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北师大附小“开放式个性化”教育十年探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3 21:3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东北师大附小“开放式个性化”教育十年探秘  2011年09月19日   来源:工人日报
校长熊梅博士与学生们交流
  作为我国现今规模最大的小学,10年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下简称东北师大附小)一直在致力于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的矛头,直指我国现行小学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固定教室,固定45分钟课长,各科教师轮番上阵,在台上讲得密不透风;孩子们手背手坐得溜直,在台下听得鸦雀无声;封闭式管理、填鸭式课堂、沉重的书包、写不完的作业……
  针对以上种种弊端,2001年8月,从接掌东北师大附小帅印那天起,校长熊梅便秉承该校50多年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立足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前沿,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开放式·个性化”的办学理念,从而带领全校教师开启了一段意义深远的破冰之旅。
  “开放式·个性化”教育,是针对传统的封闭式学校教育而提出的,源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后迅速推广到欧洲各国和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地,并成为当代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范式。简言之,其主要体现在五个“打开”——打开空间的墙壁,实现空间的开放性;打开时间的墙壁,实行弹性化时间制度;打开学科间的墙壁,促进课程的综合化;打开人员间的墙壁,促进教学的合作性;打开学校和社区间的墙壁,创建学习化社区。
  “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近日,在对东北师大附小“开放式、个性化”教育进行评估时,有关专家指出,该校10年来的不懈探索,已为同仁提供了大量可咨借鉴的鲜活经验,成为我国小学教改领域的一面旗帜。
  打开空间的墙壁
  开放式环境让教与学更自由
  “教育环境”作为潜在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开放式学校教育,最初就是从改变教育环境开始的。从2002年起,东北师大附小分别在本校和分校陆续新建了我国第一批开放式教学楼,为改变教学方式奠定了环境基础,也全面拉开了实践“开放式·个性化”办学理念的序幕。
  走进这些新教学楼,很快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比如,各教室间的隔断是灵活、可挪移的;再比如,楼内开放式走廊宽达8米,每个班级所占走廊面积达80,走廊不仅可供学生摆放学习用具,还可随时被拓展为教室的一部分。
  教室的通透性设计与走廊扩展式格局,使东北师大附小的教学活动得以更加纵横捭阖。由于各教室与走廊间的墙壁可以随时打通,从而使教与学获得更充裕的空间,就像国外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在东北师大附小,学生灵活摆放课桌,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成为常见一景。同时,这种开放式格局,也为TT合作提供了足够的施展空间——在该校,两位风格迥异的教师可以同时为一个班级学生上课,一位担任主讲,一位协作指导,让学生共享优师资源。
  通过打破空间上的壁垒,东北师大附小每个班级的平均占地面积达到200,生均占地约4,有效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学习、活动、休息和娱乐的需要。此外,新教学楼内还配置有美术、音乐、体育、生活、社会、科学等学科专业教室,以及电子阅览室、多功能角、养殖角、自主阅读区等,“趣、雅、活、美”的环境特色,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们的学习乐园,同时也成为他们的生活乐园。
  打开空间的墙壁,还体现在打开校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与社会。几年来,该校不断广泛而深入地引导与组织学生到南湖公园、动植物园、企业、部队、敬老院等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自然、体验社会、体验生产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1:35:20 | 只看该作者
打开时间的墙壁  弹性化课时安排更科学
  每节课45分钟、每年寒暑两个假期、一张课表管一年——对于我国小学行之一贯的固定作息制度,东北师大附小也进行了大胆颠覆。按照“开放式·个性化”的办学理念,2006年,该校研究制定了《弹性时间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由此打开了传统学校教育中“时间的墙壁”。
  这项改革包括一系列举措,其中最典型的是,以10分钟或15分钟为一个系数尺度,来更加科学合理地分配教育教学时间。在该校,1-2年级学生,实施30分钟小课时;而像美术、音乐、科学、社会、综合实践等课程,则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设置为60分钟、甚至80分钟的大单元课时。此外,学校每天还各设了置15分钟的晨读与午读时间,分别用以开展“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与英语“每日读”校本课程。
  由于实行长短课时制,为满足教学活动和学科教学需要,学校设置了四套“周课时表”,虽然这为学校管理增加了不少麻烦,但无疑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与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比如,低年级孩子易疲劳,短课时制有助于学生及时休息,确保下一节课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再比如,小学生大多喜欢画画,但在传统45分钟一节的美术课上,往往一张作品尚未完成,便下课铃响,令孩子们大为沮丧。至于那些需要借助体验、探究、实验等学习方式来完成的教学,更不是过去45分钟的僵化课时即可容纳的。
  打开时间的墙壁,还体现在四学期制上。一直以来,我国各校实行的都是“二·二”学期制,即每年两个学期、两个假期,而东北师大附小却首开先河地运行了“四·四”学期制——缩短寒假的周数,在五一与十一各增加一周左右的春假和秋假,使学生无论春夏秋冬都各享有一个美丽假期。
  四学期制,既符合东北气候四季分明的特点,又可让学生经常得到阶段性休息与调整,为下一个周期的学习提供旺盛精力。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春、秋假的较好季节,集中组织开展校外实践活动,从而科学、合理地处理了综合实践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间的关系,受到绝大部分学生与家长的欢迎。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1:35:45 | 只看该作者
打开学科间的墙壁  综合化、个性化教学更人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篇课文叫《手拉手》,是第24届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歌。在东北师大附小,这一课被演绎得别开生面:语文、体育、音乐三科教师通力合作,共同整合开发出一个名为“走进奥运”的大授课单元,三科教师节次登场,有解析字词、讲解奥运精神的;有传授奥林匹克常识、介绍知名运动员的;有指导学生赏析音律、学唱主题曲的;前后共分三节课时,才上完了这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大课”。当然,这堂综合性大课的教学效果,也远远胜过了单一的语文教学,既令学生刻骨铭心,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类似这样打破学科界限,进行课程整合的案例,在东北师大附小比比皆是。实际上,从2001年至今,该校以国家新一轮课改为契机,结合“开放式·个性化”办学理念,重点对课程综合化改革进行了大量探索,已摸索出“同学科同年级、同学科异年级、异学科同年级、异学科异年级”4种课程整合与合作教学模式,有效促进了课程内容与时间的优化重组,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益,减轻了学生负担,并使学生获得了“全人”的教育素养。
  开放式学校教育,追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天性、个性和差异性。作为“开放式·个性化”办学的重要一翼,东北师大附小也一直在积极倡导教学的个别化、个性化,努力构建“井然有序、充满活力;积极主动、优质高效;民主公平、尊重差异;参与合作、共同发展”的和谐课堂,以消除传统同步教学整齐划一的弊端。
  这种和谐课堂,在我们见识过的一节语文课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那节课是要教授一些“艹”头汉字,但任课教师并不是登台即讲,而是先发给学生一个“学习指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进行自我检测。结果显示,全班40人,只有6人对个别字还不认识。此时,老师让学生们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课堂气氛顿时变得无比活跃,大家争相介绍自己独创的认字绝招,最后,公认的金点子被推举上来,在老师主持下进行全班交流。记得,其中有两条对“蒜”字的记忆法,令人忍俊不禁:其一为“二小、二小,头上长草”;其二为“两个王二小,伏在草丛下”。就这样,在一片笑声中,所有孩子都牢牢记住了“蒜”这个字。
  据了解,迄今为止,东北师大附小已先后探索出了集体指导补充模式、学习顺序模式、学习起点模式、课题选择模式、学习进度模式等适合于不同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并系统提炼出了教师教学的指导策略和方法,创新了国内对于个性化教学的研究框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具有操作意义的实践路径。
  与此同时,为尊重学生的天性、差异性,实现以学生为本、个性化教学,该校还努力探索各学科的品性特点和教学规律,比如在道德学科上创设了“心灵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引导矛盾冲突-促发心灵对话-作出价值判断-引导道德实践”, 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激发了其道德实践欲望。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1:36:24 | 只看该作者
打开人员间的墙壁  TT合作使发展更有后劲
  在传统的教师组织文化中,老师往往是单兵作战,俗话说,“上好这堂课,管好这个班,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弄得精彩些”,就可以了。但“开放式·个性化”教育则倡导教师组织文化的合作性,以促进教师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对话,共享教育智慧,共同获得发展。
  为使教师走向开放与合作,该校先后组织了10批干部和教师赴日、韩、港、台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教育考察,并与当地优质校建立了姊妹校关系,通过加强学习交流,使老师们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改革信心,将“开放式·个性化”办学理念由最初“校长的教育价值观”转化成了全体教师的共同认知与核心价值观,为深入践行该教育理念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为给教师创设自主、合作的专业发展环境,该校始终坚持定期举办学术沙龙、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日”活动,每周定期开展学科组集体备课,让教师们的思想观点互相碰撞,在教学教法上彼此启发,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次备课,以突出每位教师的个性。
  特别是,学校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牵手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共同开发大授课单元,科学整合教学资源。该校有一堂生活课,叫《学校的一天》,上这堂课时,甚至连校车司机、食堂师傅、校园清洁工与保安,都被作为教育共同体请进了课堂,与学生进行零距离对话,有效促进了教学的合作性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在学校的引导下,教师们逐渐形成了两类合作团队,一是具有相同学科背景的研修团队——学科委员会;二是具有相同研究兴趣的研修团队——学校青年基金项目课题组。这两种不同取向的研修团队,极大地激发了教师自主、合作研修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该校还先后与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以及省市多个学术团体和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开放的研修协作体,为教师的合作研修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2007年9月,该校正式挂牌成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的首个小学教育研究基地。
  从2005年起,东北师大附小又确立了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为教师研修成果的发表与推广开辟展示平台,将教师在研修中生成的教育智慧和成果与国内外同行分享。目前,学校已成功举办6届教育研究发表会,借助这一重要载体,结集出版了80余项研究成果。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1:36:55 | 只看该作者
打开学校与社会间的墙壁  资源整合令教育效果5+2>7
  学校、家庭与社区是教育的共同体,三者本是互为促进与补充的关系,但在传统封闭式学校教育中,三者常常被割裂,导致出现5+2=0的现象。而开放式学校教育致力于促进三者之间的开放性、合作性,从而有效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实现5+2>7的教育效果。
  在东北师大附小,每学期都设有“家长开放日”,以便家长真实、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每当学校举办大型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也都会邀请家长与同行参与听课,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学校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以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吸纳家长代表参与学校决策,取得家庭对学校的理解与配合。
  遍布该校各个班级的数百个家长志愿者协会,便是打开学校与社会间墙壁后的一个重要产物。学校每有大型活动,家长志愿者都会踊跃参与,努力提供各方面支持。学生李卓阳的爸爸,在一汽工作,今年8月,学校开展暑期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一汽看世界”时,就是他积极帮助联系,使学生们在体验现代化工业流水线的壮观景象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家乡、领略了一线产业工人的风采、树立了国际公民意识。而在“我的职业梦想”课上,包括院士在内的各行各业家长志愿者纷纷应邀前来,与学生们亲切对话,大大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
  在此基础上,东北师大附小逐步将学习活动延伸至社区,利用社区周边的公园、超市、工厂等校外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设立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从而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实现了三者的和谐共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10:35 , Processed in 0.09199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