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2012年的中国评论
2011年12月29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51期 作者:朱继东 刘光峰
回顾2011年,无论是在新闻领域还是在学术领域,无论是在传统报刊还是在互联网上,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民众,都越来越感受到评论的巨大力量。短短几百字、最长也不过几千字的评论文章,不仅关注大事、大势,也关注民声、民生、民情、民意,逐步成为一面针砭时弊、引领社会的旗帜,发出中国2011年的最强音。展望2012年,评论必将发挥更大作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明灯、连心桥、助推器。
首先,评论将继续承担起保证中国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的指明灯作用。
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现代化建设中,不同历史时期,以《人民日报》为首的各级党报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等重要言论都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兴起,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已在全党全国吹响,文化体制改革将逐步进入深水区,不少问题将凸现出来。要真正做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保证我们党和国家永不变色,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紧迫性、重要性,也要认识到必须正确处理好文化多样性和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关系,在多样性文化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应该从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中吸取营养。这一切,都需要有影响力、战斗力的评论文章发挥引领方向的指明灯作用,从而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这些都要求,作为评论文章,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既要有鲜明的思想性、指导性、时代性,又要有很好的可读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起到发出号召、提出任务、阐明政策、表明态度、辨明是非、指导实践的作用。同时,也要求评论文章既不能是深奥的理论阐述,更不能是政治口号的呐喊,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能看得进去、看得明白、看得振奋。
其次,评论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连心桥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尤其是随着网络时代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和民众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要求空前高涨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主流的与边缘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意识形态领域的噪音、杂音此起彼伏,对社会风气造成极大的污染和破坏,很容易引发更多社会矛盾,造成深远的社会影响。因此,如何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民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是评论在这个时代承担的特殊责任之一。不仅要通过评论文章作好舆论引导、宣传解释,全面、准确地解读好党委、政府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积极回应和解答好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疑问,从而消除误解、误会,赢得理解和支持,使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心连心。
最后,评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助推器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都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当前的形势、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重要的新闻事实作出分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焦虑而又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的问题作出明确的、实事求是的回答,并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进行论述和概括,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帮助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理论和政策上提高认识,从而弄清客观事物的正确发展方向,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明确应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进一步凸显出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助推器的作用。
回首2011,展望2012,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评论文章将进一步发挥其指明灯、连心桥、助推器的功能和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