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关于“导学案”(暂用名),我的看法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5 10:1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导学案”(暂用名),我的看法是——1、关于“导学案”的说法,不是不能用,关键还是在于“怎么用”。其实,早在“新课改”之前多少年,教育界流行的“程序教学”等,再往前推,上一世纪曾经风靡一时的“道尔顿制”等,从本质上看,都是这类“导学案”的先驱或雏形,至少可以说是“思想渊源”。近几年来,人们关注“人是怎样学习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重“预习”“作业”的设计和设计等等,本质上,其名称不同,但实质上与“导学案”所要追求的,也没有太大的差异。所以,当我们提出“导学案”等等术语时,没有必要割断历史,另贴一个“标签”以示“创新”。

2、当前,提出“导学”问题,有它渊源,这,无非是针对“教师讲得过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力”的现实而言的。现实的教学,“教师强势的讲”是主流——这有好的地方,也有弊端。作为扬长避短的一种探索,不管称为什么“案”,其目的只能在于:把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激发起他们对某一学科学习的热情,形成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步骤,从而提升教学的效能。如果与这个目的背道而驰,甚至不仅没有激起学习的热情,反而加重学生负担的话,不仅没有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反而对学生的学习形成新的束缚的话,那么,这样的“探索”是没有意义的——这应该成为我们衡量“导学案”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3、基于以上两个认识,我以为,在目前背景下提出并推进“导学案”(暂时借用一下这个名称),决不在于“另起炉灶”,而是注重实现从“只关注教”到“即关注教、又关注学”的转变,从而为真正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在操作上,不妨分几步走:

第一步,对传统意义上的“教案”进行改造,把原来隐藏在“教案”背后的“教师对学生及学情的自觉分析显性化”,从而引导教师注意“学情”提高效能。

第二步,可以从整个教学环节的角度,把教师备课时设计的,具有“先行组织者”(奥苏泊尔语)特征的内容,通过“任务单”“预习导引”等多种方式(不一定都是纸质的)提前告知学生——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任务单”“练习导引”不是简单的几道题目,而是应该包含:要学什么、要学这些内容与我们过去哪些内容有关联、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素材、还可以从何处找到更进一步的资源……当然未必都提到,但应该从“有助于学生异步学习”的目标出发予以充分考虑。

第三步,在老师、学生等有关方面,依托“课程资源”等多种因素,经过共同协商,形成真正具有“导学”意义的“个性化”的“导学案”,由此指导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当然,要比较普遍的实现这一步,还有待时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1:46 , Processed in 0.1218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