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审什么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0 16:2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摄影审什么美
萧沉

       前不久,攝影家李少白在《中國攝影報》發表了《“唯美”是一種境界》的短文,對批評界指出的“我們風光攝影裏唯美成份太多了”的批評表示不滿,且對審美與藝術有所談論。但我以為李少白在“美”與“藝術”問題上的認識比較混亂與膚淺,或者說,他其實從未弄懂過“美”與“藝術”的概念及相互關係,且將批評界所倡導的“紀實攝影”也理解偏了,感覺他與批評界的“對話”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這也或多或少地表明中國攝影家在文藝理論上的淺薄與無知,進而導致其攝影觀念的老化與攝影實踐的平庸。 審美這個題目太大了,也根本不是李少白所理解的簡單的“唯美”。自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直到今天的兩千五百年裏,“美學”觀念已很是五彩繽紛光怪陸離,而李少白所認識的“唯美”則太初級了,倘若他稍微流覽一下這兩千五百年來的“美學史”,也就不敢如此輕易地發言了。我始終以為,知道越多的人,才越不敢發言;而李少白顯然令人感到有些“無知者無畏”。他作為一位在風光攝影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攝影家,在談論文化藝術方面的學術問題時,其實應該更謹慎些。 “審美”不是“唯美”,也不是單純的“好看”,就連李少白所指責的批評家們想“為醜翻案”的“醜”,其實也包含在審美的範疇中。公元四世紀,希臘美學家聖-奥古斯丁就早已提出過“醜是形成美的一種因素”。而十八世紀的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在其《美學》一書中則更明確地指出----“醜的事物/單就它本身來說/可以用一種美的方式去想/較美的事物也可以用一種醜的方式去想”……如果李少白不知道“審醜”也是“審美”之一種的話,今天這堂課就更該好好聽聽了。況且,批評家所要“翻案”的“醜”,根本就不是李少白所理解的“醜”,且也不可以用“醜”這個字去貼標籤。如果李少白對“審美”的知識過於貧乏的話,我看倒很有必要給他“速成”一下,讓他看看這兩千五百年來比較重要的幾條“審美”發展觀---- 01/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以為:美就是和諧。02/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以為:有用就美,有害就醜。03/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則以為:最高的理式是真善美的統一。04/柏拉圖的學生亞理士多德以為:產生美感的東西不同,美感也就不同。05/公元三世紀,希臘思想家普洛丁以為:美有等級之分,感官低級,心靈高級。06/公元四世紀,希臘美學家聖-奥古斯丁以為:醜是形成美的一種因素。07/公元十三世紀,希臘神學家聖托馬斯-阿奎那以為:美就是愉快。08/十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康帕涅拉以為:美是相對的,是有立場的。09/十七世紀法國思想家笛卡爾以為:美和愉快是沒有既定尺度的。10/十七世紀法國思想家布瓦羅以為:只有真才美。11/十七世紀英國思想家培根以為:美與品德有關。12/十七世紀英國思想家霍布士以為:善就是美。13/十八世紀英國經驗主義者休謨以為:美與價值都只是相對的。14/十八世紀英國政治家博克以為:美只涉及愛而不涉及欲念。15/十八世紀法國思想家狄德羅以為:美要靠對象和情境的關係才能確認。16/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伍爾夫以為:美在於一件事物的完善。17/十八世紀德國美學之父鮑姆嘉通以為:醜其實也可用美的眼光看待。18/十八世紀義大利思想家維柯以為:為人民喜聞樂見是衡量美和崇高的標準。19/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得以為: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20/十八世紀德國批評家席勒以為:美的最高理想是實在與形式的完善與平衡。21/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以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22/十九世紀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以為:現實本身就是美,是內容而不是形式。23/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以為:美就是生活。24/十九世紀德國心理學家利普斯以為:美是一種令人愉快的同情感。25/十九世紀英國哲學家鮑山葵以為:美應分成淺易的美與艱奧的美兩種。26/十九世紀美國哲學家桑塔耶納以為:美是在快感的客觀化中形成的。27/二十世紀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以為:美就是直覺。28/二十世紀蘇聯美學家葉果洛夫以為:勞動產生美。29/二十世紀蘇聯美學家鮑列夫以為: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審美活動。 當然,上述關於“美”的觀點遠不止這些,也遠不止一句話就能講清。有的觀點其實也並非是對“美”所下的簡單定義。所以,但凡涉及“審美”問題,這裏的水可就深了,哪里是李少白一個簡單的“唯美”就能囊括的。審“美”這把尺,其刻度從來就不是“唯美”這樣簡單,否則兩千五百年來何必爭論不休,新觀念又何必層出不窮。而法國思想家笛卡兒是個聰明人,他說----“所謂美和愉快都不過是我們的判斷和對象之間的一種關係/人們的判斷既然彼此懸殊很大/我們就不能說美和愉快能有一種確定的尺度”……既然審“美”根本就不存在一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尺,在認識論上同時又是不斷發展與深入的,且“唯美說”在兩千五百年中也只是滄海一粟,李少白的淺薄也就不言而喻了。 另外,李少白以為“藝術的本質就是唯美”的說法也顯得尤其幼稚。我建議李少白還是先把什麼是“藝術的本質”搞清了再來談這個問題。如果李少白不知道要看什麼書的話,朱光潛的那本《西方美學史》就足以夠他學的,而更現代的藝術觀念,我看李少白最好先別去碰,否則腦子非亂了不可。呵呵,“藝術的本質就是唯美”,李少白也真敢說。兩千五百年來那麼多思想家、哲學家、美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們都不敢輕易下這個結論,你李少白僅憑一篇千字文就給蓋棺論定了,這不是“無知者無畏”又是什麼呢? 再有,李少白以為時下裏的紀實攝影與觀念攝影在“拋棄美這點上竟是同謀”的言論,就更顯得無知可笑了。“紀實/觀念”兩類攝影其實從來就沒拋棄過“美”,只不過人家所理解的“美”早就甩開了李少白所認識的簡單的、低層次的、表相的“美麗/甜美/陽光/好看”乃至“審醜之美”。這其實也說明李少白的審美趣味,目前還停留在廣大百姓所追求的庸俗之美的層次上。前面我已引過公元三世紀希臘思想家普洛丁的觀點,他早就認為美是有等級之分的,而感官是低級,心靈才高級。李少白的“唯美”其實就是低層次的“感官美”,儘管他自己不願意承認。但即使是“心靈之美”,我以為照樣也是有等級之分,就算李少白所拍的每一張片子皆源於自己的“心靈激動”或“心聲”,但其表達方式也僅僅是“照相寫實主義繪畫+印象派繪畫”的老掉牙方式。 而“紀實/觀念”攝影所探索的“美”與“藝術”,李少白從來就沒真正讀懂過,他指責人家“輕視藝術與美”,我以為正是他自己的“病根兒”所在。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他多看看“尤金-史密斯/馬克-呂布/勒內-布裏/約瑟夫-寇德卡/羅伯特-多瓦諾/丹尼-呂昂/強-索德克/雷蒙-德巴東”等人的作品,就不會淺薄地認為紀實攝影只是“社會功能和實用功能”了。 況且,攝影與美的關係,也還有更深刻的理論在我們的前方擺著,比如法國思想家讓·鮑德里亞說過----“攝影始終屬於並不能以‘美’來言說的另外的維度”……李少白聽說過這種觀點嗎?理解過人家為什麼要這樣說嗎?而攝影豈止一個“美”字就能概括!在對“美”的瞭解與認識上,李少白需要“惡補”的課太多了,我前面之所以要講他與批評界的對話根本不在一個臺階與層次上,就在於此。本來我這篇文章還想寫得再長些,還想多給李少白一些基本“知識”,可現在想來恐怕已沒有這個必要。我看還是等李少白把美學與藝術的基本常識搞清了以後,再來聽“高級班”的課吧! 最後我想說的是:攝影已不是“美不美”的事,也不是“藝術不藝術”,更不是攝影家的美好夢想,而是一個最嚴重的事實!(我也是借用了胡適先生1922年在《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寫下的話,他說:“其實人生不是夢也不是戲,是一件最嚴重的事實。”)攝影就是人生,你最好別去玩那些被你精心挑選出來的“美”,也別玩“夢想”,更不可“做戲做秀”。鏡頭下的景象討厭你玩“虛”的,因為人生是真相,世界是真相;而你那一點兒小“美”在真相面前,多麼蒼白無力! 攝影批評家鮑昆先生在攝影界一直大力提倡與呼籲“紀實攝影”,我以為是很正確的。同時我也相信,鮑先生所倡導的“紀實”並非通俗意義上的那種單純的“紀錄現實”,而是帶有藝術趣味與指向的……這樣的攝影家,中國不是沒有,而是游離於體制外-利益集團外。我以為他們才是中國真正的攝影家,是“人生最嚴重事實”的發現者與提醒者。好在更年輕的網絡一代與數碼一代----不,是無國界-無羈絆但卻重自我-重個性的自由一代大跨步地跑來了。十年,我只給十年(或許五年就夠了),中國攝影就會把“美”的一頁翻過去。呵呵,“美麗的”攝影,我們十年後見。 

注:李少白,中国著名风光摄影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2:26 , Processed in 0.0668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