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汉摩崖《西狭颂》的空间构筑与线条意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10 20:3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东汉摩崖《西狭颂》的空间构筑与线条意识
       摩崖石刻是古代书刻形制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汉代隶书主要有简牍、碑刻、砖铭和摩崖几种形式,而最具有博大宽阔之势的就只有数摩崖石刻了。与《石门颂》的峻肆,《开通褒斜道刻石》的宽博和《    阁颂》的厚实相比,《西狭颂》以其别具风貌的疏宕瑰丽,方劲峻逸,旁出一枝,独树一帜,堪称我国摩崖石刻的经典之一。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又因其碑有篆额“惠安西表”4字,故此碑又称《惠安西表》,建于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凡20行,行20字,其内容为颂扬武都太守李翕开通西狭道一事。总体而言,其碑具有方劲瑰丽,疏散峻逸的雄伟气势,是为汉代隶书之上品。徐树钧《宝鸭斋题跋》中评此刻:“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非复可以寻常蹊径探者,在汉隶中别饶意趣”。与《石门颂》、《    阁颂》合称东汉摩崖“三颂”。
对《西狭颂》进行欣赏,我们要把握它的两大特点,一个是它博大精深的结字与空间构筑意识;另一个则是它深厚凝重、朴茂丰腴的线条意识。
        说《西狭颂》的结字博大精深,是从其对空间的分割中可以体会到的。《西狭颂》由于是摩崖,其字体与典型规则的碑刻相比明显要大,在大空间中,笔画分布得非常合理,即使是很微小的空间,也因其字势偏大,而显得非常透气、宽绰,没有强烈的虚实对比,其给人的博大也好,泰然沉稳也好,都是其对字势空间分割合理的表现。从表面上看,在局部的线条安排与空间分割上似乎有些松散平板的感觉,但从其整体气势和体势上观察,还是在字构中表现着线质的书写和抒情性,所以论其结体,我们可以用疏而未散、整而未齐、平而未板来概括。《西狭颂》不像《石门颂》那样个性外显,其结构的内在变化是其字势形态丰富、对比微妙的本源,如“对”、“外”、“无”、“事”等字,都是用线条来调节空间变化的最好字例。“无”字中部的四小竖,“对”字左侧的四短横,均是以空间的正长方、三角之形的变化来向我们展示线条对空间的作用。我们在欣赏《石门颂》时,其结字的个性特点与变化因着其相对外显的特点而易于体会,而《西狭颂》则更多是在相对静态的线条流变中构筑其微妙生动、欹正疏宕的空间变化,这种深层的形式意蕴,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对于《西狭颂》的线条意识,尽管也是在“静”的氛围之下,但其所显示的动态、力感与丰富是可以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分析获得的。此颂线条以篆籀用笔为主,圆浑有力、沉着凝练、朴茂丰腴的线条,蕴藏着劲挺。用笔上逆入平出、轻重提按、缓缓送出,非常沉着。起笔以方笔为主,辅之以圆笔篆势,力量感与厚重感非常强,具我的观察与临习体会来看,其最见变化的应该是波画,或长或短、或外显或含蓄,如“外”、“事”雁尾之笔的表现,在《西狭颂》中可谓反映得淋漓尽致,别有风格。行笔之中,或蓄或留、行处留之,留处行之,体现了至高无上的线条美法则,充分表现书法线条遒劲沉实、雄浑健朗的质感。

      学习和取法《西狭颂》,除了注意把握以上两点外,我以为,对于其章法的借鉴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整体观之,其章法茂密而疏朗、行气整肃、气韵古逸而静穆,雄伟之势尽收笔端。当然,这些都是在线条厚感的表达与空间构筑上对拙与巧的调和,自然流露出的书法美之境界。面对这样一件横空出世、磅礴大气、野逸洒脱、寓巧于拙的摩崖书刻,我们不得不对古代先民的创造能力与表现能力肃然起敬,这种于雄迈静穆中流溢出的俊雅之气,值得我们赞叹。而那些在线条刻凿中所体现出的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空间构筑与线条意识,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王    景
                                                                                                                                         二零零四年八月二十八日于堰逸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2-27 15:02 , Processed in 0.06704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