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期刊:做孩子怎样的伙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1 10:4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期刊:做孩子怎样的伙伴
与赵学文先生探讨:期刊该对未成年人成长尽什么责任
本报记者 卜之

  8月10日至11日,全国出版专题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在全行业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抵制低俗出版风,净化出版物市场,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期间,笔者与《新作文》杂志社主编赵学文有一番较深入的对话,共同探讨了在出版物市场刮起一股低俗邪风,甚至于儿童读物中也不乏其例的状况之下,作为少儿刊物出版单位,应该怎样以满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引导和伴随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一话题。

  赵学文认为那些庸俗媚俗低俗的出版物已经严重戕害了不少孩子的心灵,尤其是期刊是孩子们常伴身边的伙伴,这个“伙伴”如果不怀好意,孩子们的成长就危矣。

  赵学文尤其强调作文类期刊,办刊目标应该不仅是让孩子们懂得作文,更懂得做人。也就是说:作文类期刊必须关注作文本身,但绝对不能仅仅停留在作文的层面,还必须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地关注作文背后孩子的心灵。通过作文这一形式的引导,来逐渐完成对他们灵魂的净化和心灵的塑造。由此可以得出启示:少儿刊物直接面向广大中小学生,有最便利的渠道将优秀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孩子们,最应肩负起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神圣使命!赵学文说:“许多美好的情感、优秀的品质、人生成功必备的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例如爱、责任、信念、勇气、诗心、激情等等,是完全可以通过我们办刊人的努力,传递到孩子们的心灵中的。当然,首先我们必须要有神圣的使命感!”

  通过这个伙伴,让孩子学会爱

  记者:曾经有人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爱。您刚才也谈到“爱”这个字眼,那么您认为,现在的一些少儿刊物,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呢?

  赵学文:少儿类刊物有很多种,包括综合类、生活类、教辅类等等。我的感觉是,综合类、生活类的杂志娱乐性的东西比较多;而教辅类杂志又面孔呆板。但二者似乎都没将“爱的教育”作为办刊者自觉的意识。就说那些很时尚的综合类刊物吧,经常会辟出重要版面大把大把地介绍青少年喜欢的影视明星,周杰伦啦、F4啦等等,但往往更多的是告诉孩子们明星的个人喜好、发展动态,却很少涉及到明星们的爱心活动。实际上,明星们也不乏爱心公益活动,而他们每一个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爱心表现都会给孩子们带来积极的影响,但不少综合类少儿刊的办刊人似乎是错过了这些宣扬爱心的好机会。再说教辅方面的作文类刊物。其所刊登的反映真情的文章倒是不少,例如,小学生作文会经常写到自己爱爸爸、爱妈妈、爱一只调皮的小猫;中学生作文则会经常谈及友情、朦朦胧胧的爱情。这些都是非常美好的。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一些刊物没有将这些“素材”做丰富,没有通过编者更精心的策划由此让人类情感世界中最美的词“爱”在孩子们心中深深地扎根。我想说的是:其实,办刊者只要心存一份责任感,是完全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让孩子们向“爱”靠拢的!想一想,在孩子们成长的历程中,有什么比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爱的种子更重要、也更值得“大张旗鼓”地去好好地宣扬呢?

  我刊就一直自觉而积极地力争使爱的教育做得更为立体和深入。中央电视台曾在“道德观察”节目中报道过这样一个事件:四个孩子玩耍于江边,一个不慎落水,另一个奋力营救,结果是救人者遇难。得救者和另外两个孩子在江边眼睁睁地看着救人者生命消失的一幕,一哄而散。当我们的小学版编辑从电视上目睹了完整的事情经过之后,不禁心潮难平,认为这是爱的教育缺失所致,于是为2004年一二合刊《新作文·小学版》撰写了《懂得爱,书写爱》的卷首语;并于当期刊物中又在首篇位置刊发了编辑自写稿《用爱拥抱世界》一文,给孩子们娓娓道来冰心奶奶———这位被誉为中国“爱的使者”的故事;出现在“文学小木屋”栏目中的作品《如果生命只剩48小时》也奔同一主题而来:作品讲述了一个身患绝症的孩子,主动在路上助人为乐的故事。而小作者本身就有着相同的经历和情怀。为此,编辑又在作品后附上了小作者的个人简历,还配发了小作者的另一篇写实文章《让生命之花美丽绽放》。通过这样的一番运作,爱的教育才得以实实在在的张显。

  “小学版”编辑在《懂得爱,书写爱》的卷首语中写道:“《新作文》不是德育刊物,她只是一本作文刊物,但从创刊的第一天开始,她就将爱的教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

  我认为,这也应成为所有少儿刊物的共识。

  心系家国的责任情怀是这个“伙伴”始终如一的品格

  记者:现在有一些孩子,他们聪明时尚、反应机敏,但身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责任”一词的陌生;在更多索取的同时,却不知道付出、回报和承担。您对此现象一定也有良多感慨吧?那么,我们的少儿刊物又应怎样认识和理解这种现象呢?又如何做些有益的引导呢?

  赵学文:我想,造成中国一些孩子们缺乏责任感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你上面所提到的,也有其他。比如,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观念多元化,而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又不到位、不得法等等。正因如此,作为少儿类期刊的编辑,要格外珍视那些体现出责任感的稿件。在这方面,我发现有些作文刊物做得还是比较不错的。例如《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中就常设“议论纵横”、“西部放歌”这样的栏目,会经常刊登一些很“大气”的作品,小作者谈社会、谈人生、谈祖国的西部大开发,很有豪气,给人鼓舞、令人振奋。对于孩子们责任感的培养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要有耐心,要慢慢来。但是在契机出现的时候,我们则要及时把握,对孩子们做出正确的引导。

  《新作文》在2002年第5期高中版“特别推荐”栏目中,异常大胆地刊发了一篇非传统意义上的作文《我们中国安全吗?》。实事求是地讲,文章中的某些观点并不是十分完满和全面,但作为一名高二学生,能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之后,对我国的国防安全做出独立的分析和大胆的探究,其在和平时期,还能如此心系国家荣辱、安危的大气魄和责任感,无疑是难能可贵的。于是,高中版编辑在文章之后深情地撰写了“留言”,表示无论是《新作文》的编辑还是读者,都要恢复和保持中华民族关注人民、关注国家、关注民族的高尚情怀。这份情怀就是责任感的体现,在当今的时代,因其难觅而显得尤为可贵!如此引导之下,《新作文》各个版别涌现了大量富有爱国精神和社会使命感的作品,如《台湾,美国爱你有多深》、《当下中国学生阅读调查报告》、《活出意义来》、《别了,萨达姆》等。而“初中版”2002年七八合刊一组以“历史”为话题的学生作文无疑堪称亮点。小作者们谈屈原、谈柳宗元、谈李煜,谈遥远而伟大的唐朝,有沉思、有感悟,希求在对历史的追问中,寻找家国兴衰的秘密。

  当然,以上仅仅是《新作文》对于激发孩子们责任感的一种尝试,我相信一定还有更多更好的办法可以拿来借鉴、使用。例如除正常编刊之外,我们也不妨组织一些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像“警营夏令营”之类,将责任感的教育贯穿其中。心系家国的责任情怀是这个“伙伴”始终如一的品格。

  信念:怀抱坚定的信念是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

  记者:的确,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让孩子们懂得爱、懂得责任非常重要。但还有许多关于成长的道理,我们要及时地告诉孩子们,您觉得应该是哪些呢?少儿刊物应该怎样加以正面的引导?

  赵学文:我认为,在成长的道路上,怀抱坚定的信念是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但一直以来,信念这个概念好像总是和说教联系在一起。而我们在办刊的过程中却发现,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传达出来的信念的力量十分感人,能够给孩子们带来深刻的启迪。

  在这里,我不由地想谈谈我们刊登的《花开不败》一文。此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大一新生所写,讲述的是作者高中那三年饱含汗水和泪水、不懈追梦的日日夜夜,一经刊出,立刻便引来成千上万的同学给编辑部写信,倾诉这篇文章给自己带来的内心震荡。湖南益阳的吴龙辉老师来信说:“《花开不败》无论是从内容、文笔,还是从思想价值分析,都是一篇少有的佳作。我组织了全体文学社成员进行了认真学习,很多同学都感动得哭了,真的。之后,我们又邀请了学校领导、各班主任和同学们讨论,他们都说,现在的高中生需要的就是像《花开不败》这样的精神食粮……”,而该校的邓姣娥同学则来信说:“我第一次接触《花开不败》,就被文中主人公震撼了。她面对困难所表现出的勇敢以及对人生的那种执着的信念使我深深折服……我终于明白,一个人活在世上,支撑自己不断前进的是信念,保证人生完美精彩的也是信念。”

  我觉得《花开不败》这样的文章就应是我们大力提倡的,因为它那样诚挚地给孩子们讲述成长的故事,让孩子们在真实而自然的氛围中接受人生的道理,效果很好。

  最近,我看到《小作家选刊》上有一篇文章很不错,也在阐释信念的力量,题目叫《命运》,是卷首语。其中说:“要敢作敢为地向着目标进军,不要让别人来左右你,不要让别人来把握你航程中的方向。”能在刊物最重要的位置出现这样的文字,我想《小作家选刊》与《新作文》一样,也怀抱着良好的心愿吧,那就是让中国的孩子们从小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因为这对他们日后取得人生的成功真的是太关键了!

  给伙伴们勇气:一个富有勇气的民族才充满光彩和魅力

  记者: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原本存在于他们身上的美好东西在世俗的目光下被悄悄地丢掉。有时,我们竟会用世故来形容一个人的成熟,这真是一种悲哀。您认为孩子们在所谓“成熟”的时候,到底丢失了什么呢?少儿刊物是不是也应为重觅这种“丢失”而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赵学文:丢失的主要是勇气,说真话的勇气。常言道“童言无忌”,可是,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无忌的童言丢失了。它的原因很多,但细究起来,肯定与我们的教育、出版工作者在这方面缺乏积极有效的倡导有关。那个华盛顿砍樱桃树勇于承认错误的故事,对孩子们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但它太“古老”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在听,被重复得太多,反而减弱了它的说服性。而我最近翻阅了不少杂志,竟然也没有找到关于倡导这种勇气的更为生动的例子。

  我们刊过一篇小学生写的日记《张老师,这是为什么》。日记大意是:在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小作者和几位同学去帮张老师打扫办公室,却发现自己和其他一些同学亲手制作的送给张老师的新年贺卡,拆都没拆就被扔到了废纸箱里。小作者很伤心,写道:“您为什么连看都没看,就将我的贺年卡扔掉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张老师,我觉得您好像永远都不好了……”记得当时读了这段话,整个编辑部都陷入沉思,大家都被小作者敢于说真话的勇气打动了。当意识到这种勇气的可贵时,我亲自带领小学版编辑,在这位小作者的学校与文中提到的张老师以及其他同学座谈。座谈会上,张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小作者则说:“这次座谈让我懂得了写作文要说真话,测试了我的勇气……”随后《新作文·小学版》对这件事情做了全方位的报道,除刊发了小作者的日记之外,还配发了《一种勇气,一种氛围》的座谈会记录。

  这算是我们鼓励孩子们说真话的一个正面引导,一个切实举措吧。我希望我们的少儿刊物都能敏锐地挖掘、捕捉这份勇气的价值,不惜用版面大做文章。正像你所说的,少儿刊物确实要为重觅这份丢失的勇气而付出不懈的努力。因为它实在太宝贵了,我们祖国未来的栋梁不能没有它,我们的中华民族不能没有它。一个富有勇气的民族才充满光彩和魅力,才会进步得更快。所以,勇气的培养同样应该是对孩子们的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她犹如爱、责任、信念等等一样,都应该是我们为孩子们的成长送上的沉甸甸的礼物。

  点击他们的诗心:拥有诗心的人精神世界会很丰富

  记者: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但由于种种原因,走到今天,诗歌的地位竟有些尴尬,就连高考,都拒绝诗歌的加入。那么您认为,成长中的孩子们和我们的少儿刊物,真的可以远离诗歌吗?

  赵学文:当然不可以!我们怎么可以离开诗呢?她那样美丽,那样纯净,那样激情飞扬。在我们一生中情感最真纯的青春年代,最渴望去做的事情,是不是写诗?而诗歌,又是多少人关于青春的记忆!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绍振曾说:

  诗是灵魂的投胎,是青春成长的一种亮色。不可否认,诗歌有助于塑造丰富的心灵。所以,在此我特别想强调的就是:培养孩子们具备一颗丰富而敏感的诗心,将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着深远的影响。在未来纷纭复杂的各种环境中,相信有诗心陪伴的人,精神的家园中,会永远拥有自己的一方净土。

  好在虽然诗歌处境尴尬,但由于谁也无法遮挡她与青春结伴的身影,所以我看到的情形是:不少刊物实际上并没有远离诗歌,并没有放弃诗歌的阵地,她们依然在坚守。像《作文通讯》的“梦幻工场”、《中学生》的“纯蓝诗页”等就是专门刊登诗歌的栏目;而其他一些刊物,即使没有专辟此栏,也经常会出现谈论诗歌的文章,例如《小作家选刊》就曾经探讨过“诗意生存”这个话题;至于唐诗、宋词啦,更是见于各种少儿出版物中,似乎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相比之下,《新作文》在振兴当代诗歌、培育孩子诗心这个问题上,走得更远一点,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理性思索和实际行动。2002年4月,借北大未名诗歌节的机会,《新作文》与有着光荣传统的“五四文学社”共同举办了“诗教的现状与未来”的研讨会,深切地呼吁:“我们渴望在诗教的引导下,让今天的孩子们真正了解自己的心灵,读懂我们民族的语言,聆听到真善美最真切的声音。”而由本刊编辑所写,刊登于《中国教育报》的一篇文章《别阻塞用诗歌吟唱的喉咙》更是呼唤诗歌在高考试卷中的舞蹈!文章结尾深情地说道:“这必然会逐渐地把他们引领至一个水草丰美的诗意国度,让他们发现一个全新的花香鸟语的世界——我们原来就来自那里。”所有的少儿期刊都应该抱有这样的办刊理念:让孩子们原本纯真的心灵在诗歌的天空中尽情飞翔。

  激情:激情是直面生活应有的态度

  记者:中小学生正处于智商和情商都在迅速变化发展的阶段,应该对生活充满激情,对明天满怀期待,可是,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们的作文中弥漫着孤独、忧郁、无病呻吟的风气,对于这种现象,您怎样看待呢?

  赵学文:这种现象在初、高中生中表现得更明显一些。大概是受上世纪八十年代写手的影响,也可能是青春期特有的迷茫造成的吧。我觉得我们对之要有一种宽容、理解的心态。辛弃疾不是也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吗?但是过分地沉溺于愁绪之中,就不是一个新时代少年应有的风貌了。所以,少儿刊物的出版者有责任、有义务告诉孩子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在这一点上,许多综合类的少儿刊物做得是很不错的。像《中国少年儿童》、《男生女生》、《少年大世界》、《小学生》等,它们健康、向上的内容,活泼、生动的形式非常贴近孩子们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感受着阳光的气息,让孩子们明白要用激情来直面生活。而作文类刊物则需以引导的方式将积极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孩子们。我就经常对《新作文》的编辑说:“在选稿时,要多选用一些色调明朗的稿件。要多写编者按、编辑留言来激发孩子们对生活应有的热情。”我的这段话在编辑的选稿中得到了体现,更从编辑对学生作文的点评中可见一斑:例:“生活总会有阴雨,但阳光却还是要显现。美好,终究是永恒的。”(《生活的滋味》点评);“文章里那么多忧愁与遗憾,我们应该用我们的行动去舒展少年那‘紧锁的眉头’。”(《再唱“春风不度玉门关”》点评)。

  的确,少儿刊物就应以自己特有的阳光风格和循循善诱式的引导,让孩子们找回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和永远不泯的青春激情。

  记者:谈了怎么多,您认为今天的少儿刊物出版者,最应具备什么样的品格,才有可能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无怨无悔地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呢?

  赵学文:神圣的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事物开始变得功利而世俗时,保持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气度;才能始终有梦,始终为理想而奋斗!我办刊就抱定这样的使命:为中国的孩子们奉献最优秀的精神食粮,让中国的孩子们聆听真善美的声音!是的,她渴望自己如一抹阳光,照亮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之路!——我相信:这也是中国所有少儿刊物的共同使命,共同心愿!

  《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4日第5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0:49:11 | 只看该作者
《新作文》初创的故事

   新作文杂志社总编辑  赵学文



     2010年,《新作文》创刊整整十年了。杂志初创时的许多事,随着斗转星移,人事变易,会逐渐淡忘。忘了过去,尤其是最初创业的历程,容易远离我们的宗旨和传统。如一个孩子长大了,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为何而来,就会忘本,无所适从。在纪念创刊十年之时,把一些往事记下来,告诉现在的“新作文人”以及后来的“新作文人”,是作为一个初创者该担的责任。

    一、谁为《新作文》命名?
    1999年,是新闻出版界的整顿年。那一年出版署在全国各省的报刊整顿中,把一些厅局办得差的报刊刊号收回。出版署当时提倡出版社办报刊,还提出了“社办工程”。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收回四个刊号,分别给了山西人民出版社、希望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学习报》是山西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一份学辅类报纸,总编辑王宇鸿老师当时已任教育社副总编。崔建聪老师和我承担着《学习报》的主要工作。出版局把刊号划给教育社后,时任教育社社长的任兆文老师就和王宇鸿老师商量,把这个刊号交给学习报社,并安排我任主编,主持这个新刊的创刊工作。
    刊号有了,办份什么杂志好呢?世纪之交的报刊虽没有现在这般竞争得如火如荼,但要办一份别人没有办过的刊物也几乎不大可能。结合我们办学辅类报纸,了解学生的长项,又考虑到不要受太多的分年级分版别的办刊之累,另外,作文类图书杂志市场状况良好(王老师在社里策划主编了“作文大全”书系,市场销售很好,成为教育社本版图书策划迈向市场的突破口,带动了教育社学辅类图书全面走向全国),大家商量就办份作文类刊物吧。王老师还给这份杂志起好了名字,叫“新作文”,希望我们能办出一份全新的作文杂志。

    二、谁为《新作文》提出了口号?
    俗话说,“树起招兵旗,还须吃粮人”。孟绍勇是《学习报》的文科骨干编辑,经争取被任命为《新作文》杂志社副主编,张勇耀和刘斌都善于写作,又多年从事编辑工作,就到《新作文》编小学版。周光生是《学习报》老发行,被抽到《新作文》当发行经理。以后续小强、胡云丽、刘小路、赵舜华、曹韧、聂艳宏、张世旺、王振华等同志等陆续加入新作文团队。人员基本到位,任兆文老师和王宇鸿老师还特地把《新作文》杂志社的同志们招集到唐都大酒店撮了一顿。席间自然是把酒相贺,预祝成功。
    接下来的筹备忙碌而高效。二十世纪末的中国语文教育,尤其是作文教育,虽然已从七十年代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但却套上了另一个枷锁,那就是应试作文。平时语文课堂教师很少教作文,临到中考或高考,前几个月急来抱佛脚,找些范文来读读背背,学生作文难免会千人一腔,千人一面。不论是从作文的思想、感情,还是从表达来看,我们的作文教育都应该重新定位和重新思考。基于此,我想《新作文》应有新理念,琢磨了几个方面就交给小孟去提升和润色。小孟不愧是才子,果然出手不凡,很快就想好了。这样《新作文》的办刊就有了自己的核心理念。这个核心理念就是一直印在我们杂志封面的“四新”:“开放兼容的新作文思想,展现才情的新作文理念,尽显个性的新作文作者,别具一格的新作文文本。”
一份新刊物首年要有可观的发行量,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先要把刊物办出特色,其次发行要多条腿走路,邮发及时上目录,自发多建发行站,二渠道上多铺货,再就是要做好宣传工作。经张金柱老师介绍(当时张老师任教育社发行部经理,现任集团办公室主任),我们结识了时任《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主编的张圣华老师。张老师是山东人,长得眉清目秀,为人豪爽。更为巧合的是他也曾做中学语文教师多年,对中国作文教学的现状极不满意。我们几次拜见他,他给我们杂志的创办提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第二年《读书周刊》与我们联合举办了“作文新导法”的征文活动,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新作文”潮。一次我与小孟又去《中国教育报》找他,谈话间他情绪昂扬,谈锋甚健。谈到学生写作文的问题,他说:“没有写不好作文的学生,只有教不好作文的老师。”这句话说得真好,道出了我国作文教学水平低的疾痼所在。在回宾馆的出租车上,我们的思想清晰起来。要想解决学生作文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教师写作水平低的问题,再就是要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因此我们商定,就拿“我们坚信:没有写不好作文的孩子!”作《新作文》杂志的口号。

    三、谁为《新作文》杂志题写了刊名
    《新作文》杂志编刊的工作,从刊号未批前就开始着手了,大概是19997月吧。我们从市场上搜集了全国各种作文类杂志和作文类图书,认真研究,比较优劣,最后把《新作文》定位为以刊登学生自由写作作文为主,兼顾课堂写作。在多年的办刊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作文的自由写作毕竟为少数,有优秀写作才能的学生更少。而课堂作文,应试作文才是每个学生所必须应对的,因而在后来的办刊中增加了中考在线、高考在线、初中生写作指南、高中生写作指南,这是后话。
    杂志的定位确定了,小学版、中学版编刊的同志们就着手拟定《新作文》刊物栏目,经过反复研究论证,两个版都把栏目定了几大块,每块贯穿我们的办刊理念,拟了小栏目。小学版的五大版块是“作文新视野”、“作文新星座”、“作文新感觉”、“作文新乐园”、“作文新干线”,中学版的四大版块是“作文一线天”、“社团两频道”、“基础三角架”、“编读四面风”。在1999年的时候,全国作文类杂志《作文通讯》、《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与考试》等,都基本上照过去的思路办刊,栏目名也很多年不变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杂志以栏目立意新,命名新被同行所赞赏。
    栏目确定后的编稿,编辑同志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办第一期,没有自然来稿。那时的互联网也没现在发达,在短时间内征稿十分不易。编辑们凭多年办刊的人脉,约了一些稿件,还从别处找了些好稿子。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新作文》试刊号的稿子基本齐备。
    八月的太原,正是酷暑难当之时。为了尽快赶出试刊号,编辑同志不分白天与黑夜连续作战。看门的保安师傅半夜巡视,多次催促编辑同志离开办公室。有时加班到深夜,编辑们便索性和衣而睡,到第二天继续上班。设计封面的那天,我也与大家守到了很晚。教育社的美编王耀斌为《新作文》设计第一期封面。《新作文》最初的封面是选封面人物。人物照片选好了,刊名设计成了难题。用什么字体作刊名呢,宋体、楷体等都试过了,总觉得厚重不够,缺少内涵。要是找个名家给《新作文》题个刊名就好了。最知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因年龄大已不能动笔。别的书法家又一时找不上。《新作文》的初创者们都在荧光灯下焦急地苦思冥想。
    还是小孟有创意,他建议说,咱们用鲁迅先生的字拼一个刊名怎么样?我说,好主意。经过查找鲁迅所写过的书法,拼了“新作文”三个字,放在封面的上方。鲁迅先生的字质朴又不失灵动,笔力遒劲厚重。于是早在六十多年前已仙逝的一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在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精神与“新作文人”交汇,为我们题写了刊名“新作文”。鲁迅先生一生都在“疗救民族”的伟大精神感召下写作,这不也正是“新作文人”和当下中小学生当追随的吗!

    四、哪里是《新作文》的出生地?
    《新作文》初创时不过六七个人,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就与《学习报》合在一起,在太原市建设南路11号新闻出版大厦十一层、十二层办公。我在十二层C区有一间办公室,编辑部和发行部在十一层C区占了两间办公室。随着人手增加,办公室人越挤越多,时任教育社社长的任兆文老师就把他在大厦十一层的一间大办公室腾出来,留给《新作文》用。这间大办公室最多时有八九个编辑挤在一起。地方是小了点,编辑之间的情感距离却很近。后来大家还常回忆起当时挤在一起编稿、争执、嬉闹的许多事,真可谓乐在其中。
    《新作文》办刊,教育社注资二十万元,社里还垫付了第一期试刊号印刷费。宣传费是初创刊时的最大投入,邮局登报刊目录宣传页做十六七个大省的广告,花去十万余元,《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联合征文花去四万余元,再发几个月的员工工资,初始注资的钱就所剩无几了。好在当时作文类期刊市场还好,加之我们做了努力,2000年《新作文》第一期创刊号,邮局发行数就达到四万余册,这个发行数保证了《新作文》的正常运转。《新作文》诞生在世纪之交,正是中国教育思想大变化,作文教育观念亟待更新之时,亦可谓生得其时。回想走过的十年历程,经济上我们没太多积累,但从刊物对全国作文教育的影响说,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建设性的。我曾当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方法。但作为教师我所能做的也不过是影响三年一届约五十个学生。而主办《新作文》以后,每期数万册的杂志发向全国,我就有一种成就感。闻着每期杂志淡淡的墨香,联想到数十万中小学生读者阅读《新作文》杂志,再多的辛劳都化为幸福。十年来,一批批有才华的年青人在《新作文》杂志社脱颖而出,成为名编辑;数以千百计的写作爱好者,因其习作在《新作文》刊发,增强了写作的兴趣,为自己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语文基本功;数以千万计的读者,因阅读《新作文》,而在写作方面开阔了视野,找到了正确的写作路径,想到这些都让我欣慰。对《新作文》来说十年的历史并不很久,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十年里的故事仍然值得我们去回味。前前后后在《新作文》工作的同志们是故事的主人公,他们让《新作文》走过精彩十年,他们有更多鲜活的故事会呈现在《新作文》十年社庆的文集里,大家品味他们的故事,体会《新作文》人的精神传承,相信一股力量会充溢我们的心房,鼓舞我们前行。
在这十年社庆的时刻,太多的人让我们铭记;太多的事让我们感怀。我们以一颗感恩之心,感谢十年来给《新作文》以帮助的领导、前辈、师长、朋友、老师、读者;我们以一颗虔敬之心,记下每个故事里为了理想而付出的努力。
    把所有这一切,都融进“新作文人”的血液里,化为脉动;融入《新作文》的每个文字中,化为墨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6 07:38 , Processed in 0.12871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