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贾方舟:批评之可为与不可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1 18:10: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贾方舟:批评之可为与不可为




世艺网:请从您的角度总结一下去年中国艺术批评的整体状况?
  
贾方舟
:艺术批评是很个体化的劳动方式。去年唯一聚在一起讨论批评自身问题的活动是“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这项活动是从07年开始,我和杨卫在宋庄艺术促进会的资金支持下发起的,年会大体可以体现批评家们在做些什么、思考什么,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在开会之前有一本批评家文集,这本文集和年会基本可以反映08年批评家做的事情和思考的问题。
     
我觉得现在最纠缠批评家的问题是学术和市场的关系,资本市场介入艺术的力量很强大,随着意识形态的退居,当我们不太在意意识形态对艺术品质的影响时,市场很容易成为左右艺术走向的力量,面对这股力量,批评家扮演什么角色很重要。

世艺网:伴随着改革开放,走过“艺术”为“政治”的年代,到了市场经济的现在,艺术批评的目的是什么呢?艺术批评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主要起到哪些作用?艺术市场同时对批评家和艺术家两方面起作用,批评家应该怎么做?
  
贾方舟:批评家在尽可能的不让自己受市场的影响。面对市场的时候批评家要保持清醒。八十年代的艺术批评比较单纯,在推动当代艺术发展的同时,唯一面对的对象是意识形态的限制,不存在市场的问题。
     
在前年策划的当代艺术文献展时我写过一篇“以学术引领艺术市场”的文章,就是希望解决这个问题,批评家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希望扮演“高扬学术旗帜,以学术引领市场”的角色,希望市场在学术的旗帜下走的更健康,但这只是一厢情愿,实际能做到的非常有限。
  
世艺网:对一些策展人为了减少市场的被动影响,自身介入市场,开画廊运作,同时还在做自己的学术课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他们仍是独立的策展人吗?
  
贾方舟:现在已经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像冷林、皮力、张朝晖,从批评家的角度看我认为这是个人行为,是一种身份转换。如果直接去做画廊,就是转换成为一个艺术经纪人,而不再是批评家身份,所以去年的批评家年会没有邀请他们。但我对这些批评家非常尊重,有这样一些批评家介入艺术市场是有好处的,他们有学术头脑和眼光,直接经营会有学术的把握,会比一般的市场经营者做的更好,我相信这一点。所以如果真正有一部分批评家介入市场领域做经济,可能会更早的催化艺术市场的成熟,使艺术市场更早的走向正轨,走向规则化、体制化。

世艺网:艺术批评和艺术市场有很明显的区别,您怎么看批评家身份的转换?
  
贾方舟:你们提的问题很到位,如果谈批评家身份的转换,早在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就有过一次。八十年代的批评家身份主要是编辑,像高名潞、栗宪庭、邵大箴、刘骁纯、彭德等等,因为在八十年代话语权掌握在编辑手中,批评文章要生效,必须通过编辑,所以八十年代的特点是编辑和批评家是一体的,当时的两刊一报,湖北的《美术思潮》、南京的《江苏画刊》、北京的《中国美术报》共同联合形成了一个阵势,对推动当时的前卫艺术起了很大的作用。到九十年代后很多刊物被停刊了,而保留的刊物的编辑也被换掉了,批评家的话语权没有了,于是批评家便从编辑转向策展,批评家身份的艰难转换是那个特殊的时代所使然,最典型的是王林在九十年代初做的“当代艺术文献资料展”,我把它看作一本流动的、逃避了审查制度的“刊物”。策展就是批评家从民间寻找一些经济力量的支持,通过展览策划表达自己对当代艺术的看法,九十年代最大的特点是批评家的身份从编辑转换为策展人。
  
世艺网:现在媒体发布渠道越来越多,特别是网络传播。对出现在网络上的一些影响力很大,但并非学术和专业的批评,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对批评界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贾方舟:首先我肯定网络上的艺术批评。做为一个公众,能够表达自己对社会、对现实看法的机会很少,对艺术的看法也同样。网络成为公众自由表达意见的场所和空间,他们有权利对权威、对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提出他们的看法。但我认为这样的表述不能归入严格意义上的批评,可以称为泛批评或者准批评。也有一些大量在网络上写文章的人,虽然不够规范和严肃,但有很多可取的地方,可能会涌现出一些很尖锐、很有棱角的批评家。他们在初期阶段还没有自觉意识到自己为批评家身份的时候,可以随意发表意见,当他们意识到或者确认自己是以批评家身份言说的时候,相信他们会严肃地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也会慢慢的规范自己。

世艺网:对前段时间“中国现代艺术展”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您怎么看?
  
贾方舟:89年的现代艺术展过程我比较了解,因为我和高名潞关系比较近。高名潞为这次展览费尽了心血,做了很多事情,包括展览整体构架,联络各种参与主办单位、展览场地,找资金,同时也联络了很多批评家和文化媒体,为这次展览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这次展览活动过程中出了很多事情,连续被关闭了三次。所以他有很深的“85情结”是可以理解的。在二十周年的时候他想做一个纪念活动,包括展览——有对过去七个行为艺术的回顾,有对原始文献资料的展示,完全是在学术的范围之内。但纪念活动居然被封掉,在20年后的今天特别不能让人理解。那天我因为有事没有到现场,但发了贺信。
  
世艺网:很多有影响力的展览很大程度上是老一辈的批评家起到了一定作用,到现在活跃在一线的批评家也是这些老一辈的批评家,年轻一代批评家在许多重大艺术活动中还没有发挥太大作用,你怎么看待年轻批评家?
  
贾方舟:对这些年轻的批评家我很看好,他们的优势在于所处的时代比较好,在没有离开校园的学习阶段,他们已经参与到批评行列中,开始写文章,对各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很大的参与意识。孙振华自己讲,他当年在浙江美院读博士生的时候,85新潮正是热闹,可他全然不知,只关在自己的书斋里读书写文章,对身边发生的事丝毫不知清。现在的学生不一样,他们一边完成学业,一边参与当代艺术活动,有很强的参与感,这样一批有热情的青年人,我在第一届批评家年会上把他们称为第四代批评家。我说的四代是:我这个年龄段的算是一代,易英、殷双喜他们是一代,冷林、黄笃他们又是一代。何桂彦、盛威他们可谓第四代。这一代人已崭露头角,他们会很快成熟起来,虽然还没有成就大的活动,但他们在向这个方向发展,这是个好的兆头。
  
世艺网:中国的东方式艺术和西方形态在你看来是问题吗? 有人从文化、经济的角度提出世界已经是平的,这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那区别东方的艺术和西方的艺术仍然是一种必要吗?
  
贾方舟:这种二元对立的理论应该消除了,但就目前来看消除这样的观念和认识方法还早,这样对立的看问题,将任何问题一分为二,而世界并不是一个东方和西方可以概括的了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我们应该用全人类的眼光看问题,衡量我们的艺术也应该在这样的眼光下看。
  
世艺网:这样会不会导致区域特色被模糊掉?
  
贾方舟:我坚信不会。我们不必要特别强调地域性、本土性、民族性、区域性,这些概念都可以不强调,只强调个体性。因为只要有了个体性,就必然包含地域性、本土性、民族性、中国性。只要个体强大,被世界认可,就必然包含着本土精神。作为个体,赵无极、朱德群是被西方认可的,但在他们看似西化的作品中仍包含了中国精神。四大金刚——徐冰、蔡国强、谷文达、黄永砅,他们应用的仍是中国本土文化的元素,只是用西方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而不是传统的“一波三折”。他们对传统的了解和尊重并不差于坚守传统的传统派,只不过他们在国际的艺术交流中使用的语言是国际化的“英语”(即指当代艺术方式),但说的是中国的事情,表达的还是中国的精神。因为要想被别人理解,就得用别人听懂的语言表述,这是交流所必须的。
  
世艺网:现在有人在世界上提出东西方二元论,您认为现在是否需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文化规则和语言?”
  
贾方舟:这个是肯定的,但我还是强调个体性,而不是东方或者西方。如果我们每一个艺术家都背负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无法进入真实的创作生活了。徐冰在西方二十个当代著名的艺术家中作为唯一的获奖者(指他用911尘埃做的作品),在西方一流的当代艺术家的角逐中他是取胜者,原因首先是他个人的智慧和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敏感,作品中所包含的东方精神——禅宗的价值观并非特意强调。对他的评价和给予他的奖项也说明西方对一个中国艺术家的认可。在这场角逐中,西方艺术家不具备中国的文化素养,而中国的艺术家却既具备中国(东方的)文化素养又具备西方的文化素养,就这个意义上来讲,在这场较量中,中国艺术家肯定会取胜,徐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不是我们在设想。所以我们不需要太强调集体主义,个人价值高于一切,当个体们成为巨人,中国就是巨人了。

世艺网:黄河清的《艺术与阴谋》一书中提到的那种“动用国家力量利用和支持艺术”,你觉得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中国政府是否有必要采取这样的措施?
  
贾方舟:我觉得黄河清说的是事实,但他没有搞清楚一个问题,抽象表现主义在国际上或者说人类艺术史上站得住脚,成为代表美国的一个流派,还是它的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不是谁支持和谁拿了多少钱。艺术摆在那儿,真正的美术史家会确认他的艺术价值。如果我们中国的艺术想推向国际,以国家的方式出钱让艺术家有更好的条件、更多的机会,当然很好,但我们国家目前还不会那么支持当代艺术,当代艺术依然是以民间的形式存在的,而不是中国官方的和主流的,官方目前还只是容忍,最多是可以宽容,问题还很大。
  
世艺网:朱其在写批判艺术市场文章后,他被人讨伐的原因是“作为一个批评家他应该关注艺术批评本身,而不该过多关注市场”,有人认为市场问题批评家不应该参与。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贾方舟:我觉得这个理论不成立,对艺术的研究和关注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艺术本体问题,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艺术除自身的问题外,艺术和外界发生的种种关系,包括和政治的关系、社会的关系、现实的关系、历史的关系,也包括和市场的关系,批评家当然应该研究艺术和市场的关系,特别是现在资本市场以极大的力量介入艺术、诱导艺术,批评家能够置若罔闻,袖手旁观而不去过问吗?批评家有责任过问。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不管朱其出于什么原因写作这篇文章,就文章本身来看,我是认可的。作为一个批评家有责任提出问题、指出问题的危害,批评家不应该和市场共谋,潜规则是不对的,指出潜规则是对的。
     
08年度批评家年会“青年批评家奖”最后投票的结果是朱其,曾遭到很多人反对,包括批评家内部有不少人反对,甚至强烈反对,但年会轮值主席王林和评委会主任朱青生坚决维护选举结果,因为这是完全按照民主程序选出的结果,我们维护的是民主的尊严,是合法的程序的尊严。


就朱其这篇文章本身而言,虽然惹了一些人不高兴,但他提出的问题是对的,因为我们的市场还不够规范,还需要真正规范化的操作。

世艺网:艺术批评伴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化,你觉得当代艺术批评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贾方舟:当然问题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批评的独立性,因为它不断受到侵扰。比如我自己,我希望能有一种独立意识,我住到画家村,就是有意远离体制,把自我边缘化,想做一个自由人,完全独立地发表意见,不顺从体制,不为他人所左右。但在远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我发现又被另一种东西所牵引,就是市场。我也接受画廊的邀请做过一些策划,但我把握一个原则,我只在学术层面操作,我不愿参与商业活动,与商业机构的合作只保持在学术层面。我在努力争取自身的独立,争取以学术引领市场,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被市场牵引,大多数的批评家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世艺网:你觉得这种情况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有所改变吗?还是经济一直将是社会的主导力量?
  
贾方舟:会,但暂时不会。西方的策展人批评家相对独立,是因为他们的背后是博物馆、双年展、基金会,他们被聘请,所需经费会给他们无条件提供,完全可以在学术层面上操作,这是体制上的问题。我们中国没有基金会来支持学术活动,如果我有一个好的展览策划方案想做,就必须找有钱人投资,而他们的投资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不是无条件的。所以批评家、策展人在投资人和艺术家之间非常尴尬。此外,一些商业机构邀请你出面,目的是把学术当做幌子,以提高作品的价位。背后的东西我们看得清清楚楚,但我们有时候又不得不去,不完全为了那点策展费,是因为觉得有些画廊还比较注重学术,展览还有一定学术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妥协,但这样的合作都是有前提的。在目前条件下只能这样,我想慢慢会好一点。
  
世艺网:对于09年你有什么计划可以说一下吗?
  
贾方舟:我觉得09年对艺术家来说是另外一个机遇,市场不那么火爆了,可以平心静气,没有那么多烦躁,可以安安静静的做作品,做出一批好的作品来。批评家也可以利用这个间隙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今年计划出两本书,需要花时间整理,过去约好的书稿一直没时间写,今年我可以安静的做这些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6 16:19 , Processed in 0.0822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