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3 16:1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
  全国少工委办公室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一、前言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将在下一个世纪承担起实现中国国富民强的历史重任。他们自身的发展状况如何?家庭、学校、少先队和社会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他们能否承担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人都渴望了解的重要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少年儿童群体。国家统计局1997年的调查表明,中国共有3.15亿0岁--14岁的少年儿童,其中6岁一14岁的少年儿童为2.102亿(男性为1.797亿,女性为1.005亿)。这一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01%。了解这个正在成长中的社会群体的发展状况是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的前提。
  在本报告中,我们将研究义务教育阶段6岁--14岁少年儿童的发展状况。在此将依据90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这个年龄段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单位所做的四项全国性的大型调查,包括1996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状况”调查;1997年“向孩子学习”的调查;1998年“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调查;1999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等,对90年代以来我国6岁--14岁的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及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教育对策和建议。
  二、中国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
  (一)社会环境
  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使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期间政治局面与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巩固,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思想文化环境逐渐宽松,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局面,所有这一切都为少年儿童营造了有利的成长环境。  
  政治局面稳定 
  今天的少年儿童成长于一个政治稳定的时代。稳定的政治局面是在1978年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的。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确定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之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是中国社会最大的政治。20年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维护了政治秩序的稳定,突出强调全国上下的政治统一,同时关注有效地消除不利于政治稳定的现实或潜在的因素。90年代,是建国后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最为稳定的10年。政治的稳定对少年儿童的发展和教育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稳定的政治环境不仅保证了各级政府制定少年儿童法律法规的连续性,同时也保证了有关少年儿童培养目标和教育政策的一致性,使整个教育工作更为有序。
  经济发展迅速 
  今天的少年儿童成长于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199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5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50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6.6%和4%。与此同时,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电话普及率提高,平均每百名居民图书、报纸和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的拥有量也明显增加。国家还采取多项政策扶持农村及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使贫困人口由80年代末的8500万人减少到1997年的5000万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必将使少年儿童的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其中部分农村少年儿童的生活条件将随着家庭的脱贫而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社会开放程度提高
  今天的少年儿童成长于一个开放的时代。开放的社会环境的形成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增加不仅为少年儿童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同时也使他们面向世界,确定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对内社会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使广大公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机会显著扩大,少年儿童的参与意识也将有新的提高。
  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今天的少年儿童成长于一个依法治国的时代。他们的各项权益基本上受到了法律的保护。我国多年来致力于通过立法来保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进而使少年儿童权益的保护法制化、规范化。我国政府从国情出发,参照世界各国立法,特别是有关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和国际文件,制定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包括《刑法》、《民法通则》、《婚姻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母婴保健法》、《传染病防治法》、《收养法》、《劳动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同时我国政府还于1990年8月29日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公约于1992年4月1日正式对中国生效。这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承担并认真履行公约规定的保障儿童基本人权的各项义务。由于上述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我国少年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今天的少年儿童成长于一个我国人口素质得到整体改善的时代。我国政府自70年代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以来,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如按1970年出生率为33.4‰,自然增长率为2.6%计算,1995年底全国人口(未含台湾、香港、澳门)应为15亿7千万;实际上,1997年出生率下降到17.1‰,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0.06‰,人口数量为12亿3千万。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实行计划生育20多年,累计少出生人口3.38亿。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数量在得到控制的同时,人口质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联合国《世界儿童状况1999》曾公布过一组数据,在反映这方面的情况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关于儿童发展的基本指标,1997年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发展中国家平均为96‰,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平均为52‰。,中国为47‰。
  ——关于儿童的营养状况,1997年低体重(中重度)儿童的比例,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8‰。,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平均为36‰,中国为34‰。。
  ---关于人口预期寿命,1997年发展中国家为63岁,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为68岁,中国为70岁。
  关于儿童的教育状况,1993年--1997年,发展中国家的小学净入学率男女分别为用81%和75%,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分别为94%和93%,中国分别为95%和94%。
  科教兴国全面落实
  今天的少年儿童成长于一个科教兴国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科教兴国的思想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全面的体现。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科学与知识要素的重要性将进一步体现出来。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同志提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各级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将进一步加强,广义的教育活动将逐渐遍及全社会各领域,特别是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远程教育以及专业技能教育等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获得更明显的发展。广大少年儿童的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质量可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育环境
  我国素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政府更是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度来改革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90年代以来,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少年儿童的教育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增加教育投入
  90年代以来,我国确立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并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性经常收入的增长。
  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199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全年全国教育经贸总支出为253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1%,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为1862.5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1.42%。
  发展义务教育
  90年代以来,中国义务教育规模发展很快。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公报,到1997年底,全国小学在校生
  13995.37万人,比上年增加380.37万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8.92%,比上一年提高0.11个百分点;小学生辍学率1.01%,比上年下降0.09个百分点;小学五年级巩固率为85.63%,提高了0.03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在校生5248.68万人,比上年增加200.73万人;其中普通初中在校生5167.79万人,职业初中在校生88.89万人,初中毕业生1463.31万人,比上年增加165.51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87.10%,比上年提高4.70个百分点;初中辍学率3.14%,比上年下降0.33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51.5%;1998年,全国有小学60.96万所,在校生13953.80万人;初中6.394万所,在校生5363.03万人。
  实施素质教育
  1993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明确指出了中小学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并提出中小学教育要“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至此素质教育由始于80年代末民间的探讨开始转向影响政府的教育决策。作为政策性指导,《纲要》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1997年9月,原国家教委在山东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这次交流会使素质教育由初期的自发改革发展到区域推进的实验阶段,进而成为有统一领导,有规范文件、有实施步骤,有操作措施的整体配套的全国性改革。此后,1998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同时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两个纲领性文件的发布,将素质教育的改革推向了高潮。目前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仍在继续进行,主要目的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措施包括改造薄弱学校,减少学校之间的差距,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办学水平;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削减学科知识,减轻学习负担;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素质教育的实施使我国少年儿童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
  大程度的改善。
  救助失学少年儿童 
  在我国的一些贫困地区,存在着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小学生。各级政府把帮助贫困家庭儿童就学纳入各类扶贫计划,采取了各种措施帮助这些少年儿童重返校园。1995年--2000年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组织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其中中央专款共39亿,加上地方政府配套,总共约达100亿。为了扶持贫困家庭少年儿童入学,从中央专款中拿出1.3亿元,建立国家助学金。中国还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持全民教育事业。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希望工程”共筹集捐款17.8亿元人民币,援建“希望小学”7459所,使贫困地区200.9万名失学少年儿童重返校园,为乡村小学捐建希望书库10000个,培训和表彰6000余名乡村小学教师。全国妇联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组织并开展了专门扶持贫困女童入学的“春蕾计划”,已筹资2亿元人民币,帮助了75万人次女童重返校园。
  (三)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少年儿童在社会生活中所享有各种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庭提供的,而这些条件又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发展水平。关于中国少年儿童的家庭环境发展状况,我们依据1999年“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以下简称本次调查)的调查结果进行描述和分析。  
  家庭构成状况
  ——家庭人口状况。调查显示,0.6%的少年儿童生活在2口之家; 23.5%的少年儿童生活在三口之家;33.0%的少年儿童家里有四口人;23.5%的少年儿童生活在五口之家;家庭人口在六口之上的占19.4%。这组数据可能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相当多的少年儿童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二是在农村非独生子女家庭还占相当大的比例。所以从家庭人口结构来看、城乡三口之家所占的比例还不足三分之一。
  ——父母受教育程度。父亲文化程度的基本状况为:小学或小学以下15.8%;初中44.3%;高中、中专、中技27.7%;大专5.8%;大学或大学以上6.4%。母亲的文化程度状况为:小学或小学以下28.1%;初中40.2%;高中、中专、中技23.4%;大专4.6%;大学或大学以上3.7%。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半数以上少年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含初中),其中父亲的受教育程度高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父母的职业分布。6岁--14岁少年儿童父母的职业多为工人和农民,其次为私营或个体劳动者。具体情况见图2
  亲子关系状况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与老师和同龄伙伴相比,少年儿童们表示与父母在一起更能满足自己的安全需要、被理解的需要和得到肯定的需要,其中有36%以上的少年儿童认为父母是自己的朋友。在家庭中经常受到父母威胁和打骂的少年儿童所占的比例都很低。但是经常遭到父母训斥并在交友方面受到限制的少年儿童分别在4%%和30%以上。
  从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内容来看,少年儿童认为在家庭中,父亲对自己的关心依次为:学习86.7%;健康72.5 %;思想品德48.4%;吃饭穿衣36.7%;体育锻炼35.8%;与同学交往27.0%;业余爱好22.6%;师生关系20.2%。母亲对自己的关心依次为:学习82.8%;健康73.8%;吃饭穿衣54.0%;思想品德46.7%;与同学交往32.3%;体育锻炼30.2%;业余爱好21.3%;师生关系21.2%。父母在对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方面的关注达成了共识,但是父亲更关心孩子的体育锻炼;母亲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和交友关心的比较多。父母对子女学习功课的过分关注,可能会增加孩子们的学业压力。
  本次调查表明,少年儿童普遍认为自己的多种需要在家庭中更容易得到满足,其中母亲比父亲更能满足自己的各项需要,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在家庭中承担了更多的教育子女的责任。从整体上看,我国少年儿童亲子关系比较融洽,许多少年儿童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父母的关心和帮助,他们在家庭中也获得了一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
  城乡少年儿童家庭环境的差异  
  ——城乡少年儿童父母文化程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30.4 %的城市少年儿童的父亲拥有大专以上的学历,仅有6.4%的农村少年儿童的父亲拥有相同学历,两者相差24个百分点;21.0%的城市少年儿童的母亲拥有大专以下学历,4.2%的农村儿童的母亲拥有相同的学历,两者相差了16.8个百分点。
  ——城乡少年儿童家庭人口差异显著。3口之家:城市51.9%、农村占14.2%; 4口之家:城市占24.9%,农村占35.6%;5口之家5口之家:城市占13.2%;农村占26.9%;6口及6口以上的家庭;城市占8.8%,农村占22.8%。统计结果表明,城市少年儿童多半生活在3口之家,从中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城市少年儿童多半是独生子女,生活在核心家庭:二是农村少年儿童以非独生子女家庭为主,而且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人居多。
  ---城市少年儿童的亲子关系整体水平好于农村少年儿童。在亲子关系的低分组中,城市占14.2%、农村占18.1%;中分组中城市占65.9%、农村占71.6%;高分组中城市占19.9%、农村占10.3%。在闲暇时间里,城市少年儿童与父母有更多的亲子互动时间。有39.4%的城市少年儿童表示闲暇时间有母亲陪伴,10.7%的城市少年儿童和父亲在一起;相比之下,只有25.2%农村少年儿童表示和母亲在一起,和父亲在一起的孩子仅占9.8%。城市父母对少年儿童个人发展的关心程度明显高于农村父母。除学习、健康和日常生活三项差异不大之外,其余各项均有显著差异。以母亲对子女的关心程度为例,城市父母对孩子个人发展的关心程度的选项依次为。思想品德61.5%;与同学交往42.0%;体育锻炼37.0%;业余爱好36.7%;师生关系27.6%:农村父母对孩了个人发展的关心程度的选项依次为:思想品德42.8%;与同学交往29.1%;体育锻炼27.9%;师生关系19.2%;业余爱好16.3%。
  ---城市少年儿童享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城市少年儿童家庭拥有更多的图书。有30%的城市少年儿童表示家里有100本以上的课外书;仅有8.9%的农村少年儿童表示家庭藏书达到了这一水平。城市少年儿童家庭拥有更多的电子设备。其拥有量依次为:电视96.9%;电话80.0%;收音机71.8%;录音机71.1%:录像机49.0%:学习机34.6%;电子游戏机31.3%;电脑20.0%;随身听19.0%。农村少年儿童家庭电子设备的拥有量依次为:电视90.9%;收音机46.8%;录音机45.4%;电话30.3%:录像机18.9%:电子游戏机14.0%;学习机11.2%;电脑4.6%;随身听10.0%。
  ---通过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少年儿重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已有了较大改善,但城乡少年儿童的家庭环境在各个方面的差异依然明显。这些差异使城乡少年儿童拥有不同的发展资源,进而可能会导致发展结果的不同。
  话占29.0%;上课时从来不看课外书的占68.7%;上这门课从来不做那门课作业的占64.7%;上课时从来不玩与上课无关的东西的占73.3%。38.0%的少年儿童表示上课时从来不走神;另有38.9%的孩子表示自己很少在课堂上想别的事情;39.0%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在课堂上总是积极思考问题;回答经常积极思考的占35.4%;有时积极思考的占18.9%;从不积极思考的占6.7%。26.0%的少年儿童表示在老师提问题时,自己一向举手发言,积极提问的占33.7%;有时提问的占27.2%,从不举手发言的占13.1%。
  三方面数据对比显示,少年儿童在课堂上遵守纪律、集中注意力方面整体状况比较好,从总体上来看,他们在课堂学习行为状况令人满意,但是部分少年儿童的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待提高。
  闲暇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日趋丰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增加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显著趋势。对中小学生来说,闲暇时间里娱乐休闲活动增加的同时,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提高比例依然有增无减。
  本次调查表明,平日里,用于完成家庭作业和从事学习提高的活动,在少年儿童闲暇时间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89.7%的孩子要完成家庭作业,平均每天做作业时间57.88分钟;87.0%的孩子读课外书刊、报纸,平均每天26.50分钟;75.4%的孩子参加特长培训,平均每天19.55分钟:44.7%的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平均每天14.56分钟。
  在娱乐休闲活动中,少年儿童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比例最高,达到84.1%,但平均每天只有33.34分钟;有79.8%的孩子看电视、电影、录像,平均每天37.20分钟;有75.5%的孩子自己进行业余爱好活动,平均每天25.28分钟;有66.5%的孩子听音乐,平均每天17.16分钟;有75.4 %的孩子从事体育锻炼活动,平均每天22.43分钟。
  从上述各项来看,少年儿童在闲暇时间里用于做作业的时间最多,其次是看电视,第三是与小伙伴玩耍。娱乐休闲时间是农村的少年儿童多于城市的少年儿童,低年级多于高年级,小学生多于中学生;而学习时间则相反,是城市的少年儿童多于农村的少年儿童,高年级多于低年级,中学生多于小学生、城市初中学生平均每天做作业时间99.37分钟,而与伙伴玩耍只有23.95分钟,两者相差4倍多。
  少年儿童在参加少先队活动中提高了综合素质
  中国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性组织。根据队的章程,凡是年满7周岁的少年儿童只要自愿申请加入,都可以成为队组织的一员,参加队组织的各种活动。年满14周岁的少先队员经申请,可以离队。由于少先队实行的是全童入队,加入少先队组织没有其他先决条件,因此,中国的7岁至14岁的少年儿童基本上都是少先队员,根据全国少工委1994年的组织统计显示,当年的少先队员近1.3亿,占适龄少年儿童的85%以上。从总体规模上讲,中国少先队是世界上最大的少年儿童组织,是团结和引导中国少年儿童全面、自主发展的摇篮。
  在本次调查中,有80.6%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在8岁以前加入少先队组织,另有19.4%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的入队时间在8岁以后。中国少先队之所以能吸引广大的少年儿童参与其中,有两个基本原因:一个原因是少年儿童是趋群性较强的群体,喜欢参加群体活动;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在少先队活动中找到了发展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本次调查表明:
  ——队员们在少先队活动中感觉快乐。大部分少年儿童渴望在少先队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寻找表现自己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回答参加少先队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时(限选2项),有70.0%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要在少先队活动中学到知识;49.0%的少年儿童表示为了寻找表现和锻炼自己才能的机会;23.3%的少年儿童表示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22.5%的少年儿童认为可以多交朋友。这组数据表明了众多的少年儿童对少先队活动寄予了高度的期望。75.1%的队员表示,“本学期以来,在参加少先队的活动中,”自己感觉非常快乐;另有19.4%的队员感觉比较快乐;感觉不太快乐和非常不快乐的队员仅占5.5%。两组数据对比显示,少先队组织的活动基本上能够满足少年儿童的多方面的需求。
  ——广大少先队员们参加了形式多样的少先队活动。近年来,少先队组织把竭诚为少年儿童服务作为少先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广泛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保护母亲河行动”、“红领巾助残”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少年儿童参与其中。本次调查显示,有52.7%的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互助活动;52.4%的少先队员参加了希望工程组织的活动;33.9%的少先队员参加了“雏鹰行动”;31.6%的少先队员参加了“假日小队”;23.7%的少先队员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在这些活动中,少年儿童不仅自身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获得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许多少年儿童渴望通过做少先队干部获得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在本次调查中的统计结果表明,少年儿童渴望做少先队干部的愿望非常强烈。表示非常愿意做队干部的占74.9%;比较愿意的占17.0%;不太愿意和很不愿意的仅占6.1%和2.0%。同时七成以上的少年儿童赞成同学们人人有机会做少先队干部,其中表示非常赞同的占47.5% ;比较赞同的占24.6%;不太赞同和很不赞同的分别占17.4%和10.5%。多数少先队员渴望做队干部,不仅反映了他们的民主意识与平等意识的增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少年儿童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试图通过做队干部锻炼自身能力的强烈愿望。
  ——城乡少年儿童在参加少先队活动上存在着差异。城乡少年儿童入队的年龄存在着显著差异。城市少年儿童6岁--9岁入队的百分比依次为10.8%、56.7%、24.9%、5.3%;农村少年儿童6岁--9岁加入少先队的百分比依次为11.1%、37.0%、28.6%.12.5%。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少年儿童入队时间晚于城市少年儿童。城乡少年儿童在参加少先队活动中的感受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农村少年儿童更渴望在少先队活动中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他们更愿意参加群体活动。有49.8%的农村少年儿童赞成少先队干部人人有机会做,而40.7%的城市少年儿童赞同这种做法;77.5%的农村少年儿童在参加少先队活动感到快乐,67.5%的城市少年儿童有相同的感受。在参加少先队组织的大型活动中,城乡也有一定的差异。参加“希望工程”的城市少先队员占63.1%,农村少先队员占49.0%;参加“手拉手”互助活动的城市少先队员占57.4%,农村少先队员占51.1%;参加“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城市少先队员占24.7%,农村少先队员占23.4%;参加“雏鹰行动”的城市少先队员占44.4%,农村少先队员占30.5%;参加“假日小队”的城市少先队员占33.2%,农村少先队员占31.1%。

  少年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影响能力在逐渐增强
  今天的少年儿童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剧烈变迁、社会体制的转变、价值观的冲突、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生活质量的迅速提高、传统文化的膻变对这一代少年儿童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感受到了更多的变化,也赶上了更多的机遇。相对他们价值观已定型的父辈来说,今天的少年儿童更容易接受各种来自环境的新影响,更能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因为他们的价值观正是在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适应过程中形成的。199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云南晨光出版社组成的“向孩子学习”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今天的少年儿童已经有能力影响成年人,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和对新器物的使用以及对新潮流的了解等方面。研究中发现,少年儿童对成年人影响力的大小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差异,发达地区承认并接受孩子的影响的父母明显多于不发达地区。另外少年儿童对成年人影响的内容也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差异。农村父母认为孩子对自己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孩子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二是处理问题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比自己灵活。而城市的父母则认为影响是多方位的。少年儿童对成年人的影响改变了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关系。这意味着现代社会正向着一个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社会迈进。在这个代际关系发生新变化的社会,成年人可以用自己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影响少年儿童的情感品质,在情感的理解力、情绪控制、表达方面给少年儿童以帮助,也可以在高新技能、灵活的信息、开放宽容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向少年儿童学习,有效地达到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目的。在我们所处的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中,少年儿童与成年人在相互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互补性,必然使他们各自的成长轨迹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二)少年儿童发展的问题
  生理健康中的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时困扰着少年儿童
  我国少年儿童的生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肥胖、营养过剩与瘦弱、营养不良并存;近视眼比例居高不下;肺活量、耐力、体能指数停滞不前或下降;城市少年儿童龋齿发病率较高;传染性疾病仍没有完全消除;少年儿童的早餐营养问题、睡眠不足问题对健康形成危害;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发育不良尚有一定的比例。
  部分城市少年儿童缺乏劳动锻炼的机会 
  本次调查表明,相当多的少年儿童参加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有48.5%的少年儿童经常洗手帕、袜子;42.9%的少年儿童表示在家里经常洗碗、洗菜;28.6%的少年儿童经常洗衣服,24.6%的少年儿童经常为家里买东西;18.1%的农村少年儿童经常做农活。虽然从总体上来看,部分少年儿童参加了一些家务劳动,但是城市少年儿童参加家务劳动的情况并不乐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少年儿童表示很少或从来不参加家务劳动。
  农村少年儿童参加各项家务劳动的情况普遍好于城市少年儿童。在家务劳动上,城市少年儿童仅在为家里买东西方面好于农村少年儿童(城市;36.5%;农村:20.7%)。其他各项均不如农村少年儿童。农村少年儿童经常洗手帕、袜子的占50.6%;洗碗、洗菜的占47.0%;洗衣服的占31.6%;做饭的占26.0%。城市少年儿童参加这四类家务劳动所占的比例依次为42.1%、30.6%、19.5%和14.0%。
  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亟需改善
  ——为数众多的少年儿童不是因为喜欢读书而努力学习。本次研究对少年儿童的学习目的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孩子们对自己“为什么努力学习”做出解释时,选择“将来为社会造福”的占46.5%;“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占19.8%;“为将来有个好工作的”占12.6%;“喜欢读书”的仅占7.8%。这个结果表明,相当多的少年儿童把个人的学习同为社会服务,实现个人理想联系起来,学习的外在动机整体水平比较高。但是,另一个问题也应当引起关注,相当多的中国少年儿童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92.2%的少年儿童表示不是因为喜欢读书而学习。也就是说,许多中国少年儿童可以把书读得非常好,考试成绩也十分优秀,但却不一定喜欢读书,甚至对读书厌恶到了极致。本次调查和过去两次全国性的大型调查已经充分证实了这一倾向:1996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状况”调查结果表明,60%以上的独生子女缺乏认知需要;1998年10月,“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课题研究发现,只有8.4%的小学生、11%的初中生和4.3%的高中生因“喜欢读书而上学”。这些数据表明了一个共同的结果:大部分中国少年儿童没有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许多孩子在苦学状态下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因此他们不喜欢读书。
  -学习时间,学业负担过重。本次调查通过少年儿童每天写作业时间、在校学习时间以及睡眠时间等三项客观指标来了解少年儿童的学习时间和学业负担。
  统计结果表明,相当多的少年儿童学习时间、睡眠时间和在校时间均不符合国家的规定标准。1994年11月10日,原国家教委公开发表了《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学生作业分量和难度要适当:“小学一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二三年级每日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以上均按中等水平学生完成的时间计算)”。文件中还规定“要教育学生,并与学生家长配合,原则上保证小学生每日有9小时以上的睡眠,初中生9小时以上的睡眠,高中生8小时的睡眠。”
  1990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原国家教委、卫生部发布施行的《卫生工作条例》第5条规定:学校应当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得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大学不超过10小时。学校或者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增加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对照上述标准、调查发现:
  ①小学1年级--3年级中的67.2%城市少年儿童和45.6%的农村少年儿童每天写作业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按30分钟计算)其中每天花时间做家庭作业在31分钟--60分钟的学生中,城市占37.2%、农村占29.0%;写作业时间在61分钟--120分钟的学生中,城市占21.6%、农村占11.1%;写作业时间在120分钟--181分钟以上的学生中,城市占8.4%、农村占5.5%;
  小学4年级--6年级中的36.8%的城市少年儿童和26.3%的农村少年儿童每人写作业时间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按60分钟计算),其中每天花时间做家庭作业在61分钟--120分钟的学生中,城市占27.5%、农村占20.6%;写作业时间在120分钟--181分钟以上的学生中,城市占9.3%、农村占5.7%;
  20.6%的城市初中生和20.1%的农村初中生每天写作业时间超过2小时。(国家规定时间为1.5小时)。
  ②有46.9%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9小时),其中小学生和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者占8.2%;7小时者占12.6%;8小时者占26.1%。
  ③有67.0%的城市小学生和64.6%的农村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扣除课间休息时间,按7小时计算),其中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7小时者,城市占30.5%。
  农村占19.8%;小学生每天在校8小时者,城市占20.7%、农村占20.5%;小学生每天在校9小时者,城市占8.5%、农村占12.3%;10小时以上者城市占7.3%,农村占12.0%。
  60.5%的城市初中生和61.6%的农村初中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时(扣除课间休息时间,按9小时计算),其中初中生每天在校9小时的,城市占25.7%、农村占21.0%;学生每天在校时间10小时以上的,城市占34.8%、农村占40.6%。
  少年儿童的闲暇时间过少的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社会的发展以及少年儿童的生活状况的改善本应使得他们的休闲内容和娱乐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以家庭为中心,以看电视、阅读为主的休闲方式依然占据了最大量的闲暇时间。本次调查结果具体地告诉我们“上一个休息日”少年儿童的闲暇生活。
  ——84.1%的少年儿童“做家庭作业”,城市少年儿童平均做作业107.12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做作业72.26分钟;
  ——85.2%的少年儿童“读课外书刊、报纸”,城市少年儿童平均阅读45.03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阅读31.92分钟;
  ——84.5%的少年儿童“看电视、电影、录像”,城市少年儿童平均62.61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47.35分钟;
  ---69.4%的少年儿童“听音乐”,城市少年儿童平均25.78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21.81分钟;
  ——74.3%的少年儿童“体育锻炼”,城市少年儿童平均37.38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25.14分钟;
  ——47.8%的少年儿童“参加特长培训”,城市少年儿童平均43.32分钟,农村少年儿重平均20.94分钟:
  ——75.5%的少年儿童“自己进行业余爱好活动”,城市少年儿童平均42.32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29.96分钟;
  ——69.4%的少年儿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城市少年儿童平均15.05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17.82分钟:
  ——54.6%的少年儿童“逛商店”,城市少年儿童平均31.33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18.25分钟;
  ——39.8%的少年儿童“参观游览”,城市少年儿童平均23.56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22.36分钟:
  ——39.8%的少年儿童“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城市少年儿童平均51.27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44.98分钟;
  ——27.4%的少年儿童“与别人聊天”,城市少年儿童平均27.58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25.59分钟。
  在休息日里,与平时的闲暇活动时间相比较,各项都有所增加。但是增加幅度最大的依然是平时活动时间最多的三项:花时间最多的是“做家庭作业”,城市的少年儿童平均比平时增加35.56分钟,农村的少年儿童平均增加18.89分钟;其次是“看电视、电影、录像”,城市的少年儿童平均比平时增加24.15分钟,农村的少年儿童平均增加10.56分钟;第三是“与小伙伴玩耍”,城市的少年儿童平均比平时增加20.21分钟,农村的少年儿童平均增加10.9分钟:此外,休息日里增加时间较多的还有城市少年儿童“参加特长培训”,平均增加18.84分钟。
  以上数据表明,在休息日少年儿童的课业负担依然沉重。总的情况是做作业的时间城市的少年儿童多于农村的少年儿童,高年级多于低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儿童的升学压力不断加大,常常导致课业负担越发沉重。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在休息日平均做作业在180分钟以上的高达27.6%。从总体上看,在闲暇时间内,少年儿童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的时间还非常有限。
  在少先队组织及其活动中少年儿童还没有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
  本次调查显示,虽然广大队员非常愿意参加少先队组织的活动,并力求在活动中展示个人的价值和能力,但是在少先队的组织建设和开展活动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队员的愿望。有46.5%的队员反映少先队干部仍然由老师任命而不是由队员选举产生;另外少先队中队的活动时间也难以保证,少先队员们在反映“你们学校的少先队中队多长时间开展一次活动”时,回答一个星期的占29.1%;两个星期的占18.2%;三个星期的占11.8%;一个月的占17.1%、两个月以上的占15.0%;从来不开展活动的占8.8%。按照少先队的有关规定,每个少先队中队一般要求是两周开展一次队活动,对照这个标准,有半数以上的中队没有如期开展活动。当然少先队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办墙报、举行升旗仪式、开展公益活动、进行体育游戏等都是队的活动形式。考虑到少年儿童对队活动的理解能力,这个数据可能与实际有些偏差,但少先队活动的时间难以保证的事实的确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
  四、展望与建议
  (一)中国少年儿童肩负的历史责任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社会群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从来都呈现着双向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少年儿童的发展首先取决于社会能否为他们提供满足成长所需要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能否保证他们在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中使用这些资源时,身心两个方面都能够和谐地发展;能否保证他们在为理想生活做准备时,能够愉快地度过现实生活中的每一天;能否保证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能否将他们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另一方面,少年儿童作为成长中的社会群体,他们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总会不断产生新的愿望和新的要求,并在家庭和学校中为使这些理想变成现实而努力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90年代以来,整个社会的发展呈现一片良好的发展态势,社会将会为少年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家庭民主化进程的全面推进,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性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可以预见,在下一个世纪,我国少年儿童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他们将承担起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重任,担负起增强我国21世纪国际竞争能力的历史使命。
  (二)提高少年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主要建议
  1.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关注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注重营养保健和体育锻炼工作,保证少年儿童拥有健康的体魄。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接纳自我;同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个人的权益。
  3.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给少年儿童提供更多的劳动机会和锻炼机会。
  4. 在学习方面,应着眼于少年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尽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保证他们的学习时间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同时,尊重少年儿童学习过程的独特性,鼓励他们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在少先队活动中,坚持由队员当少先队的主人,自己选举队干部,保证每个队员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6.动员全社会力量,继续为改善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而努力。
  三、中国少年儿童的发展状况
  (一)少年儿童发展的优势 
  生理素质已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进入90年代,中国少年儿童主要的生理、心理发展指数呈正态分布,身体形态和素质均有明显提高。
  1985年--1995年由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和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共同领导和组织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在这10年期间,形态生长发育水平明显提高,发育速度仍处于长期趋势的快速增长阶段,发育过程也有明显提前的趋势,但体型和身体发育的匀称度有继续向细长型发展的趋势。从身高增长来看,10年间,汉族学生中7岁--17岁的城市男生身高平均增长2.93厘米;乡村男生平均增长3.63厘米;城市女生平均增长2.26厘米;乡村女生平均增长3.10厘米。乡村男女学生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城市男女学生。从体重增长来看,10年间,7岁--17岁城市男生体重平均增长4.52千克;乡村男生平均增长2.60千克;城市女生平均增长2.98千克;乡村女生平均增长2.13千克。乡村男女学生增长幅度明显低于城市男女学生。从胸围增长来看,10年间,汉族学生中7岁--17岁的城市男生胸围平均增长1.99厘米;乡村男生平均增长0.19厘米;城市女生平均增长1.32厘米;乡村女生平均增长-0.11厘米,出现了负增长。在身体素质中,速度和下肢爆发力、女生的腰腹肌力量、小学男生上肢力量有所提高。以下的三项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立定跳远:10年间,汉族学生中7岁--17岁的城市男女生立定跳远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城市男生提高幅度在0.7-14厘米之间,平均提高6.15厘米;乡村男生提高幅度在6.40厘米--15.80厘米之间,平均提高10.79厘米;城市女生提高幅度在2.24厘米--9.40厘米之间,平均提高5.74厘米;乡村女生提高9.30厘米-12.55厘米之间,平均提高10.88厘米。乡村男女学生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城市男女学生。
  一分钟仰卧起坐:10年间,汉族学生中7岁--17岁的城市男女学生一分钟仰卧起坐次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城市女生提高幅度在2.24次--9.60次,平均提高5.74次;乡村女生提高幅度在9.30次--12.55次之间,平均提高10.88次,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城市女生。
  斜身引体:10年间,汉族学生中7岁--12岁的城乡男生斜身引体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城市男生提高幅度在9.82次--11.38次之间,平均提高10.48次;乡村男生提高幅度在12.61次--13.23次之间,平均提高幅度大于城市男生。
  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
  ——对自我发展充满信心。1996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状况调查”表明,自我接纳程度比较高的少年儿童占总调查人数的75.4%。本次调查我们又发现少年儿童对自己的相貌、体型、健康、性格、学习等方面的满意程度都比较高。其中对自己的长相表示满意的占76.8%,;对健康状况表示满意的占80.5%;对自己性格表示满意的占71.3%;对自己学习状况表示满意的占70%。今天的少年儿童对自我的发展和自我的力量有较充分的估计,在许多方面能够接受自己、赞许自己、肯定自己,这对他们精神世界的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自我接纳方面,城乡少年儿童风格各异。其中农村少年儿童对学习状况的满意程度高于城市少年儿童,27.4%的农村少年儿童表示出对自己的学习状况完全满意,仅有20.3%的城市少年儿童持相同的看法。城市少年儿童对自己的性格满意程度高于农村少年儿童,39.2%的城市少年儿童表示完全满意自己的性格,仅有30.4%的农村少年儿童持相同的看法。面对新环境和陌生的人,城市少年儿童比农村少年儿童更为自信。只有9.5%的城市少年儿童表示“碰到位陌生人,我常常感到他比我强”,而16.3%的农村少年儿童有相同的感受。自我期望方面城乡少年儿童也存在着明显差异。83.3%的的城市少年儿童表示对未来充满信心,相比之下,有73.9%的农村少年儿童持同样的看法。
  ——敢于维护个人权利。90年代以来,少年儿童的许多权利已经通过立法得到了保护,少年儿童也开始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个人的权益。本次调查表明:61.4%的城市初中生和55.6%的农村初中生认为父母或老师翻看自己的日记或信件是一种侵权行为。少年儿童权利意识觉醒之后,开始向成人社会发出挑战,他们在向成人索要个人权利的同时,更要求成人社会尊重他们的人格。本次调查还发现,城市少年儿童维护个人权利意识明显好于农村少年儿童。有38.0%的城市少年儿童认为父母或老师翻看自己的日记是侵犯个人权利的行为,32.4%的农村少年儿童对此表示出异议。
  —一在社会生活中展示个人的价值。少年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成熟性可能会造成对成人世界的依赖。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少年儿童是既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人格尊严的生命体。在家庭中他们要听命于父母的训诫,在学校里要任由教师来摆布,他们个体存在的价值完全被成人社会剥夺了,那时的社会是看不到少年儿童的社会。在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发现了少年儿童,但是少年儿童的个人价值还远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我国是一个保留了诸多传统习俗的社会,对少年儿童的个人地位和个人价值给予肯定的历史也很短暂,而且就目前来讲,依然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少年儿童是怎样看待个人存在的价值呢?
  本次调查我们发现,66.0%的少年儿童认为“自己在各处都能起作用”,他们对自身存在的价值给予了肯定;有30.8%和19.2%的少年儿童表示“我的事情自己拿主意”这个提法“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自己的情况;还有36.9%和20.7%的少年儿童表示“父母遇事时,愿意听取我的意见”“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以上的数据表明,相当多的少年儿童认为自己的作用能够得到发挥。
  少年儿童认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发生一些变化。1998年,在“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课题研究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两道相关的题目,据此调查孩子与家长在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方面的差异。其一是“当你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意见没有被班级(或单位)采纳,你会怎么做?”统计结果表明: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无论哪个年级,都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选择了“想办法说服同学”的对策,依次为32.2%、41.2%、40.6%。相比之下,选择“说服同事”的家长比例比各年级学生都少,仅占26.3%。由此可以看出有时成年人解决问题的态度比孩子要消极。其二是“你邻居家聚会,声音很大,一直到深夜,你会怎样做?”统计结果表明:有1/4多的学生和40%多的家长选择消极忍耐和强迫自己入睡的策略应付这种情况;选择“到邻居家请求小声些”孩子占47.0%,家长占40.4%。可以看出,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要高于成年人。
  本次调查,我们还发现少年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展示个人价值时;表现出了相当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以环境保护为例,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道相关的题目:“有人说,每印制4000张贺年卡就相当于砍掉一棵大树,在新年来临要寄贺卡的时候,你怎样做?”统计结果表明:43.7%的孩子选择了尽量少买贺年卡;12.9%的孩子表示自己不买贺年卡;还有29.7 %的少年儿童表示不仅自己不买,并要动员周围的人不买。这意味着在保护环境上,一些少年儿童不仅愿意身体力行,还主动承担了动员其他社会成员参与此项行动的社会责任。城乡少年儿童在个人作用的发挥上有一定的差异,其中73.6%的城市少年儿童和63.6%的农村少年儿童认为“自己在各处都能起作用”,两者相差了10个百分点;有21.2%和35.3%的城市少年儿童表示“我的事情自己拿主意”这个提法“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自己的情况;18.5%和29.3%的农村少年儿童表示“我的事情自己拿主意”这个提法“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自己的情况。
  ——学历期望水平较高。在本次调查中,有76.2%的少年儿童表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在设计自己的未来,对未来寄予了无数个期盼,其中获得高学历就是一重要方面。统计结果表明,14.8%的少年儿童希望获得大专学历;10.0%的少年儿童希望自己能够接受大学本科教育;10.2%的少年儿童希望接受硕士研究生教育;40.9%的少年儿童希望拥有博士学位。少年儿童的学历期望给我国21世纪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在学历期望上,城乡少年儿童也有一些差异。城市少年儿童的整体学历期望高于农村少年儿童。在希望获得大专学历的少年儿童中,城市占10.1%、农村占16.3%;在希望获得本科学历的少年儿童中,城市占10.4%、农村占9.9%;在希望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少年儿童中,城市占14.0%、农村占8.9%;在希望拥有博士学历的少年儿童中,城市占57.0%,农村占35.7%。
  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
  ——奉行平等相处的交往准则。今天的少年儿童有较强的平等意识,他们要求自己的人格能够得到尊重,要求老师平等待人,要求和家长平等相处,要求和同伴有相同的参与集体生活的机会。平等意识已经渗入广大少年儿童的心灵。传统的师道尊严和长幼有序对这一代少年儿童影响很小。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少年儿童奉行平等相处的交往准则对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有三个方面的影响:
  ①亲子关系趋向民主。在许多家庭,少年儿童希望父母能成为自己的朋友。虽然亲子关系与朋友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这一愿望却反映了少年儿童更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承认。本次调查表明,有36.5%的少年儿童声称妈妈是自己的朋友,另外36.2%的少年儿童认为爸爸是自己的朋友。部分家庭中亲子关系演绎成为朋友关系不仅表明了成人权威地位的动摇,同时也表明了少年儿童的社会地位在不断地提升,这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少年儿童渴望平等,急于进入一个民主化的社会,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②师道尊严的传统开始动摇。过去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师道尊严等陈旧的传统很少受到质疑和批判。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曾经被掩盖的师生关系问题突显,被披露出来的不尊重甚至侵犯学生人格和权利的事例、案件逐渐增多,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师生关系浮出水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少年儿童自我意识觉醒,平等意识增强,开始向传统的师生关系挑战。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1998年8月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小学生认为在课堂上老师“凶、厉害”的占八成;抱怨老师有时“不公平、偏心眼、嘲笑、讽刺、挖苦”,反映老师批评学生有时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接近六成。当学生用平等之尺去度量传统的师生关系,师道尊严的动摇和民主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就可能不再遥远。
  ③同伴参与群体生活的机会均等。本次调查显示,74.9%的少年儿童表示非常愿意当少先队干部;47.5%和24.6%的孩子表示“非常赞成”和“比较赞成”同学们人人有机会做少先队干部。这一方面表明少年儿童渴望更多的参与群体生活,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反映了少年儿童期待每个人参与群体生活的机会是平等的,施展才华的机会能人人共享。
  ——富有宽容精神。今天的少年儿童成长于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环境,面对着这个由多种声音、多重色彩构成的多元化社会,他们的心灵世界是否也会失衡,矛盾迭起?1998年“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的课题研究发现,今天的少年儿童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富有宽容精神。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①尊重不同意见。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不同意见的包容情况最好。面对想法和自己完全相反的人,有62.7%的学生表示很愿意听听他的意见;28.6%的人表示比较愿意;初中生选择很愿意的占48.6%;选比较愿意的占38.6%;高中生选择比较愿意的占47.9%;选择愿意的占34.5%。对于不同意见,学生家长表示“不愿意”倾听的比例也比较小。
  ③不排斥异己。一些少年儿童对自己所讨厌的人持非常宽容的态度。当问及“你讨厌的人向你求助,而且你能帮助他,你会帮他吗?”统计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宽容态度非常好,表示会和可能会的人分别占59.8%、31.2%;初中生占41.7%、46.2%;高中生占37.0%、51.3%。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小学生能够尽力给处境不利同学以帮助。绝大多数家长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会鼓励孩子尽力帮助同学。
  ③能够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人。有29.9%的少年儿童表示能够彻底原谅“欺负过你或严重伤害过你的人”;46.2%的少年儿童表示“原谅但不忘记”;家长中有16.9%的人表示能够“彻底原谅”;61.5%的人表示。“原谅但不忘记”。这表明少年儿童比家长更有可能对过去欺负自己的人表示出宽容和谅解。
  ④和而不同。多数少年儿童能对不同意见持容忍和接纳态度。在表示与自己看法不一致的人交朋友时,小学生表示愿意这样做的占51.9%;初中生占47.2%;高中生占36.4%。然而,家长似乎在这一问题上不如子女开明:坚持不和意见相左者交朋友的家长比例远远大于学生,仅有15.0%的家长对此持宽容态度。
  当今时代是一个合作化的时代,合作使地区间的经济发展趋于一体化,合作将使人类告别硝烟弥漫的战场,合作将为人类的文明史谱写出新的篇章,而合作的基础之一正是宽容。在少年儿童时代所形成的对于不同的习俗、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的包容态度将是未来一切合作的基础。
  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关心时事政治。今天的少年儿童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更为关注,他们或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感想,或投身于其中,身体力行。本次调查中,对于北约袭击南联盟这一重大国际事件,有31.2%的少年儿童表示非常了解;41.9%表示基本了解;回答说不清楚的和不大了解的各占6.6%和13.7%;很不了解的仅占6.6%。对于“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有14.6%的少年儿童表示非常了解;基本了解的占34.7%;回答说不清楚的和不大了解的各占14.0%和25.0%;很不了解的占11.7%。在关心时事政治方面,城乡少年儿童的差异并不是很明显。
  ——在观念层面上多数少年儿童能够以国家利益为己任,其中城乡少年儿童的差异比较明显。55.7%的城市少年儿童和62.0%的农村少年儿童表示,“只要对国家、人民有益的事,我就会像对待自己的事那样做好”这个提法非常符合自己的想法;有33.8%的城市少年儿童和25.6%的农村少年儿童表示这一提法比较符合自己的想法。另外,有42.1%的城市少年儿童和47.9%的农村少年儿童表示自己努力学习是为了在将来能够造福社会,在学习动机中,这个选择居各项之首。
  ----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有28.1%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在上一个休息日参加了30分钟以内的社会公益活动,其中城市少年儿童占21.2%,农村少年儿童占37.9%;另有12.7%的少年儿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时间在30分钟--60分钟之间,其中城市少年儿童占7.7%,农村少年儿童占12.8%。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少年儿童有更多的时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人生幸福观。在物质世界日益繁荣的今天,少年儿童在享用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还在多大程度上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的满足,关注个人心灵的成长,关注社会的发展?这早已是世人瞩目的话题。本次调查表明,少年儿童认为人生的最大幸福依次为:有温暖的家47.9%;为社会做贡献35.0%;有知心朋友28.5%;健康15.6%;事业成功14.0%;自由自在10.3%;受到尊重6.9%;有钱4.2%;有权有势2.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儿童的幸福感表现在三个层面:拥有良好的精神成长环境——父母的关心。为社会作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朋友的理解;个人发展需求的满足——健康、成功、自由、赢得尊重;功利性需要的满足——金钱与权势。在这三个层面中,精神需求所占的份额是非常大的。虽然今天的孩子不再视“金钱如粪土”,但还是把功利性需求放在了最后。
  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
  ——喜欢进行探索性的学习。1998年,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课题组,对10个省市的7474名10岁--18岁的中小学生及他们的父母分别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对学习方式有自己的选择,在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实验(25.9%)、用电脑(21.2%)和读课外书(12.3%)。本次调查中,我们又让少年儿童对“课余时间里自己比较喜欢的事情”做出选择,排在前五项的依次是:看电视(73.2%)、读书(72.8%)、与朋友聊天(54.3%)、听流行歌曲(41.8%)和看电影(40.2%)。  
  从这两次的统计结果分析中,我们发现:今天的少年儿童热爱学习,他们在利用新的学习手段进行学习时,对书本仍然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许多少年儿童已不满足于学校为他们安排的某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他们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休闲方式,这些方式通常具有探索性强,以学习者为中心、符合学习者个性特点等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在学习化社会到来之际,90年代的中国少年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表现出了学习化时代最为可贵的某些品质。
  ——具有良好的课堂学习行为。本次调查从遵守课堂纪律、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三个方面对少年儿童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半数以上的少年儿童基本上能够遵守课堂的常规要求,其中表示在课堂上从来不与别人说与上课无关的话占29.0%;上课时从来不看课外书的占68.7%;上这门课从来不做那门课作业的占64.7%;上课时从来不玩与上课无关的东西的占73.3%。38.0%的少年儿童表示上课时从来不走神;另有38.9%的孩子表示自己很少在课堂上想别的事情;39.0%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在课堂上总是积极思考问题;回答经常积极思考的占35.4%;有时积极思考的占18.9%;从不积极思考的占6.7%。26.0%的少年儿童表示在老师提问题时,自己一向举手发言,积极提问的占33.7%;有时提问的占27.2%,从不举手发言的占13.1%。
  三方面数据对比显示,少年儿童在课堂上遵守纪律、集中注意力方面整体状况比较好,从总体上来看,他们在课堂学习行为状况令人满意,但是部分少年儿童的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待提高。
  闲暇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日趋丰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增加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显著趋势。对中小学生来说,闲暇时间里娱乐休闲活动增加的同时,利用课外时间学习提高比例依然有增无减。
  本次调查表明,平日里,用于完成家庭作业和从事学习提高的活动,在少年儿童闲暇时间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89.7%的孩子要完成家庭作业,平均每天做作业时间57.88分钟;87.0%的孩子读课外书刊、报纸,平均每天26.50分钟;75.4%的孩子参加特长培训,平均每天19.55分钟:44.7%的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平均每天14.56分钟。
  在娱乐休闲活动中,少年儿童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比例最高,达到84.1%,但平均每天只有33.34分钟;有79.8%的孩子看电视、电影、录像,平均每天37.20分钟;有75.5%的孩子自己进行业余爱好活动,平均每天25.28分钟;有66.5%的孩子听音乐,平均每天17.16分钟;有75.4 %的孩子从事体育锻炼活动,平均每天22.43分钟。
  从上述各项来看,少年儿童在闲暇时间里用于做作业的时间最多,其次是看电视,第三是与小伙伴玩耍。娱乐休闲时间是农村的少年儿童多于城市的少年儿童,低年级多于高年级,小学生多于中学生;而学习时间则相反,是城市的少年儿童多于农村的少年儿童,高年级多于低年级,中学生多于小学生、城市初中学生平均每天做作业时间99.37分钟,而与伙伴玩耍只有23.95分钟,两者相差4倍多。
  少年儿童在参加少先队活动中提高了综合素质  
  中国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性组织。根据队的章程,凡是年满7周岁的少年儿童只要自愿申请加入,都可以成为队组织的一员,参加队组织的各种活动。年满14周岁的少先队员经申请,可以离队。由于少先队实行的是全童入队,加入少先队组织没有其他先决条件,因此,中国的7岁至14岁的少年儿童基本上都是少先队员,根据全国少工委1994年的组织统计显示,当年的少先队员近1.3亿,占适龄少年儿童的85%以上。从总体规模上讲,中国少先队是世界上最大的少年儿童组织,是团结和引导中国少年儿童全面、自主发展的摇篮。
  在本次调查中,有80.6%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在8岁以前加入少先队组织,另有19.4%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的入队时间在8岁以后。中国少先队之所以能吸引广大的少年儿童参与其中,有两个基本原因:一个原因是少年儿童是趋群性较强的群体,喜欢参加群体活动;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在少先队活动中找到了发展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本次调查表明:
  ——队员们在少先队活动中感觉快乐。大部分少年儿童渴望在少先队活动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寻找表现自己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回答参加少先队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时(限选2项),有70.0%的少年儿童表示自己要在少先队活动中学到知识;49.0%的少年儿童表示为了寻找表现和锻炼自己才能的机会;23.3%的少年儿童表示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22.5%的少年儿童认为可以多交朋友。这组数据表明了众多的少年儿童对少先队活动寄予了高度的期望。75.1%的队员表示,“本学期以来,在参加少先队的活动中,”自己感觉非常快乐;另有19.4%的队员感觉比较快乐;感觉不太快乐和非常不快乐的队员仅占5.5%。两组数据对比显示,少先队组织的活动基本上能够满足少年儿童的多方面的需求。
  ——广大少先队员们参加了形式多样的少先队活动。近年来,少先队组织把竭诚为少年儿童服务作为少先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广泛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保护母亲河行动”、“红领巾助残”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少年儿童参与其中。本次调查显示,有52.7%的少先队员参加了“手拉手”互助活动;52.4%的少先队员参加了希望工程组织的活动;33.9%的少先队员参加了“雏鹰行动”;31.6%的少先队员参加了“假日小队”;23.7%的少先队员参加了“保护母亲河行动”。在这些活动中,少年儿童不仅自身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获得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许多少年儿童渴望通过做少先队干部获得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在本次调查中的统计结果表明,少年儿童渴望做少先队干部的愿望非常强烈。表示非常愿意做队干部的占74.9%;比较愿意的占17.0%;不太愿意和很不愿意的仅占6.1%和2.0%。同时七成以上的少年儿童赞成同学们人人有机会做少先队干部,其中表示非常赞同的占47.5% ;比较赞同的占24.6%;不太赞同和很不赞同的分别占17.4%和10.5%。多数少先队员渴望做队干部,不仅反映了他们的民主意识与平等意识的增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少年儿童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试图通过做队干部锻炼自身能力的强烈愿望。
  ——城乡少年儿童在参加少先队活动上存在着差异。城乡少年儿童入队的年龄存在着显著差异。城市少年儿童6岁--9岁入队的百分比依次为10.8%、56.7%、24.9%、5.3%;农村少年儿童6岁--9岁加入少先队的百分比依次为11.1%、37.0%、28.6%.12.5%。从总体上来看,农村少年儿童入队时间晚于城市少年儿童。城乡少年儿童在参加少先队活动中的感受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农村少年儿童更渴望在少先队活动中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他们更愿意参加群体活动。有49.8%的农村少年儿童赞成少先队干部人人有机会做,而40.7%的城市少年儿童赞同这种做法;77.5%的农村少年儿童在参加少先队活动感到快乐,67.5%的城市少年儿童有相同的感受。在参加少先队组织的大型活动中,城乡也有一定的差异。参加“希望工程”的城市少先队员占63.1%,农村少先队员占49.0%;参加“手拉手”互助活动的城市少先队员占57.4%,农村少先队员占51.1%;参加“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城市少先队员占24.7%,农村少先队员占23.4%;参加“雏鹰行动”的城市少先队员占44.4%,农村少先队员占30.5%;参加“假日小队”的城市少先队员占33.2%,农村少先队员占31.1%。
  少年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影响能力在逐渐增强 
  今天的少年儿童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剧烈变迁、社会体制的转变、价值观的冲突、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生活质量的迅速提高、传统文化的膻变对这一代少年儿童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感受到了更多的变化,也赶上了更多的机遇。相对他们价值观已定型的父辈来说,今天的少年儿童更容易接受各种来自环境的新影响,更能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因为他们的价值观正是在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适应过程中形成的。199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云南晨光出版社组成的“向孩子学习”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今天的少年儿童已经有能力影响成年人,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和对新器物的使用以及对新潮流的了解等方面。研究中发现,少年儿童对成年人影响力的大小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差异,发达地区承认并接受孩子的影响的父母明显多于不发达地区。另外少年儿童对成年人影响的内容也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差异。农村父母认为孩子对自己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孩子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二是处理问题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比自己灵活。而城市的父母则认为影响是多方位的。少年儿童对成年人的影响改变了两代人之间的代际关系。这意味着现代社会正向着一个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社会迈进。在这个代际关系发生新变化的社会,成年人可以用自己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影响少年儿童的情感品质,在情感的理解力、情绪控制、表达方面给少年儿童以帮助,也可以在高新技能、灵活的信息、开放宽容的思维方式等方面向少年儿童学习,有效地达到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目的。在我们所处的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中,少年儿童与成年人在相互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互补性,必然使他们各自的成长轨迹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二)少年儿童发展的问题
  生理健康中的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时困扰着少年儿童
  我国少年儿童的生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肥胖、营养过剩与瘦弱、营养不良并存;近视眼比例居高不下;肺活量、耐力、体能指数停滞不前或下降;城市少年儿童龋齿发病率较高;传染性疾病仍没有完全消除;少年儿童的早餐营养问题、睡眠不足问题对健康形成危害;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发育不良尚有一定的比例。
  部分城市少年儿童缺乏劳动锻炼的机会
  本次调查表明,相当多的少年儿童参加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有48.5%的少年儿童经常洗手帕、袜子;42.9%的少年儿童表示在家里经常洗碗、洗菜;28.6%的少年儿童经常洗衣服,24.6%的少年儿童经常为家里买东西;18.1%的农村少年儿童经常做农活。虽然从总体上来看,部分少年儿童参加了一些家务劳动,但是城市少年儿童参加家务劳动的情况并不乐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少年儿童表示很少或从来不参加家务劳动。
  农村少年儿童参加各项家务劳动的情况普遍好于城市少年儿童。在家务劳动上,城市少年儿童仅在为家里买东西方面好于农村少年儿童(城市;36.5%;农村:20.7%)。其他各项均不如农村少年儿童。农村少年儿童经常洗手帕、袜子的占50.6%;洗碗、洗菜的占47.0%;洗衣服的占31.6%;做饭的占26.0%。城市少年儿童参加这四类家务劳动所占的比例依次为42.1%、30.6%、19.5%和14.0%。
  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亟需改善
  ——为数众多的少年儿童不是因为喜欢读书而努力学习。本次研究对少年儿童的学习目的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孩子们对自己“为什么努力学习”做出解释时,选择“将来为社会造福”的占46.5%;“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占19.8%;“为将来有个好工作的”占12.6%;“喜欢读书”的仅占7.8%。这个结果表明,相当多的少年儿童把个人的学习同为社会服务,实现个人理想联系起来,学习的外在动机整体水平比较高。但是,另一个问题也应当引起关注,相当多的中国少年儿童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92.2%的少年儿童表示不是因为喜欢读书而学习。也就是说,许多中国少年儿童可以把书读得非常好,考试成绩也十分优秀,但却不一定喜欢读书,甚至对读书厌恶到了极致。本次调查和过去两次全国性的大型调查已经充分证实了这一倾向:1996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状况”调查结果表明,60%以上的独生子女缺乏认知需要;1998年10月,“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课题研究发现,只有8.4%的小学生、11%的初中生和4.3%的高中生因“喜欢读书而上学”。这些数据表明了一个共同的结果:大部分中国少年儿童没有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许多孩子在苦学状态下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因此他们不喜欢读书。
  --学习时间,学业负担过重。本次调查通过少年儿童每天写作业时间、在校学习时间以及睡眠时间等三项客观指标来了解少年儿童的学习时间和学业负担。
  统计结果表明,相当多的少年儿童学习时间、睡眠时间和在校时间均不符合国家的规定标准。1994年11月10日,原国家教委公开发表了《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学生作业分量和难度要适当:“小学一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二三年级每日课外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5小时(以上均按中等水平学生完成的时间计算)”。文件中还规定“要教育学生,并与学生家长配合,原则上保证小学生每日有9小时以上的睡眠,初中生9小时以上的睡眠,高中生8小时的睡眠。”
  1990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原国家教委、卫生部发布施行的《卫生工作条例》第5条规定:学校应当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得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大学不超过10小时。学校或者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增加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对照上述标准、调查发现:
  ①小学1年级--3年级中的67.2%城市少年儿童和45.6%的农村少年儿童每天写作业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按30分钟计算)其中每天花时间做家庭作业在31分钟--60分钟的学生中,城市占37.2%、农村占29.0%;写作业时间在61分钟--120分钟的学生中,城市占21.6%、农村占11.1%;写作业时间在120分钟--181分钟以上的学生中,城市占8.4%、农村占5.5%;
  小学4年级--6年级中的36.8%的城市少年儿童和26.3%的农村少年儿童每人写作业时间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按60分钟计算),其中每天花时间做家庭作业在61分钟--120分钟的学生中,城市占27.5%、农村占20.6%;写作业时间在120分钟--181分钟以上的学生中,城市占9.3%、农村占5.7%;
  20.6%的城市初中生和20.1%的农村初中生每天写作业时间超过2小时。(国家规定时间为1.5小时)。
  ②有46.9%的中小学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睡眠标准(9小时),其中小学生和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者占8.2%;7小时者占12.6%;8小时者占26.1%。
  ③有67.0%的城市小学生和64.6%的农村小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扣除课间休息时间,按7小时计算),其中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7小时者,城市占30.5%。
  农村占19.8%;小学生每天在校8小时者,城市占20.7%、农村占20.5%;小学生每天在校9小时者,城市占8.5%、农村占12.3%;10小时以上者城市占7.3%,农村占12.0%。
  60.5%的城市初中生和61.6%的农村初中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超过了国家规定标准时(扣除课间休息时间,按9小时计算),其中初中生每天在校9小时的,城市占25.7%、农村占21.0%;学生每天在校时间10小时以上的,城市占34.8%、农村占40.6%。
  少年儿童的闲暇时间过少的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社会的发展以及少年儿童的生活状况的改善本应使得他们的休闲内容和娱乐方式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以家庭为中心,以看电视、阅读为主的休闲方式依然占据了最大量的闲暇时间。本次调查结果具体地告诉我们“上一个休息日”少年儿童的闲暇生活。
  ——84.1%的少年儿童“做家庭作业”,城市少年儿童平均做作业107.12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做作业72.26分钟;
  ——85.2%的少年儿童“读课外书刊、报纸”,城市少年儿童平均阅读45.03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阅读31.92分钟;
  ——84.5%的少年儿童“看电视、电影、录像”,城市少年儿童平均62.61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47.35分钟;
  ---69.4%的少年儿童“听音乐”,城市少年儿童平均25.78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21.81分钟;
  ——74.3%的少年儿童“体育锻炼”,城市少年儿童平均37.38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25.14分钟;
  ——47.8%的少年儿童“参加特长培训”,城市少年儿童平均43.32分钟,农村少年儿重平均20.94分钟:
  ——75.5%的少年儿童“自己进行业余爱好活动”,城市少年儿童平均42.32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29.96分钟;
  ——69.4%的少年儿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城市少年儿童平均15.05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17.82分钟:
  ——54.6%的少年儿童“逛商店”,城市少年儿童平均31.33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18.25分钟;
  ——39.8%的少年儿童“参观游览”,城市少年儿童平均23.56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22.36分钟:
  ——39.8%的少年儿童“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城市少年儿童平均51.27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44.98分钟;
  ——27.4%的少年儿童“与别人聊天”,城市少年儿童平均27.58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平均25.59分钟。
  在休息日里,与平时的闲暇活动时间相比较,各项都有所增加。但是增加幅度最大的依然是平时活动时间最多的三项:花时间最多的是“做家庭作业”,城市的少年儿童平均比平时增加35.56分钟,农村的少年儿童平均增加18.89分钟;其次是“看电视、电影、录像”,城市的少年儿童平均比平时增加24.15分钟,农村的少年儿童平均增加10.56分钟;第三是“与小伙伴玩耍”,城市的少年儿童平均比平时增加20.21分钟,农村的少年儿童平均增加10.9分钟:此外,休息日里增加时间较多的还有城市少年儿童“参加特长培训”,平均增加18.84分钟。
  以上数据表明,在休息日少年儿童的课业负担依然沉重。总的情况是做作业的时间城市的少年儿童多于农村的少年儿童,高年级多于低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少年儿童的升学压力不断加大,常常导致课业负担越发沉重。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在休息日平均做作业在180分钟以上的高达27.6%。从总体上看,在闲暇时间内,少年儿童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的时间还非常有限。
  在少先队组织及其活动中少年儿童还没有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
  本次调查显示,虽然广大队员非常愿意参加少先队组织的活动,并力求在活动中展示个人的价值和能力,但是在少先队的组织建设和开展活动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队员的愿望。有46.5%的队员反映少先队干部仍然由老师任命而不是由队员选举产生;另外少先队中队的活动时间也难以保证,少先队员们在反映“你们学校的少先队中队多长时间开展一次活动”时,回答一个星期的占29.1%;两个星期的占18.2%;三个星期的占11.8%;一个月的占17.1%、两个月以上的占15.0%;从来不开展活动的占8.8%。按照少先队的有关规定,每个少先队中队一般要求是两周开展一次队活动,对照这个标准,有半数以上的中队没有如期开展活动。当然少先队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如办墙报、举行升旗仪式、开展公益活动、进行体育游戏等都是队的活动形式。考虑到少年儿童对队活动的理解能力,这个数据可能与实际有些偏差,但少先队活动的时间难以保证的事实的确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
  四、展望与建议
  (一)中国少年儿童肩负的历史责任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社会群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从来都呈现着双向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少年儿童的发展首先取决于社会能否为他们提供满足成长所需要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能否保证他们在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中使用这些资源时,身心两个方面都能够和谐地发展;能否保证他们在为理想生活做准备时,能够愉快地度过现实生活中的每一天;能否保证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能否将他们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另一方面,少年儿童作为成长中的社会群体,他们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总会不断产生新的愿望和新的要求,并在家庭和学校中为使这些理想变成现实而努力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90年代以来,整个社会的发展呈现一片良好的发展态势,社会将会为少年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家庭民主化进程的全面推进,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性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可以预见,在下一个世纪,我国少年儿童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必将促进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他们将承担起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重任,担负起增强我国21世纪国际竞争能力的历史使命。
  (二)提高少年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主要建议
  1.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关注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注重营养保健和体育锻炼工作,保证少年儿童拥有健康的体魄。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接纳自我;同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个人的权益。
  3.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给少年儿童提供更多的劳动机会和锻炼机会。
  4. 在学习方面,应着眼于少年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尽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保证他们的学习时间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同时,尊重少年儿童学习过程的独特性,鼓励他们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少年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在少先队活动中,坚持由队员当少先队的主人,自己选举队干部,保证每个队员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机会。
  6.动员全社会力量,继续为改善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而努力 
  本文由孙云晓、康丽颖执笔,孙云晓为本课题组组长和本书主编。

  ---结-*-束---
  (摘自《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9 03:20 , Processed in 0.16586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