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悄然崛起的新生代教师群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9 08:1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悄然崛起的新生代教师群体
关于新生代教师的提法,可能要溯源到去年下半年的《中国教育资讯报》。
《中国教育资讯报·人物》的编辑马朝宏在《人物版·开场白》里为新生代教师作了如下描述性的定义:
“他们踏实、自信、充满激情。他们继承了优秀教师的传统,又不同于传统的优秀教师。他们热爱事业,认真地备课、上课,心平气和地做着每一个老师该做的事情;他们也热爱生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书、思考、交流、写作,使得他们平凡的人生绝不平庸和平淡。”
此说一在媒体上披露,马上产生了反响。
譬如在这个栏目第二个登场的人物方芥舟,就在《一介网民方芥舟》里这样说道:
我觉得,这一描述性定义里面,还应该加上借助于先进的网络媒体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话语、并能借助于此对学生实施一种新型的教育。
他认为这一概念其实是一种对文坛的复制。在文中,他这样认为:“新生代,原是文学界对一些作家的界定。八十年代中期,先锋小说登录中国文坛。代表人物是马原、苏童、余华、格非等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批六十年代出生的重要作家相继登上中国文坛,评论界把这批作家称为后先锋或者晚生代、新生代。我觉得这些作家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与上一代作家相比,已经拿出了足以与父兄们抗衡的东西,并使自己具备了相当的影响。所以,我觉得对新生代教师的叩问,最起码的应该有:你已经拿出足以与传统的优秀教师们相比的东西了么?”
网民方芥舟其实就是最近两年来在媒体上较有影响的青年名师姜广平。这个双栖类的教师,集作家与学者为一身,确实在教育圈子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的写作,被很多人看好。《江苏教育》杂志社在20034月初举行的“新生代教师研讨会”上,这位可说是教育界的另类人物,也被应邀到会。
到会的其他人物是:
吴江震泽实验小学薛法根(省名教师)、淮阴师范附小王一军(省名教师,华东师大教育研究硕士)、苏州中学夏炎(省特级教师)、通州市实验小学曹平(省特级教师)、宜兴市二实小吴红华(省特级教师)、宿迁市实验小学袁龙(省特级教师)、泰兴市襟江实验小学杨金林(省特级教师)、海门市东洲小学许新海(省特级教师)、无锡惠山区教育局张盘荣(省特级教师)、常州师范二附小李伟平(省特级教师)、常熟市实验小学薄俊生(省特级教师)、宝应县翔宇教育集团袁卫星。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么多到会者中,只有姜广平和袁卫星二人没有任何闪光的头衔,既不是省特级教师,也不是学校行政上的重要管理者。
江苏省举办的这次会议,可以看作是江苏教育界对新生代教师作出的反响。其实,在全国,像这样的新生代教师正在形成一个群体而悄然崛起。这个悄然崛起的教师群体,对教坛有着非常大的冲击,其影响现在已经能看得很清楚,而在不远的将来,有人断言,这一教师群体的影响将是非常大的。
但江苏的这次活动,显然在人员的界定上有些偏颇。新生代教师的界定与特级教师及行政管理者没有必然的联系。笔者个人比较赞同方芥舟先生也就是姜广平对新生代教师的界定:他们依托网络,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对教育他们有自己的诠释,也就是说他们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育话语;此外,他们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敢与父兄抗衡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到他们的教育行为中。但还得进一步明确一点,这些教师大多是生于六十年或七十年代初期的,个别还可能是五十年代末与七十年代末的人。文坛上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六十年代出现了四代作家。而教育界,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情形。这是教育的内涵及本质所决定的。因此,新生代教师的范围可能要开阔得多。
这一代教师,确实已经拿出了足以与父兄一辈的特级教师们相对抗的成果。突出地表现在,有优质课大赛得一等奖的经历,有丰赡的科研成果,有相当成熟的写作技巧与写作成果,有的还可能是双栖类甚至三栖类的写手。上述人员中的袁卫星,就既是教育写手,也是散文作者;姜广平既是科研能手,又是小说作者,同时还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青年评论家。即便是在文学圈子里,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当然,这是一省的情况。放眼全国,这样的教师其实是为数众多的。
我们不妨从K12、教育在线、中国语文论坛、和风论坛、成长论坛等几个有影响的网站上进行一些在线研究,就会发现,新生代教师中,杰出的代表人物至少还应该包括:
柳栋(Being)、陈晓华(红袖)、何碧峰(绵羊)、冯梅(信梅)、贺杰、罗民(滇南布衣)、储昌楼(亭林人)、任玲(木棉)、窦爱君、焦晓骏(苏州人)、张曼凌(小曼)、黄天明(佛心)、刘静(微笑毒谷,独自跳舞)、夏献平、高子阳、卢军(红荻)、张菊荣、孙惠芳、严凌君(白衣书生)、张荣生(伤心小箭)、刘道梁(康生)、沈宏志、黄行福、吕飞鹏(阿吕军团)、卢志文、张向阳、王天蓉(安姐)、李仁甫、陈峰(玉面书生)、许国庆、黄利锋、冯家胜(两匹马)、王军、汤登仲(潇湘夜雨)、王德英(影子之心)、李多娇、茅卫东(我思故我在,韦实)、贺学根(阿根1212)、唐锋卢(唐唐)、程东文、干国祥(干干)、赵彦(论语)、王群丽(梦里乾坤)、钟和军(蓉子)、高咏梅、谈永康、沈正元、陈雪媛(尘缘)、冯卫东、方红(守护者)、谢安平、李斌(阿诺)、苏静、谢百云、刘志强(江山)、梁增红、沈红、徐斌(斌山来客)、陈礼林、刘胜利(飘逸天涯)、秦自云、王雄(古船)、陈万勇、吴礼明、陈惠芳……
中国语文论坛最近对新生代教师作了一次全面的讨论,参与者众多。
比较一致的意见是:
新生代教师的内涵里还应该有不畏世俗、偏见、权势执著追求真理的成份,不仅是思想,要真正表现在行动上。但在政治观念上,他们不再像他们的前辈一样或者盲从于政治的指挥或者因看不惯世事而消极遁世,他们或依身于民主党派,或高蹈于无党的逍遥,或与政治虚以委蛇,或凭一官半职为自己营造一片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然而在他们心底,是很清楚历史的真伪,人性的高贵与卑贱,他们不会产生信仰破灭的痛苦,也不会试图与政治正面交锋。在人生信仰上,他们是一群超常自恋的人,他们的一切人际建立在自恋和自信的基础上。对学生,他们要求他们也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他人(包括政治和教师及书本)的奴隶;对同事和朋友,他们真正做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依托于网络和书信的朋友使得他们与朋友更少实际的冲突,更多智慧与知识层面的对话,他们信奉的对话信条正是建立在“默许自恋”的基础上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总之,行动着,是这些人的重要特征。他们都有一种野心,那就是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营造自己的教育天空。他们特立独行或特立而不独行。
也有人认为新生代教师的说法其实可以商榷。希望“新生代教师”是一个很严肃的概念,而且,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同时还必须是能做点值得回味的事。但作为一种现实,新生代教师的群体已经出现。只不过是用哪一种称号归纳的问题。
普遍的观点是:师范毕业,学历一般不高,有赛课获得大奖的经历,发表文章很多,科研成果丰赡。往往不是特级教师就是知名教师。
但是,二十一世纪客观上是一个英雄莫问出生的时代,这为新生代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而新生代教师成长的源头活水与上一代教师一样是在课堂教学上。这一点,新生代教师同样能拿出自己的东西。这些人的课堂教学往往十分精彩。同时,他们能借助于学校提供的科研机制,以教学为中心展开教育教学科研。他们惯常的行为动作是经常反思,同时有同伴互助。在专业引领方面,他们或得益于本校的名师,或得益于社会上公认的一些名师。但我们能够看到,往往是前者,也就是独立思考是这些教师的共同特征。此外,因为学历的限制,这些教师的科研方式大多表现为一种行为研究方式,他们的成果表达一般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而是一个个教学的案例与自己的成长故事。
我们清醒地看到,这些教师,首先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们的种种头巾气,他们不迂腐,不小气,没有太多的酸气,能够融入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他们以自己的表现证明:教师也是知识分子的一员。在为这个社会认真的奉献着,认真地提供自己的话语与标准,而不管社会如何采纳。他们的执着,确实提升了教师的知识分子水准,而不像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教师只是以准知识分子形象出现,而教师劳动也仅仅是一种准专业化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姿态就是一种学者的姿态。
新生代教师在阅历、知识、视野、胸怀上有优势。他们几乎经历了(当代)中国所有的社会形态,经历过几次革命性的思想解放,看到过太多的人和事,经历过太多的变化。当然,有人会说老教师经历更多,其实不然,他们历事的密度反而不如这一代,很多思想在他们那儿已经钝化,本该成为刺激的外来信息在他们那儿很可能成为习惯与成功的输入。
当然,有一点我们也应该看到,那就是由于考试制度、录取比率等等原因,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录取的师范生(中师生和其他高等师范)几乎都是精英。他们有着智力上的天然优势,因此很多人在类似游戏的方式中工作学习。但很多人被自己的超人的智力所累,不得不陷入另类的尴尬。同时,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初出生的这一代人,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人生营养先天不足。这些人在读毛主席万岁的时候,大多数七十年代人与八十年代人早已经通晓很多东西了。这些人要到大学时代才开禁的文学名著,后起者在少年时代早就当作儿童读物了。人是他吃下去的东西。这是费尔巴哈的名言。新生代最初的人生营养,决定了他们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的特点:那就是,都比较肯吃苦,勤奋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进一步说及学术引领,这些教师都有着非常优越的成长环境,在学术引领上有着一般教师所不具备的条件。如上述人物中的窦爱君师从钱梦龙老师,贺学根师从蔡澄清先生,姜广平师先后从黄厚江、高万祥、蔡明并与于漪老师有过比较深入的接触,同时又兼得当代著名作家们的底气。夏炎、王雄等依托江苏名校如苏州中学、扬州中学的底蕴。柳栋则最早步入高科技网络平台……这一点显示出新生代教师的成长具备着不同于一般教师的成长规律。他们占有着非同一般的教育资源。他们自身潜在的素质,为其成长提供了可能性,这种潜在的素质一旦与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相结合,马上产生出不同的影响。
要之,这些人干干:较早地有意识地把自己定位于学术而非“做官”上,即使做官也只是一种“自我保护”“学术发展”的策略;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行为处事也多有“独行”;无论文凭高低,都重视自学,个性化学习;对信息非常敏感,对网络交流持发展观和认同感;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但较少有地域观和单位观;普遍表现出对他人的认同,较少有学术霸权的气息;但在学术上更多的表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怀疑的精神、批判的气质、实践的意志和超越的品质。
陈钟梁先生不久前提出“语文教学五代人”的说法:第一代:叶圣陶、夏丏尊、陶行知等,他们学问博大精深,说话著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轻易不谈“性”;第二代:张志公、朱德熙、刘国正、朱绍禹等,他们外语基础好,视野开阔,延续时间长,对语文教改起了重要作用;第三代:于漪、钱梦龙、欧阳代娜等,他们站在课堂上,保留了许多优质课的“折子戏”,既是实践家,又是理论家;第四代:陈先生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代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他认为自己大约可凭《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一文忝列其首;第五代:陈先生未作分析,大概指魏书生及当今活跃在教坛的一些名师吧?眼下进入语文“新生代”时期。事实上,上述诸多人物当中,语文教师确实非常众多。这也是新生代教师的一个特点。有人认为,怎么界定并不重要,更没有必要过早作一些结论性的评语。“坐着谈,何如起来行。”当“新生代”教师以其迥然不同于前辈的特色崛起于杏坛,叱咤于媒体,何患不令人刮目相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今应该是更新换代很快的,10年?5年?)。人们相信,继起的后新生代将不久会向这些教师叫板,从而写下新的教育史诗。
新生代教师是极具个性的群体。笔者认为,这里很多人的成长还是得益于组织的。但我得承认,这些人的政治信仰应该是建立在对教育的虔诚之上的。此外,有人所说的这些人的单位观与地域观念非常淡也是我所认同的。并不是这些人不想依托某单位或某地,实际上这些人,对教育的信念可能都大于一般的教师。而传统的知识分子所具备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在这些人的意识里也是超出于一般人。这就是上文所说及的自恋色彩。但我们清醒地看到,他们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对教育的迷恋。因此,一个领导的开明与知人善任往往会激活这些教师的内在的生命潜能与教育潜质。但这些人更多的显示出一种不安分显然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笔者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有才当为世所用。特别是教育上的天才,千万不能将个性引入到非常偏颇的地方。以一个教师而能影响很多教师,那么这个人就应该负起一定的责任来。你有天纵之才,也是社会培养的,就应该服务于社会。而要服务于社会,我觉得应该考虑最大值。要能极大地服务于社会才行。扎根教育,并能以此影响一代教师的成长,我觉得应该是这些教师对教育的巨大贡献。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稳定这些教师的策略问题。为这些人创设一种既能充分发挥个人所长,又能极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的教育环境,我觉得这就是最要的教育管理理念。



注:本文系“中国语文论坛(http://www.yuwennet.net)·坐而论道”中《关于新生代教师的讨论》一帖的综述。谨向姜广平、贺学根、干国祥、桂维诚、吴礼明、程东文、梁方正诸位老师致谢。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08:16:1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新生代教师的提法,可能要溯源到去年下半年的《中国教育资讯报》。
《中国教育资讯报·人物》的编辑马朝宏在《人物版·开场白》里为新生代教师作了如下描述性的定义:
“他们踏实、自信、充满激情。他们继承了优秀教师的传统,又不同于传统的优秀教师。他们热爱事业,认真地备课、上课,心平气和地做着每一个老师该做的事情;他们也热爱生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书、思考、交流、写作,使得他们平凡的人生绝不平庸和平淡。”
此说一在媒体上披露,马上产生了反响。
譬如在这个栏目第二个登场的人物方芥舟,就在《一介网民方芥舟》里这样说道:
我觉得,这一描述性定义里面,还应该加上借助于先进的网络媒体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话语、并能借助于此对学生实施一种新型的教育。
他认为这一概念其实是一种对文坛的复制。在文中,他这样认为:“新生代,原是文学界对一些作家的界定。八十年代中期,先锋小说登录中国文坛。代表人物是马原、苏童、余华、格非等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批六十年代出生的重要作家相继登上中国文坛,评论界把这批作家称为后先锋或者晚生代、新生代。我觉得这些作家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与上一代作家相比,已经拿出了足以与父兄们抗衡的东西,并使自己具备了相当的影响。所以,我觉得对新生代教师的叩问,最起码的应该有:你已经拿出足以与传统的优秀教师们相比的东西了么?”
网民方芥舟其实就是最近两年来在媒体上较有影响的青年名师姜广平。这个双栖类的教师,集作家与学者为一身,确实在教育圈子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的写作,被很多人看好。《江苏教育》杂志社在20034月初举行的“新生代教师研讨会”上,这位可说是教育界的另类人物,也被应邀到会。
到会的其他人物是:
吴江震泽实验小学薛法根(省名教师)、淮阴师范附小王一军(省名教师,华东师大教育研究硕士)、苏州中学夏炎(省特级教师)、通州市实验小学曹平(省特级教师)、宜兴市二实小吴红华(省特级教师)、宿迁市实验小学袁龙(省特级教师)、泰兴市襟江实验小学杨金林(省特级教师)、海门市东洲小学许新海(省特级教师)、无锡惠山区教育局张盘荣(省特级教师)、常州师范二附小李伟平(省特级教师)、常熟市实验小学薄俊生(省特级教师)、宝应县翔宇教育集团袁卫星。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么多到会者中,只有姜广平和袁卫星二人没有任何闪光的头衔,既不是省特级教师,也不是学校行政上的重要管理者。
江苏省举办的这次会议,可以看作是江苏教育界对新生代教师作出的反响。其实,在全国,像这样的新生代教师正在形成一个群体而悄然崛起。这个悄然崛起的教师群体,对教坛有着非常大的冲击,其影响现在已经能看得很清楚,而在不远的将来,有人断言,这一教师群体的影响将是非常大的。
但江苏的这次活动,显然在人员的界定上有些偏颇。新生代教师的界定与特级教师及行政管理者没有必然的联系。笔者个人比较赞同方芥舟先生也就是姜广平对新生代教师的界定:他们依托网络,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对教育他们有自己的诠释,也就是说他们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育话语;此外,他们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敢与父兄抗衡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到他们的教育行为中。但还得进一步明确一点,这些教师大多是生于六十年或七十年代初期的,个别还可能是五十年代末与七十年代末的人。文坛上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六十年代出现了四代作家。而教育界,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情形。这是教育的内涵及本质所决定的。因此,新生代教师的范围可能要开阔得多。
这一代教师,确实已经拿出了足以与父兄一辈的特级教师们相对抗的成果。突出地表现在,有优质课大赛得一等奖的经历,有丰赡的科研成果,有相当成熟的写作技巧与写作成果,有的还可能是双栖类甚至三栖类的写手。上述人员中的袁卫星,就既是教育写手,也是散文作者;姜广平既是科研能手,又是小说作者,同时还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青年评论家。即便是在文学圈子里,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当然,这是一省的情况。放眼全国,这样的教师其实是为数众多的。
我们不妨从K12、教育在线、中国语文论坛、和风论坛、成长论坛等几个有影响的网站上进行一些在线研究,就会发现,新生代教师中,杰出的代表人物至少还应该包括:
柳栋(Being)、陈晓华(红袖)、何碧峰(绵羊)、冯梅(信梅)、贺杰、罗民(滇南布衣)、储昌楼(亭林人)、任玲(木棉)、窦爱君、焦晓骏(苏州人)、张曼凌(小曼)、黄天明(佛心)、刘静(微笑毒谷,独自跳舞)、夏献平、高子阳、卢军(红荻)、张菊荣、孙惠芳、严凌君(白衣书生)、张荣生(伤心小箭)、刘道梁(康生)、沈宏志、黄行福、吕飞鹏(阿吕军团)、卢志文、张向阳、王天蓉(安姐)、李仁甫、陈峰(玉面书生)、许国庆、黄利锋、冯家胜(两匹马)、王军、汤登仲(潇湘夜雨)、王德英(影子之心)、李多娇、茅卫东(我思故我在,韦实)、贺学根(阿根1212)、唐锋卢(唐唐)、程东文、干国祥(干干)、赵彦(论语)、王群丽(梦里乾坤)、钟和军(蓉子)、高咏梅、谈永康、沈正元、陈雪媛(尘缘)、冯卫东、方红(守护者)、谢安平、李斌(阿诺)、苏静、谢百云、刘志强(江山)、梁增红、沈红、徐斌(斌山来客)、陈礼林、刘胜利(飘逸天涯)、秦自云、王雄(古船)、陈万勇、吴礼明、陈惠芳……
中国语文论坛最近对新生代教师作了一次全面的讨论,参与者众多。
比较一致的意见是:
新生代教师的内涵里还应该有不畏世俗、偏见、权势执著追求真理的成份,不仅是思想,要真正表现在行动上。但在政治观念上,他们不再像他们的前辈一样或者盲从于政治的指挥或者因看不惯世事而消极遁世,他们或依身于民主党派,或高蹈于无党的逍遥,或与政治虚以委蛇,或凭一官半职为自己营造一片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然而在他们心底,是很清楚历史的真伪,人性的高贵与卑贱,他们不会产生信仰破灭的痛苦,也不会试图与政治正面交锋。在人生信仰上,他们是一群超常自恋的人,他们的一切人际建立在自恋和自信的基础上。对学生,他们要求他们也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他人(包括政治和教师及书本)的奴隶;对同事和朋友,他们真正做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依托于网络和书信的朋友使得他们与朋友更少实际的冲突,更多智慧与知识层面的对话,他们信奉的对话信条正是建立在“默许自恋”的基础上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总之,行动着,是这些人的重要特征。他们都有一种野心,那就是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营造自己的教育天空。他们特立独行或特立而不独行。
也有人认为新生代教师的说法其实可以商榷。希望“新生代教师”是一个很严肃的概念,而且,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同时还必须是能做点值得回味的事。但作为一种现实,新生代教师的群体已经出现。只不过是用哪一种称号归纳的问题。
普遍的观点是:师范毕业,学历一般不高,有赛课获得大奖的经历,发表文章很多,科研成果丰赡。往往不是特级教师就是知名教师。
但是,二十一世纪客观上是一个英雄莫问出生的时代,这为新生代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而新生代教师成长的源头活水与上一代教师一样是在课堂教学上。这一点,新生代教师同样能拿出自己的东西。这些人的课堂教学往往十分精彩。同时,他们能借助于学校提供的科研机制,以教学为中心展开教育教学科研。他们惯常的行为动作是经常反思,同时有同伴互助。在专业引领方面,他们或得益于本校的名师,或得益于社会上公认的一些名师。但我们能够看到,往往是前者,也就是独立思考是这些教师的共同特征。此外,因为学历的限制,这些教师的科研方式大多表现为一种行为研究方式,他们的成果表达一般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而是一个个教学的案例与自己的成长故事。
我们清醒地看到,这些教师,首先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们的种种头巾气,他们不迂腐,不小气,没有太多的酸气,能够融入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他们以自己的表现证明:教师也是知识分子的一员。在为这个社会认真的奉献着,认真地提供自己的话语与标准,而不管社会如何采纳。他们的执着,确实提升了教师的知识分子水准,而不像过去相当长时间里教师只是以准知识分子形象出现,而教师劳动也仅仅是一种准专业化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姿态就是一种学者的姿态。
新生代教师在阅历、知识、视野、胸怀上有优势。他们几乎经历了(当代)中国所有的社会形态,经历过几次革命性的思想解放,看到过太多的人和事,经历过太多的变化。当然,有人会说老教师经历更多,其实不然,他们历事的密度反而不如这一代,很多思想在他们那儿已经钝化,本该成为刺激的外来信息在他们那儿很可能成为习惯与成功的输入。
当然,有一点我们也应该看到,那就是由于考试制度、录取比率等等原因,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录取的师范生(中师生和其他高等师范)几乎都是精英。他们有着智力上的天然优势,因此很多人在类似游戏的方式中工作学习。但很多人被自己的超人的智力所累,不得不陷入另类的尴尬。同时,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初出生的这一代人,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人生营养先天不足。这些人在读毛主席万岁的时候,大多数七十年代人与八十年代人早已经通晓很多东西了。这些人要到大学时代才开禁的文学名著,后起者在少年时代早就当作儿童读物了。人是他吃下去的东西。这是费尔巴哈的名言。新生代最初的人生营养,决定了他们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的特点:那就是,都比较肯吃苦,勤奋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进一步说及学术引领,这些教师都有着非常优越的成长环境,在学术引领上有着一般教师所不具备的条件。如上述人物中的窦爱君师从钱梦龙老师,贺学根师从蔡澄清先生,姜广平师先后从黄厚江、高万祥、蔡明并与于漪老师有过比较深入的接触,同时又兼得当代著名作家们的底气。夏炎、王雄等依托江苏名校如苏州中学、扬州中学的底蕴。柳栋则最早步入高科技网络平台……这一点显示出新生代教师的成长具备着不同于一般教师的成长规律。他们占有着非同一般的教育资源。他们自身潜在的素质,为其成长提供了可能性,这种潜在的素质一旦与所拥有的教育资源相结合,马上产生出不同的影响。
要之,这些人干干:较早地有意识地把自己定位于学术而非“做官”上,即使做官也只是一种“自我保护”“学术发展”的策略;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行为处事也多有“独行”;无论文凭高低,都重视自学,个性化学习;对信息非常敏感,对网络交流持发展观和认同感;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但较少有地域观和单位观;普遍表现出对他人的认同,较少有学术霸权的气息;但在学术上更多的表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怀疑的精神、批判的气质、实践的意志和超越的品质。
陈钟梁先生不久前提出“语文教学五代人”的说法:第一代:叶圣陶、夏丏尊、陶行知等,他们学问博大精深,说话著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轻易不谈“性”;第二代:张志公、朱德熙、刘国正、朱绍禹等,他们外语基础好,视野开阔,延续时间长,对语文教改起了重要作用;第三代:于漪、钱梦龙、欧阳代娜等,他们站在课堂上,保留了许多优质课的“折子戏”,既是实践家,又是理论家;第四代:陈先生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代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他认为自己大约可凭《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一文忝列其首;第五代:陈先生未作分析,大概指魏书生及当今活跃在教坛的一些名师吧?眼下进入语文“新生代”时期。事实上,上述诸多人物当中,语文教师确实非常众多。这也是新生代教师的一个特点。有人认为,怎么界定并不重要,更没有必要过早作一些结论性的评语。“坐着谈,何如起来行。”当“新生代”教师以其迥然不同于前辈的特色崛起于杏坛,叱咤于媒体,何患不令人刮目相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今应该是更新换代很快的,10年?5年?)。人们相信,继起的后新生代将不久会向这些教师叫板,从而写下新的教育史诗。
新生代教师是极具个性的群体。笔者认为,这里很多人的成长还是得益于组织的。但我得承认,这些人的政治信仰应该是建立在对教育的虔诚之上的。此外,有人所说的这些人的单位观与地域观念非常淡也是我所认同的。并不是这些人不想依托某单位或某地,实际上这些人,对教育的信念可能都大于一般的教师。而传统的知识分子所具备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在这些人的意识里也是超出于一般人。这就是上文所说及的自恋色彩。但我们清醒地看到,他们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对教育的迷恋。因此,一个领导的开明与知人善任往往会激活这些教师的内在的生命潜能与教育潜质。但这些人更多的显示出一种不安分显然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笔者认为上天有好生之德,有才当为世所用。特别是教育上的天才,千万不能将个性引入到非常偏颇的地方。以一个教师而能影响很多教师,那么这个人就应该负起一定的责任来。你有天纵之才,也是社会培养的,就应该服务于社会。而要服务于社会,我觉得应该考虑最大值。要能极大地服务于社会才行。扎根教育,并能以此影响一代教师的成长,我觉得应该是这些教师对教育的巨大贡献。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稳定这些教师的策略问题。为这些人创设一种既能充分发挥个人所长,又能极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的教育环境,我觉得这就是最要的教育管理理念。



注:本文系“中国语文论坛(http://www.yuwennet.net)·坐而论道”中《关于新生代教师的讨论》一帖的综述。谨向姜广平、贺学根、干国祥、桂维诚、吴礼明、程东文、梁方正诸位老师致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9:59 , Processed in 0.08616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