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水芙蓉——我们的杨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7 22:4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水芙蓉——我们的杨绛
光明日报 苏 雁

  “闻道廊”是百年老校苏州市第十中学的“圣廊”,李政道、彭子冈、何泽慧、杨绛、费孝通等校友的头像和成就介绍,像一条历史的时空隧道,缓缓地从西向东,溯流而上。而今,“圣廊”中的杨绛先生,于7月17日迎来了她的百岁寿辰。两天前,十中校长柳袁照就已把手写的贺卡寄往北京,“恭祝杨绛老校长百岁生日快乐”的端正字体,千里传递着母校全体师生和历届老校友对她百年寿辰的诚挚祝福。
  “清水芙蓉”铸就不服输性格
  杨绛是苏州振华女中1928年的毕业生,也是苏州十全街旧校址上老振华女校毕业的最后一届学生。柳袁照告诉记者,杨绛到振华读书,是她的三姑妈杨荫瑜的意思。那时的振华校舍很破旧,杨绛开始很不习惯,但振华的种种好处,随后她就慢慢体会到了。她说:“王季玉先生办学有方,想方设法延聘名师来校任教,教科书采用外国教科书最新的版本,学业成就是一流的,学风朴实务实。”
  杨绛在《我们仨》中一再提到的母校振华校长,就是王季玉。王季玉是最喜爱杨绛的人,杨绛与季玉先生经常同桌吃饭。季玉先生每次从家里带来菜肴,分给各桌的老师每人一勺,季玉先生自己也一勺,同学各一勺,剩下的全给杨绛吃。
  杨绛说:“我曾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美国韦斯利女子学院的奖学金,因为奖学金只提供学费。季玉校长以为我傻,不敢向父亲争取。其实爸爸早已答应我了。我只是心疼爸爸,他已年老,我不想再增加他的负担。我原本指望考入清华研究院,可以公费出国,没有想到的是我居然考上了。”韦斯利女子学院的奖学金是王季玉力争推荐得来的,杨绛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竟然主动放弃。为此王季玉校长还生气了好久。
  杨绛在1927年《振华女学校刊》第一期发表五言古诗《斋居书怀》云:“松风响飕飕,岑寂苦影独。破闷读古书,胸襟何卓荦。有时苦拘束,徘徊清涧曲……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今日有所怀,书此愁万斛。”早在振华读书时,杨绛就形成了“清水芙蓉”般的倔强而不服输的性格。
  从振华毕业后,杨绛先后去东吴大学、清华大学读书,随后又去欧洲留学。1939年苏州沦陷期间,振华搬迁到上海,杨绛担任了振华校长。母校的学生毕业后又回到母校当校长,在振华的历史上,杨绛是第一人。
  那是在苏州沦陷期,振华避难搬迁到上海办学,杨绛于1938年担任了振华校长。对此杨绛在散文回忆录《我们仨》、小说《事业》里都有提及。杨绛在《我们仨》中说:我母校振华女中的校长因苏州已经沦陷,振华的许多学生都逃难避居上海,她抓我帮她在孤岛筹建分校。杨绛又写道:筹建中的振华分校即将开学,我的母校的校长硬派我当校长,说是董事会的决定。她怕我不听话,已请孟宪承先生到教育局立案。我只能勉为其难,像爸爸形容的那样“狗耕田”。
  柳袁照告诉记者,在振华最艰难的时期,杨绛勤恳而努力地为振华“当了一年家”,把振华的历史很好地延续了下来。
  母校是心灵深处抹不去的记忆
  2006年,苏州十中百年校庆前夕,柳袁照和同事们打算去探望杨绛,但又担心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议程”。因为杨绛已避门谢客多年。谁知,面对来自故乡的母校校友,杨绛却破了例。
  柳袁照回忆,那是2006年12月的一天。上午,杨绛出了鼻血,保姆劝她下午是不是不见校友了,杨绛坚持要见,她说要与振华的校友叙叙往事。
  刚坐下,杨绛就向校友们回忆起当年的“振华校歌”。并用吴语普通话轻轻吟唱道:
  三吴女校多复多
  学术相观摩
  吾校继起
  德智体三育是务
  况古今中外
  学业日新月异
  愿及时奋勉精进
  壮志莫蹉跎
  保姆告诉校友们,得知下午母校校友要去拜访,早晨,杨绛就坐在书桌前,回忆当年振华的校歌,把歌词默写在纸上。字体娟秀而端正。
  唱完当年的振华校歌,杨绛还问校友们唱得对不对。杨绛说,振华有一种特有的味儿,她说那是可意会而难以叙说的那么一种味儿。学生们带着这种味儿离开母校,无论到哪里,干的是什么工作,无论是荣是辱、是贫是富,这种味儿一直没有变,会伴随一生。还说,振华的育人环境,代表了数代人的传统,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当人们走进这座幽静而又古雅的校园时,就会浸润于它特有的严谨而朴实的文化气息,使母校成为学子们心灵深处抹不去的记忆。
  校友们为杨绛带去了昔日振华的老照片和今日苏州十中的新容颜,还带去了苏式糖果糕点和丝绸围巾。大家说着吴侬软语,一片乡音。柳袁照回忆,“我们把围巾围在她的脖子上,给她拍照,一张拍完,拿着照相机给她看,问:‘好不好?’还没等她回答,我们又不由分说地要给她重新拍。她笑呵呵的,随我们一一‘摆布’。”
  一个多小时的探访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校友们即将离开之时,杨绛应邀欣然为母校题词。写什么好呢?她想起在振华学习时,季玉校长每天朝会向同学训话,开头第一句就是:“昵(苏州方言,我们)振华要实事求是。”于是,她走进书房,在一张大红纸上恭恭敬敬地写下了“实事求是”四个字,书明“季玉先生训话”,题款“杨绛敬录”。
  “她题词时的神情专注而严肃。”柳袁照说,“分别时,杨先生深情地对我们说,‘把我对母校的思念带回去’。”如今,在十中校园的“季康亭”南面,竖立着杨绛为母校题写的“实事求是”纪念石碑。
  在杨绛题词的间隙,柳袁照环视着杨绛的家,特别是接待他们的客厅:简朴的家居,水泥地面,简陋的大书桌里装满了书,桌上安放着钱锺书与钱瑗的两幅照片。
  离开杨绛曾经生活过的校园,柳袁照告诉记者:“杨绛是从百年十中走出去的名人,但她也是十中众多学子中的一分子,我们把她称作‘我们的杨绛’,那是我们的自豪和荣光。”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7 22:46:27 | 只看该作者
杨绛的文化品性
(吉林日报)高中梅

  《堂吉诃德》是我读到的杨绛先生的第一本书。从那时起,我就被杨先生的博学、魅力、恬淡吸引住了,每遇到杨先生的书,我总要找来读。今年7月,是杨先生的百岁寿辰,我用这篇小文,送上一份对百岁老人的生日祝福。
  杨绛先生小时,父亲有一次问她:“阿季(杨绛小名),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高一时,国文课本上有李后主的词,杨绛一读之下,若有宿缘,爱不释手。课余,她找来大量李后主的词,以及其他诗人的作品来读。童年是成年、老年雏形,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杨绛先生早先求学于振华女校,而后就读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并随钱钟书先生留学英伦。十数年时光中,与之打交道的尽是吴宓、梁宗岱、朱□自清、叶公超、钱穆、李四光、费孝通、赵萝蕤这样的人物,一代民国学人的风华尽数展现在了她的生活记忆中。这一时期的杨绛先生最是享受。从女校到大学,无一不为之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氛围,其活泼的天性得遇此境,自会生出快乐的情致,为人生留下诸多美好回忆。她的顽皮,她的憨,她的率真,常会带来让人掩卷失笑的故事。
  杨绛先生的低调,隐含了她独特的人生智慧,透露着她近乎执拗的文化品性,更是包含了她对钱钟书的深情。她拒绝出席中国社科院主办的纪念钱钟书诞辰1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为的便是恪守她与钱钟书的诺言,“钱钟书生前跟我说,自己去了以后,不要搞任何形式的纪念会。”杨绛先生的人生已经到了一种“纯净”的境界,正如她的文字,看似平凡、不动声色的表达,充满了思想的韵味。
  杨绛先生写作认真、严谨、朴实、富有才思。她的《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还有翻译经典《堂吉诃德》,每一部书都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与其他的作家不一样,阅读杨先生的作品,能比较容易了解她,她写的不是别人,更多的是“自身的经历与体验”。但在其中,我们又能读到近百年的历史变迁,与她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一位看似文弱、实则坚强的女性的感受。
  而今,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杨绛先生,愈加通透。她说:“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在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我被她百年的智慧之光所折服,也被她女性的坚强所打动。总之杨绛先生的一生值得一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05:17 , Processed in 0.07100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