作成功的对话,才能“不会写诗也会吟”,才能“下笔如有神”,才能生成鲜活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文章。
修改:与作文雏型的对话
作文写好了,不修改是不行的,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让每一个孩子养成反复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是作文教学的一大任务。修改作文也是一个复杂的对话过程。别人读你的文章最想知道什么?想说的重点意思有没有表达清楚?这句话顺不顺?这个词语用得好不好?等等,是孩子们在修改作文时经常要提给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基于孩子刚刚完成的习作。修改作文就是让孩子成为自己习作的第一个读者,在与习作的不断对话中生成更好的习作。
为此,我们在评时的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生活,让鲜活的生活成为习作汩汩不息的源泉;要重视积累,让孩子们从小多背诵一些经典范文,为孩子积蓄发展后劲;要让孩子爱读自己的作文,并养成修改的习惯。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要想提高质量,我们以为必须认清目标、找准原点,重视固本培源.
注:此文部分发表于<小学语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22:09 , Processed in 0.1281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