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史基金命名为“长安基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0 17:2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摄影史基金命名为“长安基金”
2011-12-03 来源: 南方网

  南方网讯   “欢乐长安”艺术节期间在长安镇举行的第十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是国内摄影理论评论界的一次重要峰会,同时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活动。会议整合各方力量,大胆创新,构建和完善摄影家与摄影评论家经常性联系网络,努力建立具有专业性、独立性、权威性、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批评队伍,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的摄影理论评论事业付诸努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付诸努力。

  会议纪要
  摄影史基金命名为“长安基金”


  盛世修史,是许多世纪以来一种共同的文化现象。在摄影专业领域,近些年各种年鉴和史料性图书纷纷出版,对于开展系统的摄影史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自1981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第二届理论研讨会以来,中国摄影家协会一直致力于倡导广大摄影理论家、摄影史学家对中国摄影史开展研究。

  曾有历史学家说过:“我们对历史的惟一责任,就是重写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历史必然会有新的认识和发现,重新认识和书写历史就成为每一代人文化进步的必然诉求。中国摄影史建设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的长期工程,也是作为对第十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胜利召开的纪念,本届研讨会决定,将对两年以来,所有对摄影史建设有贡献的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对优秀作品给予表彰,以鼓励中国摄影史研究。同时也是对长安镇作为“摄影之乡”,为中国摄影史、中国摄影理论评论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感谢和鼓励,中国摄影家协会将这笔摄影史基金命名为“长安基金”,它将伴随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长期存在,并成为研讨会的持久副题———也就是说,今后的每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都将同时成为一次中国摄影史成果的集中展示和奖励,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国摄影史的编纂中来。本届摄影史基金还用以邀请《中国摄影史》作者泰瑞·贝内特(Terry Bennett)进行摄影史讲座。
  研讨会着眼未来探求未知
  2007年第八届开始,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入驻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顺势应时,以中国摄影史建设和影像市场的建设为主题,专家、学者和与会代表近百人,研究摄影史的资料征集、整理、抢救和编写思路,必将对摄影基础理论建设起到长远的指导作用,推动中国摄影通史的编写工作。
    
  自第八届理论研讨会以来,全国各地各级摄影组织、研究机构和众多摄影家、理论评论家纷纷投入到对摄影历史的研究和资料整理中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中国文联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国摄影家协会启动了“中国珍藏新闻历史文献数字化集成工程”,以新中国60年华诞和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为契机,率先推出了《透过硝烟的镜头———中国战地摄影师访谈》和《跨越时空———西藏影像往事》两本口述影像历史系列丛书。一些省市立足本地,编写了地方摄影发展史。面向摄影家个人和摄影团体、摄影流派的专题研究等有关纪实摄影方面的专著、论文以及其他学术成果也陆续成文或付梓出版。
    
  回顾过去历届研讨会的主题,主要基于两种角度———观照现实和整理历史。而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将采取一种全新的视点,着眼未来,探求未知。
  
  新传播环境下 世界呈现“3C融合”
    
  新传播环境下,世界呈现“3C融合”(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ics)的趋势。“3C融合”即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激活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通过某种协议使“3C”的三个方面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从而满足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信息关联应用来方便自己的生活。
   
  新传播环境下,摄影的创作空间得到了拓展。因为摄影的创作过程绝不仅仅是拍摄的过程,后期的影像制作也是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影像载体的数字化首先使得前期拍摄手段的多样化。在拍摄时,拍摄设备自身的性能、拍摄视点的多样性、观看方式的变化等给影像以更丰富的展现空间;后期制作中,计算机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大大拓展了照片的表现手法和样式。并且经过数字化,使展示效果由繁复走向简洁,使摄影作品在形式上得到了极大丰富,在操作上得到了极大简化,可以说,为摄影者提供了愈发便捷、崭新的创作空间和视觉世界。
    
  新传播环境下,摄影的创作观念开始变化。利用强大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并经过一定的视觉训练,很多摄影人开始选择创作虚拟影像,这时的摄影,已经从记录客观现实提升到拍摄者记录自己的“摄影现实”(Photographic Reality)。摄影影像已经不再局限于“客观真实”,摄影的观念向着表达摄影者自身的“主观真实”转换。客观真实不再是争论的焦点,一如摄影诞生使得像与不像不再成为绘画的标准一样,摄影观念在新传播时代发生了深刻变革。技术为艺术带来新的表现手段和方法,更新了艺术观念。
    
  新传播环境下,影像由于传播途径的便捷成为公众共享资源,摄影作品的著作权和使用权的权限产生了模糊。在影像传播和使用的过程中,影像可能随时被修改后再传播和使用,也就是说摄影作品被进行了二次创作。二度创作是一种相对自由的活动,因此一幅作品可能经过很多人的二度创作,这时作品的著作权鉴定就出现了问题,这种著作权的模糊性需要法律界针对影像的数字化加以鉴定和明确。目前,互联网已逐渐成为文学艺术作品传播的主渠道,随之也就成为了著作权侵权的重灾区和最敏感区域。最高人民法院统计显示,2011年上半年,全国各级法院新收著作权一审案件比去年同期增长36.64%,其中半数都涉及网络。2010—2011年间,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先后办理了若干有影响的案件,其中涉及搜狐网、新浪网、雅虎网、智联招聘网、凤凰网等30多家单位,有效维护了摄影人的合法权益,在新传播环境下的中国摄影版权保护领域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新传播环境下确立新的利益平衡,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良好的版权流通秩序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传播环境的改变为摄影提供崭新空间
   
  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环境的改变,为摄影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空间,摄影焕发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但随之大量疑问也相继产生:新的传播环境为摄影带来了什么?对摄影创作有何影响?新传播环境下影像创作的特征如何?发展方向如何?摄影在新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的传播环境下“全民摄影”是否会使新闻摄影探寻出新的出路?这又对影像创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影像创作人群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传播环境下在围绕影像的生产使用中各方权益如何保障?……
    
  为了对这一影响深远的变革浪潮的现状、趋势加以清晰把握和预判,2011年,中国摄影家协会经过与行业内专家的多次讨论和论证,最终决定将第十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的主题定为“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
    
  本届研讨会除了传统模式的文本征集和文集出版、研讨会论坛和分组讨论,为契合本届主题的变革,更是为了适应新的传播环境的大胆变革,中国摄影家协会将本次研讨会形式加以革新:增设新媒体新影像主题影展。影展除了传统影像展览(本届为“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的入选作品),为配合本届研讨会主题,特设置了新媒体影像展,由国内优秀新媒体影像作品特邀展、VII图片社新媒体影像展组成,展览展示形式以新媒体展示形式为主,如户外LED屏、投影等在公共展示空间进行影像展示。
    
  增设新媒体影像制作“大师工作坊”。在研讨会召开之前,从全国各地甄选出20余位摄影人,参加为期4天的关于新媒体影像制作的课程培训,培训师由美国纽约的马格南图片社和VII图片社多媒体影像制作人组成。配合活动课程,组织以长安为主题的拍摄活动,鼓励新的拍摄及展示手段的使用,并在结业前完成和提交一份城市主题影像作品。会议结束后,其中的优秀作业融入到本届研讨会的文集之中,并作为影像收藏供长安镇长期展播。
  “读图时代”为摄影带来新的可能性
  在当今社会中,影像已经成为人们快速、直观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读图时代”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而作为影像的重要来源———摄影,同样因人类科技的日新月异受到影响,呈现出其特有的传播风格。回溯摄影的发明、发展史,作为人类“机械之眼”的摄影的每一次革新都与技术进步密不可分。信息数字化、新传播媒介的出现,为摄影带来新的可能性。
  
  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2010年全球互联网网民数量超过20亿人,全球使用手机数量达52.82亿部。在社会化、融合化发展大势下,中国新媒体形态日益丰富,在新闻传播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移动终端日益多元,在这种态势下,新媒体的网络化生存更为显现,无论是原生的新传媒形态,还是革新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形态,中国主要新媒体形式都在向网络化、移动化、即时化、融合化、社交化方向拓展,微博在中国的兴起就是顺应新媒体大势的一个重要成功案例。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摄影作为新媒体传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悄然发生变化。2010年岁末,中国摄影家协会创办《中国摄影手机报》,开启了业内第一份手机摄影移动传媒终端;与此同时,行业内的摄影理论研讨会也开始充分利用网络力量,尝试“微访谈”、“微博直播”、“微博上墙”等新媒体传播形式,扩大其在大众传媒领域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力量。

  会场声音
  针对流于形式的盲目模仿西方摄影,研讨会提出———
  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引导摄影创作
   
  如果将新传播环境理解为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的话,那么这个环境给摄影家们带来了一个极大丰富与自由的空间,同时,通过研讨会摄影家们也认清这个空间中存在的威胁和负面效应。从传播的角度看,任何文化信息都反映着传播者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不难发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向其他地区的单向文化输出。针对我国近些年的摄影发展,可以看到很多盲目模仿西方摄影内容和模式的影像,这些影像往往生搬硬套,流于形式,缺乏内涵,甚至主观偏激。针对这些现象,研讨会讨论了如何规避和改善这种不良影响,同时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去正确引导摄影创作。
    
  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王郑生说:“第十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从对新的传播环境的探讨和摄影这门人文科学本身出发。我们重视摄影的存在,为了使它能在人类文化传播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也更是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行动。让我们在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要思想的领导下,坦诚交流,密切合作,把摄影理论研究的人才队伍凝聚起来,努力建设平等、开放的学术氛围和学术平台,更加扎实地推进摄影理论评论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摄影文化而贡献力量!”

  第十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玩出“花样”
  微博参与 如临现场

  本届摄影理论研讨会亮点之一是以“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网”在新浪和腾讯网的微博建立“观点超市”互动平台。同时结合协会网百家论坛专区以及欢乐长安微博,搭设起观点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的桥梁。以开放的形式集思广益,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本次议题的讨论中来。在研讨会期间,中国摄影家协会也会利用“微博上墙”(将微博内容以投影形式展现在研讨会现场,实时转发论坛精彩语录,并通过微博使网友与现场进行互动)等技术手段,让对本次研讨会感兴趣的各地影友如临研讨会现场。
  “长安预言”五年后见惊喜
  本届理论研讨除通过会议挖掘出以新媒体为主要创作手段的一批新人,展示20位左右风格独特的新媒体影像者的作品,出版一本由论文、文章、访谈、作品组成的图书外,还与广大摄影人联手,发布“长安摄影预言”,邀请全国摄影人一起对摄影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进行大胆预言,而所有的预言亦将汇成文本放在“时光瓶”里保存在长安镇,五年之后“时光瓶”的开启也将成为十二届(2015年)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的焦点———预言实现者将会得到一个大大的惊喜。
  中外影人共话史实
  中国的摄影史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中国摄影家协会一直以来致力于倡导广大摄影理论家、摄影史学家对中国摄影史开展研究。据悉,每两年一届的中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从本届起宣布设立专项基金,用以摄影史学术交流、资助有志于摄影史建设的研究人员和奖励有优秀摄影史研究成果的摄影工作者。据了解,本年度摄影史基金邀请不久前才由中国摄影出版社编译出版的“中国摄影史”系列图书第1卷《中国摄影史:1842-1860》作者英国学者泰瑞·贝内特(Terry Bennett)到东莞进行摄影史专题讲座。国内摄影评论家新华社高级编辑曾璜与贝内特面对面,为大家奉上一场有关摄影史书写的中外对话,摄影史讲座也进行微博直播,对摄影史感兴趣的影友可以关注中国摄影家协会官方微博。
  
  名师授业 现场解惑
  本届摄影理论研讨会重点之一是于23日至27日举行的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国际大师工作坊,20名学员在玛格南图片社唯一的华人摄影家张乾琦、法国Ⅶ图片社托马斯?凡?胡特的带领下,以工作坊的形式完成一次全媒体影像创作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任悦担纲本次大使工作坊主持人。学员们充分与工作坊的老师交流,确定自己的拍摄主题,奔走于长安的大街小巷,用新的拍摄及展示手段给长安留下一份影像收藏。最终,来自新华社的记者刘彬《工厂里的克尔克孜人》、东莞日报张村城《逐梦长安》、新快报记者王翔《街头歌手》等三位大师班学员获得5000元收藏奖金!他们的作品将会被长安永久收藏。
  (编辑 东成)

作者:实习记者 吴怡杭 通讯员 李伟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4 19:03 , Processed in 0.22318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