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盘缠”,就是现代人说的旅费。今人使用的支票、信用卡、纸币等,在古代都没有。古代的钱是中间有方孔的金属硬币,即铜钱、铜板,因外圆内方,人称“孔方兄”。用细绳将一千枚铜钱贯成串再吊起来,作为货币单位,旧称“一吊”或“一贯”。
俗语“穷家富路”,强调出门在外应备足旅费。古人出远门办事,或赶考,或游学,或探亲,或经商,关山迢递,路程艰险,都要随身携带大量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在腰间,既方便又安全。于是“盘”和“缠”这两个动作合为“盘缠”,作为旅费的代称。
盘缠分量沉重,例如昆曲有名剧《十五贯》,所谓十五贯,就是15000个铜钱,分量少说也得二十来斤,缠在身上,负重远行,崎岖坎坷,步履艰辛。至于去集市购物,花销不大,只将少量铜钱装入小袋,或揣在怀里袖里,或掖在腰带上即可,就方便多了。钱包在古代称为“囊”,所谓“囊中羞涩”就指经济困难,手头拮据。
下面说“细软”。清人孔尚任《桃花扇·逃难》:“那一队娇娆,十车细软。”其中“娇娆”指美女,“细软”指财物。具体说,“细”指丝绸,“软”指金银,因丝绸在纺织品中最细,金银在金属中最软。“细软”指珠宝首饰、贵重衣物等便于携带的东西。“收拾细软”,一般属于仓皇逃离前的动作行为,自然首选便于携带的贵重物品。至于田产宅院,家具杂品,牲畜粮食等,就只能忍痛舍弃了。“细”和“软”单用是形容词,但二者组合为“细软”,则属名词。
和“盘缠”同类的,如“铺盖”“裁缝”“收发”等,由两个动词语素合成;与“细软”同类的,如“娇娆”“薄脆(天津方言称果蓖)”等,由两个形容词语素合成。它们都属于借代型名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