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墓碑写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7 09:4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墓碑写作
作者:李开周
来源:观察与思考
    不管哪个时代,只要有文字,那就有媒体,只要有媒体,就有为媒体服务的人,比如说,作家。唐朝的媒体不像现在这么种类繁多,那时候既没有电视,也没有互联网,担负传媒任务的,只有邸报、书籍及墓碑。邸报是官方新闻,不需要作家供稿。书籍是自费出版的,即便由书商出版,也不给版税。而唐朝又盛产作家,那么多作家,只有一部分吃上了财政饭,一部分被吃财政饭的包养了,还剩一部分运气差些,只能做自由撰稿人。自由撰稿人靠什么养活自己呢?如前所述,墓碑也是媒体之一,唐朝的自由撰稿人,甚至吃上财政饭的专业作家,有不少就靠这个赚钱。
    墓碑很有含金量。刘禹锡写《祭韩吏部文》,说“三十余年,声名塞天,一字之价,辇金如山”。指的就是韩愈给人写墓碑,其稿费非常之高。还有一位叫皇甫的作家,“碑三千字,每字值绢三匹”。这种稿费标准,比起现在有些作家自定的“一个字五块钱”来,显而易见还要更牛。
    韩愈和皇甫的成功例子在那儿摆着,自然吸引越来越多的作家加入写墓碑的行列。《容斋续笔"卷六》载:“长安中争为碑志,若市卖然。”也就是说,大家都来吃这碗饭,写墓碑的人数超出了市场需求,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在买方市场里,同行即是冤家,此作家与彼作家抢写同一块墓碑,就会闹出些不愉快。比如说,刚得知有谁家里死了人,急赶过去毛遂自荐,门口却早有一帮同行排队等活儿了;组织纪律性差些的,就不排队,“致有喧竞争执,不由丧家”。文坛里总是不免争吵,但是像唐朝时这种争吵,并不比现在作家们的互掐更体面。
    我们没有理由贬低唐朝作家们的墓碑写作。坦白地说,那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市场交易,交易之后,丧家得到了文字的安慰,作家得到了稿费的补给。另外,墓碑虽小,五脏俱全,碑文是作品,丧家是读者,一块块墓碑是传媒的载体,把碑文刻到墓碑上去,就是发表,这个过程,跟在报纸上发表随笔、在杂志上发表故事没什么区别,如果您不反对,也可以把一方碑文当成一部出版发行的单行本。
    想搞好墓碑写作也是要费一番脑筋的,许多有识之士“录名于凶肆”(《大唐世语"卷十三》),也就是说,在棺材铺注了册,这样可以早些得知谁家又死人了,对唐朝的作家来说,死人这种好消息相当于约稿信。我们无从知道,像韩愈这种号称文豪的人,是不是也会到棺材铺注册,按常理他会,因为作家需要吃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2:45 , Processed in 0.06376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