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別樣襟懷別樣風---叢文俊教授訪談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9 10:5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別樣襟懷別樣風---叢文俊教授訪談錄




  时间:2003年4月15日
    地点:吉林大学丰草堂
    丛文俊: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书协副主席,吉林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徐:丛老师,近些年您在学术研究、书法创作和艺术教育中都取得很大成就,特别是您的学术研究,影响了很多人,我很想知道,您是怎样进行学术研究的?
    丛:这个问题很大,不好回答。简单地说,做人要老实,做学问更要老实。做学问不是做秀,也不同于谈体会,它是科学,是讲究学术规范的。换句话说,做学问要货真价实,标准是不欺人,不己欺。当代书法研究时日尚短,不大讲学术规范,也有点乱,但这不能成为蒙骗世人的理由和机会。白纸黑字,发表出来就是铁案,我们不能让世人看不起,让后人失望。当然,要做好学问就得忍耐寂寞,也很苦,但不乏乐趣。衡量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要看他能发现多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学术价值有多大,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科学与否,材料是否全面,分析是否深入得当,结论是否可信,其研究能否处于领先位置,或是有多少创意,等等。而要做得好,必须不断地学习,以掌握新知识,了解最新学术动态,不能局限于书法本身。
    就我的性格而言,我不太喜欢单一的研究。对我来说,考证和个案研究是基本功,还要学会宏观把握书法史,尤其注意史学方法和史学理论。作为史学方法和史学理论,集中体现在我为七卷本《中国书法史》写的总论(已出版,序在《先秦·秦代卷》卷首)和即将出版的80万字的自选书法研究文集中。书法史研究不能只有我们的见解,所以我做了大量的古代书法文献与书法理论的研究工作,先学会用古人的见解来阐释书法,之后才是我们的评说。
    在书法研究中,凡要填补空白和尝试进行富于创意的开拓性研究,都要从基本的概念做起,逐渐学会如何为它们定义,如何使每一句话落实,使研究从局部到整体丝丝入扣,就像建筑一样。
    徐:学术研究和书法创作有什么必要的联系吗?
    丛:学术研究和书法创作的关系,可以分为无关、间接相关、直接相关三类。无关的,如书法文献的版本、目录、校勘、辑佚、辨伪、断代、注释等;书法史中的书家事迹、交游、谱牒之类,名物制度之类,出土金石砖瓦简帛各种遗迹的著录、考证之类,传世品与刻帖研究,书法通史、断代史、地域史、专门史等限于自身的学术要求,也有很多内容与创作无关。这些无关的学术在于自身的价值,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在该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对历史而言,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积累。日本、美国等东西方学者在古代书法基础研究中涉猎广泛,做得很好,在某些方面相当深入,如果我们做得不够好,就会被人看不起。如果落后于人家,人家讲的东西你不知道是什么,就失去对话能力。学术界非常看重对话能力,它是代表学术前沿水平的标志。如果我们领先,就等于占领了学术研究的制高点,其积极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和创作间接相关的内容很多。例如书家研究,他的师承、变法和出新,书法理论中关于书法审美原理、书法批评的表达方式等,都可以为今人借鉴。借鉴需要读书并具有较好的领悟能力,古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相当丰富,而能取用于今天的东西太少,表明今人在学风、知识等很多方面都有障碍。
    和创作直接相关的内容也很多。例如:书法审美经验与原理,技法与美感、风格,批评术语与美感、风格,共性、个性与创新,雅俗,人与艺术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等等。这些可以用来指导实践的学术研究非常有价值,可惜当代的书法研究与创作严重脱节,书法受好者很少看学术文章,人们大都只关心谁的字写得怎样,报刊上又在捧谁或骂谁等。这种状态还要持续很久,它需要在书法队伍的整体知识和素质有明显的提高之后,才能逐渐得到改善。
    徐:您的篆书、楷书、隶书、行草书无一不精,请您谈谈更钟情于哪一种书体。
    丛:先纠正一个提法:“无一不精”还不敢说,把“精”字改成“通”还差不多。我的书法和读书、研究关系相当密切。我有一个经验,当学术研究涉及到作品时,要尽量多做观察和临摹,能写进去才会论说进去,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评述以代替自己的见解是没有意思的。
    如果说最钟情于哪一种书体,我没想过,似乎写行书、草书最多,时间也最长,并且小大皆能。我的小篆始于大徐本《说文》字形,后转学清人,再后则秦汉金文,兼取春秋战国金文。写拙写丑能带出情绪化、个性化的东西,我曾下了不少功夫,后来自觉与时人靠近,所以近年往外拿的作品都是工美的一路,在平实中求气象、求个性。
    徐:丛老师,您是古文字学博士,请您从学术的角度,谈谈当代篆刻。
    丛:我对篆刻所知不多,就我的理解来说,当代篆刻艺术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创新尝试上,确有超出前人的地方。我以为有所不足的是:古今印人名手多善篆书,而当代的一般作者大都写不好篆书,结果只能在印面形式、刀法效果上作文章,线条很少笔意及蕴含,美感粗糙,不耐品味;再就是爱好者对今人的摹仿趋同,人们以入选或发表为目的,很少考虑如何有个性的理解和创造。概括地说,成绩很大,俗弊很多。在借鉴古人方面,如古玺、币文、镜铭之类还有一些死角,或是很肤浅,以甲骨入印很少有佳作,等等,应该有意地强调学习传统,使之更好地为今天服务。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字形不熟则少变化,强变则易造成错字。试想,古玺不论工拙,都能生动,其中如何结构字形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个内容,而它们并不过分地强调变形,整体的和谐非常重要。
    徐:很少见您的篆刻作品,是不喜欢吗?
    丛:不是。前些年精力都花在读书和写字上了,近年又以学术研究摊子铺得太大,给自己的任务又太重,视力退化,想学也学不成了。再则,如果能在书法研究和创作上有些进步,我就很知足了。偶尔刻印,只想增加些体验,玩玩而已,没把握时绝对不敢拿出来见人。
    徐:您上网吗?
    丛:还没学会用电脑。学生都上网,有什么信息会告诉我的。
    徐:现在书法网有人对您的书法作品有不同看法,您怎样看待?
    丛:有一次去学生宿舍,学生让我看书法网,看到列出几十名“伪书法家”及投票情况,其中没有我。当时还有点遗憾,以为没有人关注我。
    从道理上讲,对谁的书法有不同看法都很正常,对我也不会例外。从我的愿望来讲,我希望听到的是客观的意见,即使是出于私心成见,只要说的有些道理,我也会认真考虑。如果是不负责任的诋毁,我可以淡然处之,挨骂也不是第一次。书法界现状如此,身在其中,就应该有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其实,我在学术研究上早有类似的经历,有的人根本没看懂我的文章,甚至严重缺乏学术常识,就来和我商榷,或是声讨。事情就是这样,好像谁敢说谁就有理,一反驳,就会拿来一堆诸如没气量、没风度之类的帽子扣上,有时还会恶语相向,只好不理。我的学术成就早有公认,尚且不免,何况书法创作。
    徐:您最近忙什么呢?
    丛:在河南要出一本约80万字的论文集,今年55岁,文章选了55篇,大概还要最后校一次。接下来还有两篇文章,是台湾的约稿。之后,全力投入《中国书法批评》一书的写作。
    徐:听说您以前还有一个《古代书法评论词语汇释》的大型项目,现在进行得怎样了?
    丛:资料工作基本完成了。依现在的想法,规模比当初大了很多,写作体例也做了较大修改。《中国书法批评》一书是它的姊妹篇,也是它的理论准备,这本书完成后,关于传统书法批评的许多理论研究、体系构筑都会大体完备,再写词语汇释就会好一些。
    我对传统书法批评的方法、词语、词群结构、语义系统、修辞与风格、古代书论的文体与文学描写、若干专题的个案研究(包括有代表性的古代名篇、概念等)、汉唐间一些有价值的书论的辨伪与断代的考证、在话语情境中对书学旨要的把握、书法批评史、书法理论的基本结构,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历时十余年,积累不少成果,它们都是写书的基础。这两个项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大都来自我个人的探索,借用音乐术语来形容,属于“原创”的。在一个学者的学术生涯中如果有很多属于自己的“原创”性研究也足以自豪、自慰了。
    根据我的体会,这两个项目的学术价值并不限于书法本身,它们还将对与之关系极近的古代画论研究,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何研究古代画论,我也有了大致的构想,并计划在今后的硕士、博士培养中选择合适的人才,如果我没有足够的精力,就指导学生做。
    徐:书法与绘画不同,您打算怎样推广您的书法批评方法和术语的研究?
    丛:这要学会找共同点。例如,书论和画论都出自文人士大夫,它们的语言习惯、如文学描述与修辞手法等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虽然所指有异但可以从彼此相通的笔墨开始,逐渐推衍开来,并且有很多内容是可以借助图示来说明问题的。在我的书法研究中,有些问题已经兼顾到画论,初步做了一些尝试。
    徐:您能不能给年轻人提点希望?
    丛:现在的年轻人比我当年要聪明得多,也更有能力,我对“后生可畏”这句话是置信不疑的。如果一定要提希望,还是老生常谈,就是多读书。读书养人,对如何学书法,明辨个性和脱俗,会有极大的帮助。
    徐:您和我们讲过,你就因为喜欢读书,才从知青、工人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那您是怎么做的呢?
    丛:读书要有书可读,我当年读书都靠借,借不到的时候就读《新华字典》和双钩下来的字帖。上大学以后,读书就容易多了。今天,出版物之丰富,为读书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只要想读,就能立刻办到。所差的是兴趣和毅力,尤其是初期阶段困难较多,这就要看个人的努力程度了。
    徐:您怎样看待自己?
    丛:这个说法比评价自己好些。我以前多次讲过,我比较笨,用我母亲的话说是“心眼慢”,但我肯下功夫。聪明人一天做的事情,我三天做不好,十天总行了吧。功夫下到,笨人也会逐渐聪明起来,也就有了创造性,对自己要有信心。读博士时,先师姚公孝遂常说,要做最好的学问。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这一点,但目标明确,努力就是了,不必问结果。此外,我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做到经常地自我否定,否定是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你也知道,我从大学到博士,学的专业是考古和文字,书法研究和创作都靠自悟,从业余转为专业,不敢轻忽懈怠和粗枝大叶,当教师是讲为人师表的。在我心底,觉得精神状态和当学生时差不多,如果不是要按时上课,指导论文,这种感觉会突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6:21 , Processed in 0.06136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