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建构翻译地理学新学科体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6 04:5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建构翻译地理学新学科体系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74期13版“跨学科研究”文章之一。
  翻译地理学这一与翻译相关的新学科正在形成。其思想萌芽于爱尔兰学者迈克尔·克朗宁(Michael Cronin)2003年出版的《翻译与全球化》一书,该书提出了“翻译地理学”(geography of translation)概念,并对之略作阐释。许建忠教授在2010年出版的《翻译地理学》则以专著形式尝试系统地建构这一学科,表现出了国内学者在学科创新方面的勇气。

  翻译地理学是一门关系学科

  什么是翻译地理学?许建忠认为它“是翻译学和地理学交叉研究的结果,具体地说,是将翻译及其地理因素相联系,将地理学和翻译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相关研究,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索”,“从系统论角度审视翻译、研究翻译,对翻译中的种种现象进行地理剖析和阐释”。

  一门新学科的创立,学界最关心的是其独特的研究对象以及据之建立的学科体系。从 “翻译地理学”相关定义可知,许建忠从词语结构方面将“翻译地理学”定为“翻译”和“地理”的联合关系。可是,从其所建立的学科体系来看,却偏向于“翻译+地理学”的层次划分,重心落于地理学。这作为一种学科体系划分无可厚非,但与该书所定的研究对象略有牴牾。

  从学科划分看,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可分研究事物性质的学科和研究事物之间关系的学科。交叉学科或关系学科旨在揭示事物之间的关系,如认知语言学研究认知与语言的关系、社会语言学研究社会与语言的关系等。研究某一事物的学科称为本体学科,把研究事物之间关系的学科称为关系学科,将关系学科从本体学科分化出来,是科学向着精细、系统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基于关系学科的认识,翻译地理学的结构应是“(翻译+地理)/学”,而非“翻译+地理学”。

  翻译是文化跨越地域的桥梁,地理是翻译赖以生存的空间。由此看来,翻译与地理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而是行为与空间的关系,是人类活动与背景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结合地理因素研究翻译,是翻译研究的一个传统,许多翻译现象,通过地理学研究才能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结合翻译研究地理,却是一个有待发掘的领域,有些地理问题期待翻译学解释。

  从关系学科视角建构学科体系

  取关系学科的视角,依据翻译与地理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尝试建立翻译地理学的另一种学科体系。

  第一,翻译与地理的对应关系。

  翻译要反映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所涉及的一切。从语言与其所反映的对象来看,地理因素可映射在语言中,翻译与地理的对应关系需要充分观察和描写。如自然地理方面,各民族语言均能反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等自然要素,既有共性,也有特性,共性可以对应,特性则要转化,如英汉语中的东南西北可以对译,东风与西风则要转化。

  第二,地理对翻译的影响。

  从地理学角度研究众多翻译现象,可以考察翻译具有的地理学特征,其中最值得研究的是地理对翻译的影响。具体来说,包括地理对翻译以及译论的产生、发展、变化、消亡等方面的影响及其方式、特点等。

  对翻译与译论产生影响的有自然地理因素,更有经济地理因素。以翻译活动为例,西方古代译事兴起于地中海,现代译事兴旺于欧洲,中国现代译事兴旺于香港,都与它们独特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苏联的成立促进了各加盟共和国、各民族语言之间翻译事业的发展。世界语言的地理分布促成了翻译重镇的形成,国际大事导致翻译重心转移。

  以译论产生为例。欧洲的翻译活动主要在亲属语言之间展开,由此催生等值论,而中国的翻译活动主要在非亲属语言之间展开,由此催生相似论。等值论不适于非亲属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而相似论可适于亲属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更具本质性,更适用于人类语际翻译。20世纪50年代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产生于苏联,正与其和国内外翻译事业有关;现代译论传播更快,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常有水土不服的症状,将其传播路线绘出,可以看出译论产生、发展、扩大、变迁甚至消亡的过程。

  我们期待,若干年后研究学界绘制出的翻译地图集,至少包括“世界翻译历史地图”、“世界翻译地图”、“世界翻译理论历史地图”、“世界翻译理论地图”等,以展示翻译活动和翻译理论的区位、产生和发展过程等。

  第三,翻译对地理的影响。

  通过翻译研究地理,可由翻译了解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史,尤其可以从译事之兴衰考察经济地理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如因为翻译改变人类活动的地理布局、各大洲各国或某国、某地区的人类活动条件和特点的变化等。

  纵观人类翻译史,翻译对一洲之影响、对多国之影响、对一国之影响、对某国某地区之影响均有例可查。如《圣经》通过一语多译,在西方形成圣经文化圈,具有面性特点;而佛经翻译从印度到中国,具有线性特点。又如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通过翻译学习西方,此后百年在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翻译与国家安全问题,实际上也是翻译地理问题。某国与他国之间的翻译活动事关地缘政治,与他国可能是近邻关系,如美国与海地等,也可能是远交关系,如美国与阿富汗等。是否及时译得所需信息,有时可以影响世界或地区的战略预测和政治行动。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黄忠廉 焦鹏帅 单位: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外语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22:37 , Processed in 0.0880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