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做孩子怎样的伙伴 | 与赵学文先生探讨:期刊该对未成年人成长尽什么责任 | 本报记者 卜之
| | 8月10日至11日,全国出版专题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在全行业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抵制低俗出版风,净化出版物市场,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期间,笔者与《新作文》杂志社主编赵学文有一番较深入的对话,共同探讨了在出版物市场刮起一股低俗邪风,甚至于儿童读物中也不乏其例的状况之下,作为少儿刊物出版单位,应该怎样以满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引导和伴随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一话题。
赵学文认为那些庸俗媚俗低俗的出版物已经严重戕害了不少孩子的心灵,尤其是期刊是孩子们常伴身边的伙伴,这个“伙伴”如果不怀好意,孩子们的成长就危矣。
赵学文尤其强调作文类期刊,办刊目标应该不仅是让孩子们懂得作文,更懂得做人。也就是说:作文类期刊必须关注作文本身,但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作文的层面,还必须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地关注作文背后孩子的心灵。通过作文这一形式的引导,来逐渐完成对他们灵魂的净化和心灵的塑造。由此可以得出启示:少儿刊物直接面向广大中小学生,有最便利的渠道将优秀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孩子们,最应肩负起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神圣使命!赵学文说:“许多美好的情感、优秀的品质、人生成功必备的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例如爱、责任、信念、勇气、诗心、激情等等,是完全可以通过我们办刊人的努力,传递到孩子们的心灵中的。当然,首先我们必须要有神圣的使命感!”
通过这个伙伴,让孩子学会爱
记者:曾经有人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爱。您刚才也谈到“爱”这个字眼,那么您认为,现在的一些少儿刊物,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呢?
赵学文:少儿类刊物有很多种,包括综合类、生活类、教辅类等等。我的感觉是,综合类、生活类的杂志娱乐性的东西比较多;而教辅类杂志又面孔呆板。但二者似乎都没将“爱的教育”作为办刊者自觉的意识。就说那些很时尚的综合类刊物吧,经常会辟出重要版面大把大把地介绍青少年喜欢的影视明星,周杰伦啦、F4啦等等,但往往更多的是告诉孩子们明星的个人喜好、发展动态,却很少涉及到明星们的爱心活动。实际上,明星们也不乏爱心公益活动,而他们每一个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爱心表现都会给孩子们带来积极的影响,但不少综合类少儿刊的办刊人似乎是错过了这些宣扬爱心的好机会。再说教辅方面的作文类刊物。其所刊登的反映真情的文章倒是不少,例如,小学生作文会经常写到自己爱爸爸、爱妈妈、爱一只调皮的小猫;中学生作文则会经常谈及友情、朦朦胧胧的爱情。这些都是非常美好的。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一些刊物没有将这些“素材”做丰富,没有通过编者更精心的策划由此让人类情感世界中最美的词“爱”在孩子们心中深深地扎根。我想说的是:其实,办刊者只要心存一份责任感,是完全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让孩子们向“爱”靠拢的!想一想,在孩子们成长的历程中,有什么比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爱的种子更重要、也更值得“大张旗鼓”地去好好地宣扬呢?
我刊就一直自觉而积极地力争使爱的教育做得更为立体和深入。中央电视台曾在“道德观察”节目中报道过这样一个事件:四个孩子玩耍于江边,一个不慎落水,另一个奋力营救,结果是救人者遇难。得救者和另外两个孩子在江边眼睁睁地看着救人者生命消失的一幕,一哄而散。当我们的小学版编辑从电视上目睹了完整的事情经过之后,不禁心潮难平,认为这是爱的教育缺失所致,于是为2004年一二合刊《新作文·小学版》撰写了《懂得爱,书写爱》的卷首语;并于当期刊物中又在首篇位置刊发了编辑自写稿《用爱拥抱世界》一文,给孩子们娓娓道来冰心奶奶———这位被誉为中国“爱的使者”的故事;出现在“文学小木屋”栏目中的作品《如果生命只剩48小时》也奔同一主题而来:作品讲述了一个身患绝症的孩子,主动在路上助人为乐的故事。而小作者本身就有着相同的经历和情怀。为此,编辑又在作品后附上了小作者的个人简历,还配发了小作者的另一篇写实文章《让生命之花美丽绽放》。通过这样的一番运作,爱的教育才得以实实在在的张显。
“小学版”编辑在《懂得爱,书写爱》的卷首语中写道:“《新作文》不是德育刊物,她只是一本作文刊物,但从创刊的第一天开始,她就将爱的教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
我认为,这也应成为所有少儿刊物的共识。
心系家国的责任情怀是这个“伙伴”始终如一的品格
记者:现在有一些孩子,他们聪明时尚、反应机敏,但身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责任”一词的陌生;在更多索取的同时,却不知道付出、回报和承担。您对此现象一定也有良多感慨吧?那么,我们的少儿刊物又应怎样认识和理解这种现象呢?又如何做些有益的引导呢?
赵学文:我想,造成中国一些孩子们缺乏责任感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你上面所提到的,也有其他。比如,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观念多元化,而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又不到位、不得法等等。正因如此,作为少儿类期刊的编辑,要格外珍视那些体现出责任感的稿件。在这方面,我发现有些作文刊物做得还是比较不错的。例如《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中就常设“议论纵横”、“西部放歌”这样的栏目,会经常刊登一些很“大气”的作品,小作者谈社会、谈人生、谈祖国的西部大开发,很有豪气,给人鼓舞、令人振奋。对于孩子们责任感的培养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要有耐心,要慢慢来。但是在契机出现的时候,我们则要及时把握,对孩子们做出正确的引导。
《新作文》在2002年第5期高中版“特别推荐”栏目中,异常大胆地刊发了一篇非传统意义上的作文《我们中国安全吗?》。实事求是地讲,文章中的某些观点并不是十分完满和全面,但作为一名高二学生,能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之后,对我国的国防安全做出独立的分析和大胆的探究,其在和平时期,还能如此心系国家荣辱、安危的大气魄和责任感,无疑是难能可贵的。于是,高中版编辑在文章之后深情地撰写了“留言”,表示无论是《新作文》的编辑还是读者,都要恢复和保持中华民族关注人民、关注国家、关注民族的高尚情怀。这份情怀就是责任感的体现,在当今的时代,因其难觅而显得尤为可贵!如此引导之下,《新作文》各个版别涌现了大量富有爱国精神和社会使命感的作品,如《台湾,美国爱你有多深》、《当下中国学生阅读调查报告》、《活出意义来》、《别了,萨达姆》等。而“初中版”2002年七八合刊一组以“历史”为话题的学生作文无疑堪称亮点。小作者们谈屈原、谈柳宗元、谈李煜,谈遥远而伟大的唐朝,有沉思、有感悟,希求在对历史的追问中,寻找家国兴衰的秘密。
当然,以上仅仅是《新作文》对于激发孩子们责任感的一种尝试,我相信一定还有更多更好的办法可以拿来借鉴、使用。例如除正常编刊之外,我们也不妨组织一些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像“警营夏令营”之类,将责任感的教育贯穿其中。心系家国的责任情怀是这个“伙伴”始终如一的品格。
信念:怀抱坚定的信念是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
记者:的确,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让孩子们懂得爱、懂得责任非常重要。但还有许多关于成长的道理,我们要及时地告诉孩子们,您觉得应该是哪些呢?少儿刊物应该怎样加以正面的引导?
赵学文:我认为,在成长的道路上,怀抱坚定的信念是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但一直以来,信念这个概念好像总是和说教联系在一起。而我们在办刊的过程中却发现,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传达出来的信念的力量十分感人,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深刻的启迪。
在这里,我不由地想谈谈我们刊登的《花开不败》一文。此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大一新生所写,讲述的是作者高中那三年饱含汗水和泪水、不懈追梦的日日夜夜,一经刊出,立刻便引来成千上万的同学给编辑部写信,倾诉这篇文章给自己带来的内心震荡。湖南益阳的吴龙辉老师来信说:“《花开不败》无论是从内容、文笔,还是从思想价值分析,都是一篇少有的佳作。我组织了全体文学社成员进行了认真学习,很多同学都感动得哭了,真的。之后,我们又邀请了学校领导、各班主任和同学们讨论,他们都说,现在的高中生需要的就是像《花开不败》这样的精神食粮……”,而该校的邓姣娥同学则来信说:“我第一次接触《花开不败》,就被文中主人公震撼了。她面对困难所表现出的勇敢以及对人生的那种执着的信念使我深深折服……我终于明白,一个人活在世上,支撑自己不断前进的是信念,保证人生完美精彩的也是信念。”
我觉得《花开不败》这样的文章就应是我们大力提倡的,因为它那样诚挚地给孩子们讲述成长的故事,让孩子们在真实而自然的氛围中接受人生的道理,效果很好。
最近,我看到《小作家选刊》上有一篇文章很不错,也在阐释信念的力量,题目叫《命运》,是卷首语。其中说:“要敢作敢为地向着目标进军,不要让别人来左右你,不要让别人来把握你航程中的方向。”能在刊物最重要的位置出现这样的文字,我想《小作家选刊》与《新作文》一样,也怀抱着良好的心愿吧,那就是让中国的孩子们从小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因为这对他们日后取得人生的成功真的是太关键了!
给伙伴们勇气:一个富有勇气的民族才充满光彩和魅力
记者: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原本存在于他们身上的美好东西在世俗的目光下被悄悄地丢掉。有时,我们竟会用世故来形容一个人的成熟,这真是一种悲哀。您认为孩子们在所谓“成熟”的时候,到底丢失了什么呢?少儿刊物是不是也应为重觅这种“丢失”而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赵学文:丢失的主要是勇气,说真话的勇气。常言道“童言无忌”,可是,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无忌的童言丢失了。它的原因很多,但细究起来,肯定与我们的教育、出版工作者在这方面缺乏积极有效的倡导有关。那个华盛顿砍樱桃树勇于承认错误的故事,对孩子们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但它太“古老”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在听,被重复得太多,反而减弱了它的说服性。而我最近翻阅了不少杂志,竟然也没有找到关于倡导这种勇气的更为生动的例子。
我们刊过一篇小学生写的日记《张老师,这是为什么》。日记大意是: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小作者和几位同学去帮张老师打扫办公室,却发现自己和其他一些同学亲手制作的送给张老师的新年贺卡,拆都没拆就被扔到了废纸箱里。小作者很伤心,写道:“您为什么连看都没看,就将我的贺年卡扔掉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张老师,我觉得您好像永远都不好了……”记得当时读了这段话,整个编辑部都陷入沉思,大家都被小作者敢于说真话的勇气打动了。当意识到这种勇气的可贵时,我亲自带领小学版编辑,在这位小作者的学校与文中提到的张老师以及其他同学座谈。座谈会上,张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小作者则说:“这次座谈让我懂得了写作文要说真话,测试了我的勇气……”随后《新作文·小学版》对这件事情做了全方位的报道,除刊发了小作者的日记之外,还配发了《一种勇气,一种氛围》的座谈会记录。
这算是我们鼓励孩子们说真话的一个正面引导,一个切实举措吧。我希望我们的少儿刊物都能敏锐地挖掘、捕捉这份勇气的价值,不惜用版面大做文章。正像你所说的,少儿刊物确实要为重觅这份丢失的勇气而付出不懈的努力。因为它实在太宝贵了,我们祖国未来的栋梁不能没有它,我们的中华民族不能没有它。一个富有勇气的民族才充满光彩和魅力,才会进步得更快。所以,勇气的培养同样应该是对孩子们的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她犹如爱、责任、信念等等一样,都应该是我们为孩子们的成长送上的沉甸甸的礼物。
点击他们的诗心:拥有诗心的人精神世界会很丰富
记者: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但由于种种原因,走到今天,诗歌的地位竟有些尴尬,就连高考,都拒绝诗歌的加入。那么您认为,成长中的孩子们和我们的少儿刊物,真的可以远离诗歌吗?
赵学文:当然不可以!我们怎么可以离开诗呢?她那样美丽,那样纯净,那样激情飞扬。在我们一生中情感最真纯的青春年代,最渴望去做的事情,是不是写诗?而诗歌,又是多少人关于青春的记忆!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绍振曾说:
诗是灵魂的投胎,是青春成长的一种亮色。不可否认,诗歌有助于塑造丰富的心灵。所以,在此我特别想强调的就是:培养孩子们具备一颗丰富而敏感的诗心,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深远的影响。在未来纷纭复杂的各种环境中,相信有诗心陪伴的人,精神的家园中,会永远拥有自己的一方净土。
好在虽然诗歌处境尴尬,但由于谁也无法遮挡她与青春结伴的身影,所以我看到的情形是:不少刊物实际上并没有远离诗歌,并没有放弃诗歌的阵地,她们依然在坚守。像《作文通讯》的“梦幻工场”、《中学生》的“纯蓝诗页”等就是专门刊登诗歌的栏目;而其他一些刊物,即使没有专辟此栏,也经常会出现谈论诗歌的文章,例如《小作家选刊》就曾经探讨过“诗意生存”这个话题;至于唐诗、宋词啦,更是见于各种少儿出版物中,似乎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相比之下,《新作文》在振兴当代诗歌、培育孩子诗心这个问题上,走得更远一点,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理性思索和实际行动。2002年4月,借北大未名诗歌节的机会,《新作文》与有着光荣传统的“五四文学社”共同举办了“诗教的现状与未来”的研讨会,深切地呼吁:“我们渴望在诗教的引导下,让今天的孩子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心灵,读懂我们民族的语言,聆听到真善美最真切的声音。”而由本刊编辑所写,刊登于《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文章《别阻塞用诗歌吟唱的喉咙》更是呼唤诗歌在高考试卷中的舞蹈!文章结尾深情地说道:“这必然会逐渐地把他们引领至一个水草丰美的诗意国度,让他们发现一个全新的花香鸟语的世界——我们原来就来自那里。”所有的少儿期刊都应该抱有这样的办刊理念:让孩子们原本纯真的心灵在诗歌的天空中尽情飞翔。
激情:激情是直面生活应有的态度
记者:中小学生正处于智商和情商都在迅速变化发展的阶段,应该对生活充满激情,对明天满怀期待,可是,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们的作文中弥漫着孤独、忧郁、无病呻吟的风气,对于这种现象,您怎样看待呢?
赵学文:这种现象在初、高中生中表现得更明显一些。大概是受上世纪八十年代写手的影响,也可能是青春期特有的迷茫造成的吧。我觉得我们对之要有一种宽容、理解的心态。辛弃疾不是也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吗?但是过分地沉溺于愁绪之中,就不是一个新时代少年应有的风貌了。所以,少儿刊物的出版者有责任、有义务告诉孩子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在这一点上,许多综合类的少儿刊物做得是很不错的。像《中国少年儿童》、《男生女生》、《少年大世界》、《小学生》等,它们健康、向上的内容,活泼、生动的形式非常贴近孩子们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感受着阳光的气息,让孩子们明白要用激情来直面生活。而作文类刊物则需以引导的方式将积极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孩子们。我就经常对《新作文》的编辑说:“在选稿时,要多选用一些色调明朗的稿件。要多写编者按、编辑留言来激发孩子们对生活应有的热情。”我的这段话在编辑的选稿中得到了体现,更从编辑对学生作文的点评中可见一斑:例:“生活总会有阴雨,但阳光却还是要显现。美好,终究是永恒的。”(《生活的滋味》点评);“文章里那么多忧愁与遗憾,我们应该用我们的行动去舒展少年那‘紧锁的眉头’。”(《再唱“春风不度玉门关”》点评)。
的确,少儿刊物就应以自己特有的阳光风格和循循善诱式的引导,让孩子们找回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和永远不泯的青春激情。
记者:谈了怎么多,您认为今天的少儿刊物出版者,最应具备什么样的品格,才有可能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无怨无悔地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呢?
赵学文:神圣的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事物开始变得功利而世俗时,保持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气度;才能始终有梦,始终为理想而奋斗!我办刊就抱定这样的使命:为中国的孩子们奉献最优秀的精神食粮,让中国的孩子们聆听真善美的声音!是的,她渴望自己如一抹阳光,照亮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之路!——我相信:这也是中国所有少儿刊物的共同使命,共同心愿!
《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4日第5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