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先生在线答汲古斋主人
汲古斋主人:
陈先生好:关注先生有20年吧,有这个机会向您请教要感谢网络。问3个问题,请您解答我的困顿。
1:我仔细看了您的个展的作品,基本上是鸿篇巨制,当然由于展览和展厅的需要,现在书法作品都是越大,视觉冲击力越强越好,但什么问题都是辩证的,当展览效应大行其道时,书法本来所承载的文人化或者赖以把玩的情趣额就会减弱,请问陈先生在这一次展览中是如何注意和把握的,对当今社会书法艺术逐渐由文人化向展览化过渡您是如何看。
陈振濂:我这次的作品基本上是巨制的说法不是很精准,我们的小作品非常多,只是你被大作品吸引住了,所以只有鸿篇巨制,其实有很多精巧的小东西。你这样的取舍恰恰证明大作品是很需要的。我们有150件精致的小作品,只有几十件大作品,你看到的都是大作品,看到了大作品的效果,而小作品基本上步发挥作用,这说明大作品在展厅中是需要的。
至于赖以把玩的情绪额就会减弱。我觉得你到展厅里会不会来把玩?把玩是在书斋里的事情,所以到展厅里来把玩,没有这个耐力,因为你在那里腿都酸了,都疲劳了,把玩应该回书斋,展厅里就是欣赏。
当然我在展厅里有些东西是可以把玩的,但是既然到展厅里来,任何一个行为的选择,最后背后都要有理由。既然是到展厅里来,你肯定不会带着很优雅的把玩的调子。因为你很辛苦,你要坐公交车、出租车到展厅里来,站几个小时,没有把玩的兴致。从这个意义上说,展览中间要不要有把玩的情趣,可能不必。但是作品中会有一些精雅的东西,不过心态要做一些调整。
2:最近我在网络和《书法导报》孟会祥先生有一个关于中国当代是不是缺少书法家的辩论,不知道陈先生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中国目前缺少书法家吗?中国当代文化的断层对当代出书法大师有影响吗?当今时代会不会出大师或者大家。
陈振濂:辩论我不是很了解,但是不缺书法家,中国书法协会的会员有2万人。断层对出大师有没有影响?会不会出大师?我们现在关注有点杞人忧天,那是后人的评价。我们今天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有没有大师是后代人说的算。今天说了大师也是很廉价的,今天写两笔好字就是大师了?古代不是这样,今天我们对大师标杆的树立水平线太低。今天展厅里有人说陈老师你是大师,千万别说,如果我是大师,现代大师的水平线太低了。所以我们对大师要有高山仰止的定位。如果是这样,不会随便把大师的封号随便封人了。事实上这样的封可能会比较轻薄,不沉重。
3:我一直关注国美,曾经在报纸发表过一篇拙作谈论国美的教学,当时张爱国老师评价是我文章有思想,但缺乏对国美的了解,那我就想请教陈先生:国美的教学和您们那时有区别吗?现在我很关心国美的技法练习,我看到网络国美的学生谈到什么透光临摹,有人说好,有人说这不是写,是做,已经背离了书法“书”的特征,请问陈先生这样的优劣,这样的技法培训是国美特有的技法练习,还是学生自发的一种流传下来的传统,请陈先生给我一个解疑的机会。
陈振濂:这可能有一些误解,可能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定位不是太准。比如说我们学生有没有透光临摹?有。但是如果从一个培养书法家的角度来说,这是做,没有说错。但是我们不是让学生一辈子透光临摹,只是作为一阶段对图片了解精细,这是一个技术手段而不是培训的目标。但是很有新闻效应,别人说你们美院是这样做的?这不是在写是在做,以这样的依据来否定美院的书法是在训练的时候不合格的或者不科学的,我觉得这个大可不必,这只是众多手段中的一种,是我们很多阶段中的某一个阶段。
当一个学生粗心躁气,对古代沉不下去的时候,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加强他的理解,这样的手段越多越好,不要用技术手段来否定教学。
如果这位网友要了解批评中国的美术教学,最好的办法是深入了解,不要一听透光临摹就是怎么样,不是那么回事。太机械的认为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还有人说中央美院的书写是创作性的,中国美院的都是书奴,这是一知半解,听风是雨,知道的只是一片叶子,很多情况都不了解。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出了相当大的例子,我们现在的训练对于学生创作性的思维和创作能力,不但没有压抑,反而是强力支撑了他们的创作能力。但是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从读大学到毕业,这个年龄段不需要你有太多的创作能力,你现在应该是打底盘的时代。如果以两个美术学院,它是创作的,24岁就创作得很好了,你是临摹的,对大学的理解有问题。如果后面没有很大的才情,24岁过早的就走下坡了,但是底盘打得很厚,会慢慢走走得很远。很难切出一个瞬间,你个是书奴,他那个是创作。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令提问者满意,但当你讨论一个现象的时候,请先了解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