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儿童数据解读系列(幻想与想像力专题) (第三辑) 2003年1月16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在航天飞机上搭载了中国小学生李桃桃设计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懋章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是充分的想像帮助李桃桃实现了梦想。他呼吁孩子们要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广阔的空间中翱翔。李桃桃本人也告诉记者,是“异想天开”帮助自己实现了梦想。
想像是人类飞翔的翅膀。然而,近年来,中国孩子的想像力却屡遭质疑。2002年9月,被称作“火星叔叔”的美国著名科幻作家--美国航空航天局刘易斯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兰迪斯博士来到中国科技馆给北京青少年作了一场关于火星探测的科普报告。兰迪斯博士中国之行的另一个目的是请中国少年为将于2003年发射的火星机器人起个名字。然而,许多少年为新的火星机器人起的名字没多少新意,如“童年号”、“宇宙邮递员”、”蜘蛛侠”等,一半是老掉牙的名字,另一些则来源于好莱坞的电影。孩子们似乎没有自己“独家”的想法。一时间,中国孩子的想像力似乎令人大失所望,惋惜之声、声讨之声不绝于耳。
未来人才最鲜明的标志是创造力,而想像力是人的创造力的本源之一。幻想作为创造想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那些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像,它是许多创造活动的萌芽和开端。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的想像力和幻想力迅速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儿童想像力的激发与培养,不仅关系到儿童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关系到我国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我们必须正视我国儿童的想像力、幻想力的发展问题。
中国孩子的想像和幻想能力究竟如何呢?早在2000年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专家已经就我国城市儿童的想像和幻想做过一项深入的调查研究,或许人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这项名为“我国城市儿童的想像和幻想”的研究,其目的正是为了从总体上把握我国儿童想像力的发展状况,探索我国儿童想像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提出改善我国儿童的想像力发展状况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更好地激发与培养我国儿童的想像力。
课题组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我国北京、上海、重庆、沈阳、南昌、郑州6个城市的共1888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者分布于7个年级,即小学一、二、三、四、五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年龄跨度6到14岁。其中,男生占51.6%,女生占48.4%。为使研究更加深入,课题组还对中小学任课教师、各年级学生以及心理、教育、儿童文学、艺术与科普工作者进行了访谈。
调查研究发现了有关我国儿童想像和幻想发展的大量有价值的结果,并重点探讨了影响想像和幻想发展的环境因素,如阅读幻想和想像类图书、父母支持、学校组织启发想像力和幻想力的活动、营造适宜儿童想像力发展的心理环境等,对改善我国儿童的想像力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